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34;來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而恰好有一種植物名叫「曇花」,同樣花期短暫,卻又美麗芬芳。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這種就是「曇花一現」中的曇花。這其實又是一種望文生義,是有待商榷的。
成語「曇花一現」源自佛經,《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原文中的優曇缽花並非指曇花,而究竟是什麼花,因為描述不多,所以無從判斷是什麼花?
植物學上的曇花,花大型,盛開時如碗口大,生於葉狀枝的邊緣,花重瓣、純白色,花瓣披針形,晚間開放,至次日早凋謝。因花開時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但時間短暫並在晚上開花,所以許多人認為能看到曇花綻放較難得。究竟是誰把這種花命名為「曇花」,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曇花」的中文定名可想像與此成語相關。
那麼為什麼說,他們不是一種花呢,首先《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相傳為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學術界一般認為《法華經》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已經引用本經文義。那麼就是說在公元元年前就已經有這本經書。
而植物學上的曇花,實際上在植物學上應該是,全名含歷史應該是下面這段文字:
Epiphyllum oxypetalum (拉丁文原名應該是斜體)(DC.) Haw. Phil. Mag. 6: 109. 1829; Britt. et Rose, Cactaceae 4: 188. 1923; Backbg. Die Cactaceae 2: 746. 1959;廣州植物志194.1956;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2: 947. 1972. ——Cereus oxypetalus DC. Prodr. 3: 470.1828. ——Phyllocactus oxypetalus (DC.) Link in Walp. Repert. Bot. 2: 341. 1843.
值得注意的是,該物種原產美洲,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蘇利南和哥斯大黎加等地,最早發現也應該是1492年以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的事情。有文獻說,18世紀以後,曇花才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也就是說,佛經上的優曇缽花,是早於現代植物學曇花,至少千年以上的記載。二者根本不可能是同一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