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由來
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所發現的唯一一種多細胞動物間的功能性基因轉移。這也正是人們正在研究的基因療法的目標。這種基因能編碼出植物和藻類葉綠體中一種關鍵的酶。
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人們就意識到,綠葉海蝸牛能從藻類「偷」來葉綠體,並吸收入自己的消化細胞內。這些葉綠體一旦進入海天牛的細胞,就能開始進行光合作用長達 9 個月-甚至比它們在「老房東」藻類體內發揮作用的時間還長。光合作用為海天牛提供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讓它們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也能茁壯成長。
科學家發現,海蝸牛的染色體中,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藻類基因,它們的功能是修復和保持葉綠體持續發揮作用。這些基因已經整合入海天牛的基因中,並能傳遞給下一代。雖然下一代海天牛需要自行獲取新的葉綠體,但是這些修復和維持葉綠體的基因早就存在體內了。
2.生物簡介
在成長過程中,它們貪食一種名叫Vaucheria litorea的藻類,身體的顏色逐漸變為濃綠,並保持終生。與此同時,出現了另一種更為奇特的現象:飽餐一頓後,它們可以接連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不再進食。原來,這種海蝸牛不但能夠把吃下的綠藻中所含的葉綠體貯存下來,還對其加以利用,使之成為持久的食物來源。
3.生物的形態特徵
綠葉海蝸的體型十分嬌小。成年個體體長從1到3釐米不等,沒有貝殼,看上去活像
一片葉子,翡翠般鮮綠,與藏身處的海藻天衣無縫地打成一片。它的這種美麗色澤在動物界並不多見,這其實要歸功於它身體內部大量的葉綠體,就是那些通常只有植物才擁有的充滿葉綠素的光合作用。
剛出生的小海蝸牛呈棕色,半透明,身上綴有紅色斑點。綠葉海蝸牛兩片形如翅膀的偽足將身體拉寬。當偽足折起來時,它看上去就像只綠色的鼻涕蟲,體態修長,頂端兩隻觸角;而當「兩翼」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展開時,它的身體便與一片綠葉無異,背上的血管就是它的葉脈。 綠葉海蝸牛與植物的相似程度還不止於此:如果長時間不見陽光,它還會枯萎,由綠變棕,發黃,最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