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大物理學突破

2020-12-18 原理


1.輕子中的CP破壞


圖片來源:The T2K Collaboration


為什麼我們會存在?

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問題的根源要追溯回約138億年前

大爆炸後不久

理論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與所有反物質

應當全部湮滅化為能量

但這顯然沒有發生

否則也就不會有恆星、行星和星系

更不會有生命,以及人類存在了


但究竟是什麼使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和反物質

出現了輕微的不對稱?

物理學家認為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與打破CP對稱性(或CP破壞)有關

這一對稱性告訴我們

在鏡像世界中

粒子的行為與粒子一致

過去,物理學家發現夸克和反夸克

並不遵循這一對稱性

但從未在輕子(電子或中微子)身上看到過


今年,T2K實驗的科學家通過測量中微子

報告了他們可能首次在輕子中發現了CP破壞的證據

其置信水平達到95%

未來,當置信水平超過99.9999%

物理學家就能最終確認這一發現

我們正越來越接近揭開我們的存在之謎


2.任意子的最佳證據


圖片來源:Manohar Kumar


中微子是非常神秘的基本粒子

物理學家在研究中微子的道路上

已經作出了許多重要的發現

中微子屬於費米子,喜愛「獨處」

與之性格截然相反的一類粒子

是喜歡「聚集」的玻色子,比如膠子


除了這兩類粒子外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

物理學家預言在二維世界中

或許還存在著第三類粒子——任意子

任意子介於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

它們既不會完全避開對方

也不會完全聚集起來

它們攜帶的電荷可以是比單電子少的分數


今年4月,《科學》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導了

物理學家通過創建一個二維的微型粒子對撞機

看到了介於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的聚集行為

首次在實驗室中找到了任意子存在的直接證據

9月,另一個研究團隊在《自然》發表的新研究

發現了任意子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物理學家認為任意子將對建造量子計算機有著重要意義


3.九章實現量子霸權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提出以來

便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

因為在解決一些特定任務時

其計算能力將遠超經典計算機

2012年,物理學家John Preskill

提出了「量子霸權(或「量子計算優越性」)一詞

它是指量子計算機超越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的時刻


2019年,谷歌宣布首次實現量子霸權

其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

是基於由超導材料構成的53個量子比特研製而成的

今年,潘建偉陸朝陽等科學家組成的團隊

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光子也屬於玻色子

九章在處理被稱為「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速度

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

作為對比

九章的計算速度等效地比懸鈴木快一百億倍

實現了量子霸權的又一裡程碑


4.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NASA


玻色子、費米子、任意子

它們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服從不同的統計

比如任意子服從的是分數統計

而費米子遵循的是費米-狄拉克統計

玻色子則是遵循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玻色和愛因斯坦

以玻色最初關於光子的統計力學研究為基礎

預言了當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

會呈現出所謂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

這也常被稱為第五種物質狀態


1995年

物理學家首次在實驗中製造了BEC

之後便成為了各個實驗室的「常客」

今年,物理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的失重環境下

製造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為一系列高精度的測量提供了新的方法


5.首個室溫超導體


圖片來源:J. Adam Fenster


除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當溫度降低到接近絕對零度

還會發生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在一百多年前

物理學家昂內斯在對水銀進行實驗

意外地發現當水銀被冷卻到4.2開爾文時

其電阻會突然下降到零

這就是所謂的超導現象


絕大多數的材料只有在極低溫下

才會實現超導電性

例如「懸鈴木」的超導量子比特

就需要保持在非常低溫的條件下

這使超導的應用也受到限制

為此,物理學家一直致力於尋找

在室溫下也能轉變成超導體的材料


經過一百多年的搜尋

今年,物理學家首次在富氫材料中

觀察到了室溫下(15℃)的超導現象

雖然新型超導材料只能在超高壓下才能運作

但也將人們對室溫超導的期待再度推向新的高點


6.聲速的理論極限


圖片來源:GDJ / Pixabay


理論上

金屬氫也是一種近室溫的超導體

今年一月份

物理學家通過「金剛石壓砧」的裝置

找到了能夠金屬氫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但物理學家還無法最終確認金屬氫是否存在


根據計算表明,在金屬氫中

聲音的傳播速度是最快的

可以達到35千米/秒

遠比在任何材料中都快


今年,幾位物理學家

通過兩個基本常數,即

精細結構常數質子-電子質量比

預測聲波的傳播速度不能超過36千米/秒

這比在空氣中的聲速高出約106倍

這一理論上限得到了兩方面的支持

一是對金屬氫中聲速的計算

二是來自一系列固態材料中的聲速實驗數據


此外,物理學家在不久前

以迄今為止最高的的精確度

測量了精細結構常數


7.迄今為止測量到的最短時間


圖片來源:Sven Grundmann/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聲音的傳播速度存在極限

光的傳播速度也存在極限

那麼時間呢?

