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底是什麼?相信有不少人在閒暇時光裡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就是其中之一,說簡單一點,時間就是智慧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個抽象名詞,好用來記錄事件發生的順序和過程,所以時間應該是不可逆轉的,不論你在做什麼,「時間之箭」只向一個方向飛行,從未停止。
儘管有不少頂級物理學家支持這樣一個看法:如果人類未來能完全解開隱藏在時間裡的奧秘,那麼人類就能製造出時空機,實現時空穿越,讓時間倒流,回到古代,就像近幾年來比較火熱的穿越劇一樣,但截至2020年9月,沒有任何科學實驗能證明時間真的可以倒流。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每個人每天時間是相等的,都是24小時,但是1971年10月的銫原子鐘實驗證明了一個事實,時間流速與單個物體的運動速度有著密切聯繫,雖然時間不可逆轉,但是時間流逝速度是可以被改變的,這也證明了每個人的時間並不是相等的。
那麼,假設有人駕駛光速飛船在外太空中飛行10年後返回地球,那麼他變年輕,還是變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一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就是一個神奇理論,不符合之前的物理學理論,打破了我們的認知,的確讓人無法理解,因為你不管從哪個角度來測量,光的速度一直不變,被科學家視為是一個不變常數。事實上,早在1887年麥可遜-莫雷實驗之後,科學家們就開始意識到光速可能是一個不變常數,相對運動理論在光速面前不堪一擊,完全被推翻了。
什麼是光速不變原理,如何理解?簡單來說無論你的速度有多快,不管是逆著光向飛行,還是順著光向飛行,你所看到的光速恆定不變。
假如地球向30萬公裡外目標發射一束雷射,如果把光速看成30萬公裡一秒,那麼60萬公裡外目標在2秒後收到這束雷射,這應該很好理解,此時有一艘飛船以每秒6萬公裡速度從地球飛向目標,也就是說順著光移動方向飛行,按理說飛船上測量的光速應該是30萬公裡減去6萬公裡,等於24萬公裡才是,但事實上光速測量值還是30萬公裡,這就是光速不變原理。
假設光速不是一個常數,那麼宇宙存在不合理,因為每一個天體都在快速運動中,銀河系在運動,太陽系在運動,地球也在運動,光速會因此而變慢和變快,所以宇宙中應該有的光飛得快,而有的光應該飛得慢,但是我們所見到光都是一樣快,肯定了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推導出另一個重要理論:物體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流逝速度就越慢。我們來接著分析以上例子,飛船以每秒6萬公裡飛向目標,飛船測出光速仍是每秒30萬公裡,以飛船作為參考單位,從地球發出一束雷射將在1.67秒後抵達目標,也就是說飛船上的時間才過1.67秒。
那麼一個棘手問題來了,一束雷射抵達60萬公裡外目標不可能出現兩次,既是2秒鐘後抵達,又是1.67秒後抵達,這顯然存在問題,因為任何一個物體抵達一個目標只能是一次,不可能分身成兩次抵達,這個道理相信沒人不明白。
那麼,一束雷射抵達60萬公裡外目標到底需要2秒,還是需要1.67秒,又或者是其它時長呢?於是得出一個驚人結論:那就是飛船內時間變慢了,也就是說外面世界時間過去了2秒,而飛船內時間才過去了1.67秒,如果飛船以更快速度在飛行,那麼飛船內時間變得更慢,或許地球時間過去了1年,說不定飛船內部才過去1個月。
那麼現在假設,有人駕駛著光速飛船在外太空中飛行10年後返回地球,結果又會怎樣呢?根據光速不變原理,地球上時間過去了10年,而飛船上時間才過去5年,也就是說他回到地球後的年齡要比實際年年輕5年,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所以時間看似是公平的,但實際上每個人每天時間實際並不相等,移動可以讓時間放慢,而靜止狀態相對時間要快,比如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和地面人類相比起來,時間肯定要慢,只不過這種差異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換一個角度重新看上述例子,可能又有一番領悟,若把飛船內部時間視為正常,那麼飛船外時間變快了,所以時間流逝速度的快慢,主要看參照物是誰,這不得不讓我認為,在浩渺宇宙中,或許每一個星系時間流逝速度不同,相對地球時間而言,有的可能快,有的可能慢。
這就是隱藏在時間內的奧秘之一,相信未來人類將會揭開更多有關時間的奧秘。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