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189種蝴蝶99種進入紅色名錄,12種瀕臨滅絕

2020-12-03 環球科學貓

作者:文/羅兆春在科學中,隨著地球環境的改變,我們越來越多的生物在逐步減少之中,可能我們「兒時」所看到蝴蝶,魚等生物也逐步看不到了,特別是在農村,以往這些生物都是普遍存在的,如今能夠看到一部分,那比「登山」還困難,所以說這足以證明我們的地球環境變糟糕了。根據自然研究學會最新研究表明,在這些生物之中的蝴蝶可能如今已經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局面。

當然自然研究學會是分析的德國區域的,其實這雖然是局部蝴蝶的變化,但是也是一個全球的表現。根據科學數據顯示,德國有大約33500種昆蟲,但隨著環境的改變,它們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如今能夠統計到的已知189種蝴蝶中,99種在紅色名錄中,5種已經滅絕,另有12種瀕臨滅絕,所以說蝴蝶部分滅絕已經成為趨勢了。

科學研究表示,通過對17個被農業用地包圍區域和其中4個是自然保護區的蝴蝶數據進行對比,發現農業區域的蝴蝶受到影響比較嚴重,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蝴蝶依賴生存的自然環境被破壞了,所以說工業化農業的負面影響對生物就是致命的打擊,其實我們還是那句話,雖然這是進行德國區域的研究,但是在全球各地都是存在同樣的模式。

