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宇宙怎麼測量?

2020-10-03 冰子果子

冰子果子今日話題:宇宙測量

(視頻放在文章後面)

我們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探討如何測量宇宙?

第二部分探討宇宙有多大?宇宙的邊界在哪裡?


宇宙學原理


要測量宇宙,人類也只能使用地球上發現的規律,去套用到宇宙。這被稱為宇宙學原理。

天文學是一個研究遠方的科學。舉個例子。原先月亮是天文學家研究的對象,後來人類登錄了月亮之後,研究月亮的主力就不再是天文學家,而是地質學家。

我們國家的登月項目中,首席科學家就是地質學家。


人類通過測量發現,138億年前宇宙發生了一次大爆炸,然後才誕生了宇宙。

這被稱為宇宙大爆炸學說,這是主流公認了50多年的觀點。最近這個觀點開始被其它觀點動搖。所以在這裡聲明,這一套視頻仍然延用宇宙大爆炸觀點作為框架基礎進行探討。

人類並不特殊


暗物質的發現


有人說,宇宙這麼大無奇不有,什麼都套用宇宙學原理,早晚會翻車。

1937年,天文學家,裡茨茲威基,觀察到一個星系團,於是他就套用宇宙學原理,將地球的引力理論套用到那個星系團裡進行計算,結果發現不對勁。這些星系的速度太快了,根本不可能吸住裡面的天體。但是為什麼還能穩定的運行呢?

那個時候,懷疑宇宙學原理不可通用。可是天文學界認為宇宙學原理是天文學第一性原理,如果數據不對,那一定是還有什麼沒有被發現。

於是暗能量概念就產生了。暗能量看不見摸不著,卻提供5倍的引力。這樣的話,宇宙學原理就沒有錯了。

但是,暗能量給天文學界帶來了大麻煩。因為在原來的物理體系裡,物質是由電子、夸克等六十多個基本粒子組成,這些粒子裡卻不能夠表達暗能量。所以造成了底層理論要修改,更麻煩的是還不知道怎麼個改法。直到今天有人提出了弦理論,仍然無法進行暗能量的描述。

暗物質模擬


柯伊伯行星帶的發現


還有柯伊伯行星帶也是這樣被發現的。因為宇宙學原理不適用冥王星的數據計算,但是天文學家也只能參考宇宙學原理,最後還是那句話,既然宇宙學原理沒有錯,又無法套用,那說明還有什麼沒有被發現。

果然,後來真的發現了冥王星的衛星。

可是最終只解決一小部分數據問題,宇宙學原理還是不能完全套用到冥王星上。就這樣一直發現了更多冥王星的衛星,還是不能完全在冥王星上套用宇宙學原理。

一直到後來,發現了柯伊伯行星帶,宇宙學原理才能完全套用到冥王星身上。而冥王星的衛星也被糾正了,它們都不是冥王星的衛星,都是柯伊伯行星帶的同等級主人。

再次證明宇宙學原理是非常有用的原理。也證明了,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特殊的存在,地球上的認知是可以套用到宇宙中去的。

不過因為發現了柯伊伯行星帶,導致了天文學上著名的事件,冥王星被開除,不再是第九大行星。

何伊伯行星帶


光譜的原理


宇宙學原理只能作為一個基礎理論,要觀測宇宙,還要靠光譜儀。

光譜儀可以分析出宇宙天體所含的元素是什麼。哪怕看到的天體只是一個亮點,都能進行光譜分析。

最早是牛頓發現了,三條稜的鏡子可以將光折射成彩色的光。這彩色的光就是光譜。從紅色到紫色,超出紅色部分,但是肉眼看不見的叫紅外線,超出紫色部分,但是肉眼看不見的叫紫外線。

這些顏色就是光的頻率,所以光本身是一種不同頻率的波。

科學家發現這些光譜中總是有一些暗線,這些暗線並不相同,後來驗證了這些不同的暗線代表著不同元素。所以光譜又被稱為元素的指紋。

通過分析太陽光譜,看到了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的元素指紋,也就是現在的氦元素。

