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最近睡眠不太好,所以前天即便是大周末也醒的很早。按照平常,這個時候我的微信好友們應該還在酣睡,朋友圈應該還悄沒聲息的,結果看到的卻是被地震刷了屏。
7 月 12 日早上 6 點 38 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 5.1 級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均有震感。
唐山市應急管理局表示,這次唐山地震是 1976 年那場大地震的餘震。雖然四十餘年後的還有餘震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對於板塊活動造成的地質現象來說,四十年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重點還是要放在地震造成的影響上。
而對於地震破壞性的評估一般有兩種表示方法,第一種叫地震烈度,代表地震對地面的影響。有代表性的烈度表可以追溯到羅西-福雷耳 10 度烈度表(1883 年發表),1980 年中國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將烈度劃分為了 12 級。
▲芮氏規模劃分. 圖片來自:Geology In
我們在新聞常聽到的另一種說法叫「芮氏規模」(Richter magnitude),這是國際上通常採用的震級劃分方法,是由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於 1935 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
烈度和震級的不同在於,震級通常是一個絕對值,它代表著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有多少,震級每增加一級,釋放出的能量規模是前一級的 32 倍。
▲ 距離震中越遠烈度越低. 圖片來自:中國地震局
而烈度則代表著地震對當地地面的實際破壞程度,不同的地區烈度並不相同。比如北京只是有震感,那當地的烈度就很低,而震中破壞性最強的地方,烈度就明顯會比較高。
鑑於地震的破壞性如此之大,預警工作就變得極為重要。記住,地震無法預測,人類如今能做的,就是抓緊地震波到來之前的短短幾十秒做出預警。
對於地震預警,國內做的還不夠多
最近幾年大公司一直在說「科技向善」,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最大的向善其實就是幫助他們躲避災害,保護更多人的財產和生命,這比掙更多的錢更接近科技進步原本的意義。
▲ 日本電視節目中插播地震信息. 圖片來自:@北杳南巷貓兒
對於地震這一塊來說,我們的鄰居日本因為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已經有了十分先進和普遍的地震預警機制,比如播出電視節目時就經常能看到插入地震播報的信息,此外他們的手機也內置了地震預警的功能。
而國內目前做的比較好有的小米和 vivo,都在手機中加入了系統級的地震預警功能。
▲小米 2019 開發者大會宣布新增地震預警功能. 圖片來自:知乎@虎龍吟
去年 11 月,小米在 2019 年開發者大會上首次宣布把地震預警的功能劃入系統級功能。這個功能是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進行合作,將其地震預警功能直接嵌入到了 MIUI 11 之中。今年 5 月份,vivo 也在小米之後將地震預警的功能加入手機。
開啟這個功能也很簡單。小米的地震預警在手機管家裡,通過手機管家—MIUI 預警中心—地震預警,即可進入到開啟界面,這裡還能查看附近的緊急避難所等情況。
如果覺得在應用裡不好找,也可以直接通過全局搜索「地震」找到,注意不是設置裡那個搜索,因為不在設置項裡所以是找不到的。
vivo 類似,不過入口是在天氣應用裡,和颱風等一起歸類到了自然災害。
小米和 vivo 在預警時均能顯示地震波到達倒計時,並會顯示震中地區,距離震中的距離,預警的震級以及預估的當地烈度等信息。
不過如果你仔細去研究小米和 vivo 的地震預警功能會發現,這個功能仍然有著大量的問題,比如你會發現有一個「試點地區」限制,仔細查看之後會看到,這個功能生效的地區目前只有四川省。其中包括成都、宜賓、德陽、南充、綿陽、瀘州、雅安以及自貢等部分城市。
也就是說,除了四川省這些指定的城市之外,其它地方是無法享受到地震預警的功能的。但其實成都高新減災所是有能力做到全國範圍預警的。
在 iPhone 的 App Store 或者國產手機的應用商店搜索地震預警,都能看到成都高新減災所開發的軟體,其搭建的預警網已經覆蓋了我國地震區 90% 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大陸地震預警網。
從圖片數據可以看到,預警網主要覆蓋了四川盆地、雲貴高原、華北平原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在北部的哈爾濱,西北的烏魯木齊和青藏高原部分人口密集地區的確也做了特殊覆蓋。
和小米以及 vivo 的系統級功能不同,普通應用相對來說收到的限制就比較大,比如需要保持後臺活動才能第一時間推送預警,這一點對於已經習慣了殺後臺的國產系統來說就已經不容易做到了,所以非系統級應用出現不能即時播報的情況也是比較無奈的。
應用在界面上比較簡潔,首頁即為預警信息,其中大部分都跟當前所在地區無關,但可以直接查看詳情,處於預警地區的還可以進行回放。
以 7 月 12 日古冶(唐山)的預警為例,該預警在該應用中顯示為震級 4.8 級,北京昌平地區預警為 46 秒,預估烈度 1.7,距離震中 182 公裡。整體信息非常豐富,並有不乘電梯,遠離懸掛物等避險小貼士。
科技進步讓人類更了解也敬畏自然
人類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感器進一步了解自然生態系統,但同時也更加敬畏自然,因為這個生態系統是如此的複雜多變,以至於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在 1963 年提出了「蝴蝶效應」。
而對其的闡釋最後演變成了我們熟悉的那句話:「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但科技的進步還是讓我們對於不同的自然災害都有了快一步發現的預警能力,從而得以拯救更多生命。
比如森林火災,同樣有預警監測系統。今年 4 月 20 日四川西昌樟木箐鎮李家溝村發生了山火,但在火情發生半小時之內,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災害預警中心立刻發出了火警,而這次是基於衛星遙感圖片實現的。1 小時內該預警系統連續發出 5 次警告,為救災搶險贏得了反應時間。
海洋預警則更需要全方位的協同檢測,根據北京科學技術協會的介紹,通過海洋衛星、地面海洋環境監測站,雷達、移動觀測平臺、海嘯地震臺等各種監測手段,能夠為不同類型的海洋氣象以及海洋災害預報提供基礎數據。
以風暴潮為例,我國自主研發了高解析度颱風和風暴潮集合數值預報系統、溫帶風暴潮數值預報系統等,能夠把風暴潮的範圍精度由數公裡提升至數百米甚至數十米。
包括這幾年非常火熱的 AI 技術,核心其實就是算力,而強大的算力能夠將傳感器給出的各種數據更快速分析的同時還能得出更準確的預測,從而能夠得知更具體的受災時間,哪些地區受災情況更加嚴重。甚至 AI 還能夠預測新的開發項目對於自然系統的影響。
向自然災害的抗爭,是千百年來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
今天,人類文明幾十萬年來沉澱下來的進步,對於天災來說終於不像老祖宗們一樣完全手足無措,雖然至今我們仍然無法抵禦天災,但還是通過積累智慧取得了一點微小的進步吧。
題圖來源:Las Vegas Review-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