科學家發明半導體腐蝕新技術

2020-11-22 科學網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化學腐蝕新技術,可以在砷化鎵(GaAs)中生成圖形化陣列。該技術使高端光電裝置的製備變得更容易。相關研究論文於11月3日在線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通常用兩種方法來進行半導體腐蝕:溼法腐蝕和幹法腐蝕。在光電應用方面,III-V族半導體GaAs是比矽性能更好的半導體材料。大的寬高比結構對高端光電裝置應用至關重要,但是GaAs難以用傳統幹法腐蝕來得到大的寬高比結構。李秀玲(Xiuling Li)領導的小組優化了MacEtch方法(金屬輔助化學腐蝕方法),同時為了在GaAs表面生長金屬薄膜圖案,李秀玲小組完善出一種軟刻蝕技術。李秀玲說,結合軟刻蝕技術和MacEtch方法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大面積生產高寬高比的III-V族納米結構半導體。

 

李秀玲表示,只要找到合適的刻蝕條件,MacEtch方法就可以廣泛應用。(來源:科學網 徐紹亮)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我國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王蕾研究員介紹,新型潔淨能源氫能素來是新能源的研究熱點,光解水制氫是獲得氫能的主要技術之一,而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是光解水主要性能指標。
  • 我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我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景陽 通訊員胡紅波)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基礎研究 | 我區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Ed.)刊登了內蒙古大學王蕾研究員課題組的「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Stable Co-Catalyst-Free BiVO4 Photoanodes with Passivated Surface States for Photocorrosion Inhibition)最新研究成果。
  • 2019年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發布
    近日,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和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2019年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北方華創作為大陸唯一一家半導體裝備製造企業進入該榜單,位列第66位。
  • 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榜TOP100:中國佔22家
    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榜TOP100:中國佔22家金羊網  作者:蔣夢娜  2019-04-16 近日,IPRdaily發布了「2018年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榜單統計了2018年公開的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數量。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由不同的三維半導體形成的異質結構形成現代電子和光子器件的基礎。現在,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將兩種不同的超薄半導體 - 每一層只有一層原子厚度,比人類頭髮還薄約100,000倍 - 成為一種新的二維異質結構,可用於清潔能源和光學活性電子學。由波音傑出的徐曉東副教授領導的團隊在2月12日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宣布了這一發現。
  • 中國學者半導體抗光腐蝕獲進展,提高太陽能制氫光電轉換效率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中國半導體抗光腐蝕取得新進展 可提高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銻化物半導體:打開紅外晶片新技術大門的「金鑰匙」
    前三代難以滿足新需求半導體與原子能、計算機、雷射並稱為當代四大技術發明,是當代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方向和重大領域。「半導體科學成為資訊時代的戰略性科技領域,首先得益於上世紀初量子理論在固態體系中的衍生發展與深入完善,同時又依賴於半導體製造技術的創新迭代與產業應用。」牛智川說。
  • 2019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Top100出爐(附百強榜單)
    據IPRdaily報導,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和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2019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時間段內,全球公開的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排名並發布了《2019年全球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
  • 熱管理技術系列:半導體電子元器件的散熱解決方案
    一、半導體發展趨勢過去幾年,全球半導體行業增長主要依賴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的需求,以及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應用的擴增。主要市場驅動力量包括現有產品的持續強化、人工智慧產品和5G網絡等新興技術的融合,以及汽車和工業電子行業的迅速增長。半導體行業的大部分收入將來自於數據處理類電子(如存儲和雲計算)以及通訊電子(如無線通訊)。
  • 中國企業專利排行榜發布:紫光居半導體發明專利授權量第二
    近日,由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專利檢索分析公司合享智泉聯合發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專利授權量及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TOP50)」。  在該榜單的半導體領域中,紫光集團2020年前三季度的專利授權量及發明專利授權量均位列中國前三。
  • 科學家發明出3D列印大腦晶片
    美國科學家發明出的一款3D列印大腦晶片,新的醫療手段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可能。監測晶片方向可以實時人體數據監測,實時分析人體數據,實時提供健康關懷,實現人機互聯。行行查,行業研究資料庫 www.hanghangcha.com集成電路的製造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多個環節,而設計是一切的基礎和關鍵,凝聚著晶片的核心技術
  • 半導體互連技術的新突破
    合適的材料應作為防止金屬遷移到半導體中的擴散屏障,並具有熱、化學和機械穩定性。 至少在過去的20年中,對這樣一種高度絕緣的材料的追求推動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每當報告具有所需特性的材料時,由於機械性能不佳或集成時化學穩定性不足,系統地無法成功地將它們集成到互連中,從而導致可靠性失敗。
  • 全球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解析
    存儲器件每3年更新一次半導體技術,並隨即被邏輯器件製造商採用。  在90年代,邏輯器件集成電路製造商加速引進新技術,以每2年一代的速度更新,緊跟在內存廠商之後。技術進步和產品性能增強之間不尋常的強相關性,使得相當一部分系統性能和利潤的控制權轉至集成電路(IC)製造商中。
  • 我國半導體材料的開拓者——林蘭英
    20世紀中葉,單晶矽和半導體電晶體的發明及其矽集成電路的研製成功,導致了電子工業革命;20世紀70年代初,石英光導纖維材料和GaAs雷射器的發明,促進了光纖通信技術迅速發展並逐步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使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超晶格概念的提出及其半導體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研製成功,徹底改變了光電器件的設計思想
  • 揭秘仙童半導體如何從矽谷先驅走向沒落
    許多計算機史學家認為,如果你不了解仙童半導體,尤其是早期的仙童半導體,也許就很難了解美國矽谷的發展史。  最初的仙童半導體,除了技術,從這裡走出的人才遍布矽谷。蘋果前CEO賈伯斯曾比喻說:「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 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加速集成電路工業發展,科學改變生活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電子管器件在電子技術領域裡佔統治地位長達四十年,但是,它的笨重、能耗大、壽命短、嗓聲大、製作複雜等缺點卻越來越成為電子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早在二次大戰前,人們就在尋求新的電子器件。
  • 科學家發明新技術:通過皮膚「吃藥」
    8月6日,據外媒報導,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以通過皮膚來「吃藥」。科學家認為該技術有著廣泛的潛在應用,因為目前很多藥物需要通過注射才能進入體內,但是注射的過程往往讓人十分恐懼。此外,對於需要頻繁注射的患者來說,例如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