後來還發現,不發光的物體也能分析元素指紋,因為物體能發出什麼樣的光譜,就會吸收什麼樣的光譜。看物體吸收了什麼光譜,就能知道它是什么元素構成的。

光譜分析真的是很好用,這樣就能分析天上遙遠的星星是什么元素構成的。通過光譜分析,各種天體的元素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一樣的。再次證明宇宙學原理通用性。

就像上次視頻有人問我,小行星裝著白金掠過地球,是怎麼被知道的?就是用光譜儀分析知道的。

光譜實驗室


紅移事件


可是有一次光譜儀發生了問題,一些天體被分析出從來沒有見過的光譜。天文科學家趕緊驗證設備,發現並沒有故障。所以剛開始以為這是新元素發現。

這樣的話,一直適用於宇宙的,宇宙學原理將會再次被挑戰。

不過最後還是被糾正了,不是新元素發現,而光譜被拉長了,導致光譜往紅色那端偏移了。只要去掉偏移部分,光譜顯示的就是正常元素。這是個著名的事件,被稱為紅移事件。

這個被拉伸過的光譜曝露了宇宙的驚天大秘密,就是第二部分要探討的宇宙邊界在哪裡?宇宙有多大?這個秘密就是宇宙正膨脹,並且超過光速,才導致了光譜被拉伸了。

因為這個事件,天文科學家推導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並且一直延用到現在。時間大約是138億年前。因為太久遠,導致紅移的部分太誇張,已經膨脹成了微波,所以最早的宇宙發出的光譜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到了這裡,已經足夠證明地球上的基本認知是可以套用到整個宇宙的,宇宙學原理是非常堅實的理論的。

這也是為什麼愛因斯坦能夠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推導出黑洞的存在,並畫出黑洞的樣子。前些日子,天文學界,公布的黑洞照片,與愛因斯坦畫的黑洞是一致的。

紅移示意圖


測量天體的三種方法


那麼到底是怎麼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首先是恆星視差法

在地球公轉的不同位置,看太陽角度會發生變化,然後用三角函數就能算出距離。

方法雖然傳統而簡單,可是這種方法不能測量比較遠的天體。

後來有了新的測量方法,叫標準燭光法。大概意思是通過光譜分析,或者通過閃爍頻率識別遠方天體的光度,有了光度就能像工廠裡生產燈泡一樣,靠識別對應光度的型號,就能測出距離。

還有一種方法能夠測量更遠的天體,就是紅移測距法

離我們越遠的天體,紅移的越嚴重。138億前年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微波,是由當時的光,拉伸膨脹到了1000倍才成為了微波,所以是可以計算出實際距離的。