與自然保護區相比,相鄰農業的草地上蝴蝶數量甚至不到一半,部分個體數量甚至下降到三分之一。這還是少數區域的分析現象,如果擴展到整個德國區域的話,這個數量可能會比我們想像更加的嚴重。對於2019年來說,也許人類應該真正的該對自己的環境保護區進行保護了,不然生物如今走的路線也許就是我們未來走的路線。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預報,2019年我們地球可能出現更多的極端氣候,並且就單獨的高溫天氣來說,前段時間澳大利亞就打破了130多年來的高溫紀錄,蝙蝠都被熱得直接掉下到路上了,可以想像下生物很難抵抗這樣的極端氣候,而對於蝴蝶來說,也是同樣的如此,如果溫度太高依然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也許過不了多久,全球的蝴蝶也將會成為滅絕生物之中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25種靈長類瀕臨滅絕
    英國《泰晤士報》近日報導,一項最新科學調查顯示,大猩猩、狐猴和猩猩等25種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約佔靈長類動物總數的10%。叢林肉捕獵、非法買賣動物以及棲息地喪失是導致靈長類滅絕的3大威脅。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和國際靈長類動物學會,對靈長類動物數量進行了調查,全球114種靈長類,已經出現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的紅色名錄中。猿、猴子、狐猴和其他靈長類是人類的近親,被認為是維持它們生態系統的重要物種。通過傳播種子和與環境的其他交互作用,幫助維持森林中植物和動物的生存。瀕危靈長類包括越南卡巴島金葉猴和中國海南長臂猿。
  • IUCN紅色名錄發布更新,3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之危
    (上圖是IUCN紅色名錄分為的9個級別。其中,高亮的紅色圖標是「極度瀕危」(CR),意味著距離野外滅絕只有一步之遙。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此次更新中最受關注的幾個物種是:歐洲倉鼠、北大西洋露脊鯨、馬達加斯加的多種狐猴,它們被列為了「極度瀕危」(CR)——也就是說,其野生種群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 世界上正瀕臨滅絕的10種動物
    在這種包含錯誤的人類道路上,許多動物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有一些動物被認為永遠消失了。好消息是,今天我們掌握了重要的信息,可以去了解和應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例如,擁有最完整的物種保護現狀清單,即被稱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它可以表示物種類別滅絕的風險,並告訴我們哪些動植物正在恢復。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世界上正瀕臨滅絕的10種動物。
  • 除了北方白犀牛 還有這10種動物瀕臨滅絕
    據悉,世間僅存著的兩頭北方白犀牛均為雌性,且分別為蘇丹的女兒((Najin)以及孫女(Fatu),這意味著該物種正式進入了滅絕倒計時。唯一倖存的雄性北方白犀牛的死亡,也對其他瀕危物種的命運做出了警告。據《每日鏡報》的報導,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消息,這10種動物正瀕臨滅絕。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我國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 生存基礎漸缺失
    我國物種數量居北半球國家之首,但據相關媒體報導,我國有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今年歷史罕見的旱情令亞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魚大面積死亡……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多個物種、一個星球、一個未來」,人類活動使物種滅絕正以比自然淘汰高達1000倍的速度進行。
  • 近4000種巴西植物瀕臨滅絕 農業是「罪魁禍首」
    【南美僑報網編譯王晗報導】英國皇家植物園9月29日公布的報告指出,地球上有39.4%的植物瀕臨滅絕,幾乎是2016年水平(21%)的兩倍。在被編目至巴西的3.6萬餘種植物中,有3934種受到了威脅。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數據,對植物威脅最大的是農業和水產養殖業(32.8%),其次是自然資源利用(21.1%)和棲息地變化(10.8%)。拉斐拉還提醒稱,在巴西這樣的熱帶國家,還有很多植物等待被發現,「我們正在摧毀那些我們還不了解的生物。」自2008年來,全世界編目的植物新物種中有10%在巴西。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年更新一次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此次更新,馬達加斯加近三分之一(31%)的狐猴物種現在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其中98%的狐猴生存受到威脅。而我國的冬蟲夏草出現在了易危物種之列。
  • 警鐘再次敲響,聚焦《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其中有2.8萬餘個物種瀕臨滅絕。
  • 我國已有27種高等植物4種脊椎動物滅絕
    在環保部舉行的201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上,環保部聯合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名錄顯示,我國已有27種高等植物和4種脊椎動物滅絕。據介紹,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編制工作由500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歷時5年完成。
  • 瀕臨滅絕的狐猴和北大西洋右鯨
    總部位於瑞士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分析發現,狐猴和北大西洋右鯨瀕臨滅絕。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於狐猴,分析發現馬達加斯加幾乎有三分之一的物種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而98%的物種受到威脅或更嚴重。據美聯社報導,環境保護主義者周四表示,狐猴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東非大島上的森林砍伐和狩獵。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新疆16種野生動物面臨滅絕和極危:野馬、高鼻羚羊野外滅絕
    新華網烏魯木齊1月4日消息,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態研究所野生動植物與溼地研究室近日發布了《新疆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全區有99種動物被列入該名錄,其中,野馬、高鼻羚羊等16種野生動物進入滅絕、極危等級。 野馬 高鼻羚羊 根據名錄
  • 全球又有24種鳥類入瀕危名錄 四川發現7種瀕危鳥
    2015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更新,包括鳳頭麥雞(左圖)在內的多種鳥類在名錄上排名有變化,這些鳥在成都基本都可見。  草原鵰。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
  • 雲南發首個省級物種紅色名錄 2625種生存受威脅(組圖)
    央視網消息: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22日)上午,雲南省環保廳聯合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與植物所,共同對外發布了《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這也是我國發布的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
  • 珠江92種魚瀕臨滅絕 將建3水生動物保護區(圖)
    唐魚錦繡龍蝦  文/記者 葉平生  據權威部門統計,在整個珠江水系,目前共有92種魚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主任梁健宏介紹說,新的《保護名錄》將被納入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範圍,受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從原先的70多種增至近200種,其中新增不少各地的淡水魚種。國家農業部要求,各地必須在今年1月20日之前,將有關意見反饋到農業部。  據了解,新《保護名錄》應該確立受保護動物的保護原則,即只有經濟價值、學術研究價值高,是特有種屬的水生野生動物才能納入保護。
  • 科學家:五十萬種昆蟲面臨滅絕
    飛行、爬行、挖洞、跳躍和在水面上行走的臭蟲的消失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一部分科學家在「警告人類」中說,地球上面臨滅絕動植物中有50萬種是昆蟲,它們的消失可能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芬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周一發表的綜述研究的主要作者佩德羅·卡多佐(Pedro Cardoso)說:「當前的昆蟲滅絕危機令人深感憂慮。」他告訴法新社:「但是,我們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飛行、爬行、挖洞、跳躍和在水面上行走的臭蟲的消失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一部分。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11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公園大會上發布最新IUCN紅色名錄。根據紅色名錄,漁業、採伐、礦業、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威脅著太平洋金槍魚、美洲鰻魚、中國河豚和中華眼鏡蛇的生存;棲息地破壞導致馬來西亞軟體動物和世界上最大的地蜈蚣滅絕,同時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生存。
  • 科學家:五十萬種昆蟲面臨滅絕
    中說,地球上面臨滅絕的100萬種動植物物種中有一半是昆蟲,它們的消失可能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芬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周佩德羅·卡多佐說:「當前的昆蟲滅絕危機令人深感憂慮。」他告訴法新社:「但是,我們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上飛行,爬行,挖洞,跳躍和行走的昆蟲的消失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一部分,在過去的五億年中僅第六次消失。最後一個發生在6600萬年前,當時一塊錯誤的太空巖石消滅了陸地上的恐龍和大多數其他生命形式。這次要怪我們。
  • 「鳥類瀕危名錄」新增24種鳥 四川發現7種(圖)
    2015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更新,包括鳳頭麥雞(左圖)在內的多種鳥類在名錄上排名有變化,這些鳥在成都基本都可見。彎嘴濱鷸。鳳頭麥雞。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