那麼宇宙的邊界可不可以用紅移測距法測量出來呢?我們在測量宇宙的第二部分再探討。


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點讚評論一鍵三連,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宇宙大小真的是人類可以測量的嗎?事實很殘酷!
    宇宙的大小是天體物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在目前看來這個問題也許沒有答案,但這並沒有阻止科學家們的嘗試。來自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薩拉·加拉格爾表示:「這可能是我們從未真正了解的事情。」加拉格爾說,一個物體在宇宙中的距離越近,它的距離就越容易測量。比如太陽亦或者月亮,他們離我們的距離很容易測量。
  • 宇宙年齡138.2億年怎麼來的?依據什麼原理測量?
    現在科學公認,宇宙的年齡已經有138.2億年了。那你知道這個年齡是怎麼測定的嗎?它的測量原理是什麼呢?測量的依據是什麼呢?其實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之上,科學家們建立的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的一次突然的爆炸。從那個時候開始,時間才具有意義。
  • 我們怎麼測量宇宙的年齡和大小?
    他們通過兩種方式來估測宇宙的年齡:(a)尋找最古老的恆星;(b)測量宇宙的膨脹率來推斷宇宙大爆炸時間。最古老的恆星天文學家通過研究球狀星團來計算宇宙中一些古老恆星的年齡。球狀星團是由近百萬顆幾乎在同一時間形成的恆星組成的密集星團,球狀星團中心附近的恆星密度是很大的,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球狀星團的中心,將會有幾十萬顆恆星比半人馬座阿爾法(目前最接近我們的恆星)更接近我們。
  • 宇宙的異樣!最新測量發現宇宙膨脹的速度突然加快了!
    80年前,天文學家哈勃發現了一個震驚全世界的秘密:所有的星體、星系都在互相遠離,離得越遠,速度就越快,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震撼的事實:宇宙正在膨脹!但是一項新的測量表明宇宙的膨脹速度比我們想像的要快,我們的宇宙到底怎麼了?
  • 測量哈勃常數,探索廣闊宇宙
    如今宇宙學中最令人激動的事可能是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測量宇宙的膨脹。宇宙一直在膨脹。我們根據可探測到的最遠的電磁輻射測量預測了一個膨脹率值,但這個值與從距離更近的物體處收集到的測量值不同。若這兩個數值真的不相容,可能標誌著目前用來描述宇宙演化的宏大理論被打破了。如今有科學家設計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新方法,這種方法不太依賴於人類假設的宇宙運作規律。
  • 宇宙中既然不存在最高和最低溫度,那麼它們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科學家告訴我們,絕對零度是無法達到的,然後由又告訴我們宇宙中還有一個最高的普朗克溫度,當然那更不可能達到了,既然現代宇宙中都不存在這樣的溫度,那麼這個溫度是這麼測量出來的呢?「停止」運動,以此來達到宇宙中最低的溫度,國際空間站的冷原子云實驗達到了宇宙中最低的溫度:-273.1499999999 ℃,但距離絕對零度仍然有一步之遙!
  • 測量哈勃常數,探索廣闊宇宙
    如今宇宙學中最令人激動的事可能是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測量宇宙的膨脹。宇宙一直在膨脹。我們根據可探測到的最遠的電磁輻射測量預測了一個膨脹率值,但這個值與從距離更近的物體處收集到的測量值不同。若這兩個數值真的不相容,可能標誌著目前用來描述宇宙演化的宏大理論被打破了。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那麼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它的呢?
    你想知道自己怎樣測量光速嗎?很簡單,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人們從古至今是怎樣測量光速的!我們都知道,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1849年,阿曼德·斐索測得了光速大約為298000km/s,離現今的299792458m/s已經算是相差很少了。光速那麼快,在1849年,科學家是怎麼得出來的呢?
  • 宇宙中的最低和最高溫度,科學家們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然而這個溫度還不是理論上最高的,因為在物理學領域,有一個定義就是粒子的康普頓波長與其史瓦西半徑的比值,被稱為普朗克質量,當粒子的質量達到普朗克質量時,其理論上的最高溫度值的計算結果為1.4*10^32K,這個溫度也被稱為普朗克溫度,是宇宙大爆炸的瞬間所產生的極高溫度,目前來說僅在理論上存在這個溫度,無法再現也無法進行測量。再看一下最低溫度。
  • 科學家測量宇宙溫度:零下270.27攝氏度
    科學家測量宇宙溫度:零下270.27攝氏度  據國外媒體報導,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天文學和空間科學的首席科學家羅伯特·布勞恩博士認為已經探測到宇宙的冷卻過程,這是他迄今研究中進行的最為精確的測量,探測到宇宙在過去的137.7億年中是怎麼冷卻下來的。
  • 宇宙中有沒有不轉的天體?宇宙本身又是怎麼運動的?
    中學的科學書上就明確告訴大家,宇宙中所有天體都在不停的運動,地球在自轉的同時本身還以3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太陽公轉,太陽則帶著一幫小弟以12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銀心公轉,而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卻正朝著一個叫做巨引源的神秘區域以超過600千米/秒的速度前進!更大範圍呢是怎麼運動呢?宇宙又是咋個運動呢?
  • 宇宙的年齡是怎麼來的?靠譜嗎
    有人說,任何事物都有始有終,無始無終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對於這個觀點,我深表贊同。放眼現實世界,人有開始,也有結束,動物同樣如此,就連石頭也如此,而科學家通過研究,甚至得出了太陽的起點和終點,那麼,宇宙是有始有終的嗎?
  • 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每秒30萬公裡,科學家如何測量的呢?
    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每秒30萬公裡,科學家如何測量的呢?在人類的認知中,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當屬光速。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宇宙中不會出現比光速還快的速度了。很多人都認為想要測量光速,一定需要非常先進的科技,有很多科學家都已經不斷的嘗試過了。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每秒30萬公裡,科學家如何測量的呢?羅默就是其中之一,它在觀測木星被衛星吞噬的時候發現,地球靠近木星的時長與地球遠離木星的時長,有著很微小的差距。通過這種微小的差距,從而利用地球的直徑,在慢慢的推算出光速的速度。
  • 科學家精確測量宇宙溫度:零下270.27攝氏度
    據國外媒體報導,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天文學和空間科學的首席科學家羅伯特·布勞恩博士認為已經探測到宇宙的冷卻過程,這是他迄今研究中進行的最為精確的測量,探測到宇宙在過去的137.7億年中是怎麼冷卻下來的。
  • 宇宙的距離階梯: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的大小
    根據最新的理論,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整個宇宙範圍,即所謂的「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得到這一結果的?我們,生活在塵埃一般地球上的小小生物,我們怎麼可能測定這樣廣袤的距離數值?自從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來,我們似乎一種都難以擺脫自身在認識宇宙方面的先入之見,而這一點在關於宇宙究竟有多大這一點上尤為明顯。
  • 天文新論,利用基於相對論的引力透鏡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
    這是宇宙學爭論的一個大問題:宇宙在膨脹,但到底有多快?兩種可用的測量方法產生不同的結果。萊頓物理學家大衛·哈維採用了一種獨立的第三種測量方法,利用愛因斯坦預測的星系光扭曲特性。他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發表了他的發現。
  • 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大小的?
    根據最新的理論,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整個宇宙範圍,即所謂的「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得到這一結果的?我們,生活在塵埃一般地球上的小小生物,我們怎麼可能測定這樣廣袤的距離數值?自從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來,我們似乎一種都難以擺脫自身在認識宇宙方面的先入之見,而這一點在關於宇宙究竟有多大這一點上尤為明顯。
  • 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嗎
    對於埃弗雷特來說,測量量子物體並不會迫使它進入一種或另一種可理解的狀態。取而代之的是,對量子物體的測量會導致宇宙中的實際分裂。從字面上講,宇宙是複製的,對於測量的每個可能結果,宇宙分裂成一個宇宙。例如,假設一個物體的波函數既是粒子又是波。
  • 科學家們如何測量出宇宙深空最高和最低溫度?
    其實科學家們在觀測宇宙和我們物質世界最深層次時,我們真的不能夠用生活中的常識來想像,經過幾百年現代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已經有許多辦法來了解我們宇宙最遠處和微觀世界的最深處了。這種溫度只有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剎那,也就是普朗克時間,普朗克空間,發生的普朗克溫度。量子力學認為,人類了解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超過普朗克尺度極限,超過這個極限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意義。因為已經小於最小的量子態了,屬於不可觀測範圍,或者說已經不屬於我們世界可以認識的事物了。
  • 科學家是怎麼確定宇宙的年齡的?
    哈勃常數是確定宇宙年齡的關鍵1953年哈勃去世後,桑德奇就提出了一個深刻而又緊迫的問題:宇宙的年齡是多少?我們知道宇宙膨脹導致了大爆炸標準模型的提出,標準模型說我們的宇宙有起源,既然有起源,那麼宇宙就有年齡,所以說宇宙的年齡是空間膨脹的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