是否有「最短時間」的極限?

根據已知的物理學定律

最小的時間尺度是普朗克時間

約為5.4×10⁻⁴⁴秒

這是人類現有的測量技術

還無法企及的時間尺度


今年,物理學家測量了

一個光子穿過一個氫分子所需的時間

對分子的平均鍵長而言

這一時間大約是247×10⁻²¹秒

這也是迄今為止成功測量的最短時間跨度


8.從黑洞獲取能量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Glasgow


在另一項研究中

物理學家利用聲波驗證了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彭羅斯

在1969年的一個奇思妙想


一個旋轉黑洞的事件視界的周圍

會創造出一個叫做「能層」的區域

一個落入能層的物體

如果其中一部分分裂進入黑洞

另一部分則逃逸

那麼逃逸的那部分就會有效地獲取能量


1971年,物理學家澤爾多維奇

構思了一個可以在地球實現的實驗

來檢驗彭羅斯從旋轉黑洞提取能量的想法

澤爾多維奇認為

如果有一個金屬圓柱體

以合適的速度旋轉

由於旋轉都卜勒效應這種特殊現象

「扭曲」的光波擊中圓柱體的表面

最終會被從圓柱體旋轉中獲得額外的能量反射


現在,

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終於找到了一種方法

他們通過扭曲聲波,而不是光波

從實驗上驗證了這一50年前的理論


9.核電共振的來臨


圖片來源:UNSW/Tony Melov


一個好的想法

能夠在提出之後的幾十年

得到驗證

是件非常美妙的事

今年,還有另一個這樣的想法被驗證了


回到1961年

因雷射光譜學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核磁共振先驅布倫柏根提出一個設想

他認為我們或許可以僅僅利用電場(而非磁場)

就實現對單原子的原子核的控制


磁場的產生需要大線圈和大電流

它們的效應範圍往往很廣

要把磁場限制在非常小的空間裡是非常困難的操作

而電場可以在一個微小電極的尖端產生

它可以在遠離電極尖端的位置急劇下降

這種特性使得利用電場

來控制納米電子設備中的單個原子變得容易得多


但布倫柏根的設想一直未得到實現

直到今年

一個工程師團隊宣布他們意外地實現了這一壯舉

這一發現或將對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0. 鐵電向列相液晶的首次觀測


圖片 圖片來源:SMRC


回到更早的100多年前

當時物理學家預言存在一種

非常有序的鐵電向列相液晶

在這種相中

液晶特定團塊(或叫「疇」)內的所有分子

都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要麼都向左,要麼都向右

這種現象被稱為極性排序


早在20世紀初

德拜玻恩就提出如果正確地設計液晶

它的分子可以自發地進入極性排序的狀態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尋找後

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液晶的「鐵電向列相」

打開了一扇通往新材料世界的大門

從新型顯示屏到全新概念的計算機儲存器

它有望開啟大量的技術創新


相關文獻: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77-0

[2]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87/173.ful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1019-1

[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2/02/science.abe8770.full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46-1

[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01-z

[6]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1/eabc8662

[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4/339

[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944-3

[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57-7

相關焦點

  • 2013年十大物理學突破:實現時空穿越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近日其他媒體盤點出的2013年十大物理學突破。1、微觀世界穿越時空可實現過去幾十年裡,美國好萊塢電影描述了許多時空穿越的科幻情節,目前,科學家指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預測存在穿越時空的通道。物理學家通過控制類似電子的微小粒子μ介子周圍引力,現已實現發送這些粒子抵達未來。
  • 2020年度物理學十大突破揭曉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網站年度十大科研突破是由該網站5位編輯從其2020年發布的數百項研究中篩選而來。除了在2020年被《物理世界》報導之外,入選文章還需符合以下標準:在知識或科學理解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對科學進步及實際應用有重要影響;《物理世界》讀者的感興趣的程度。以下是2020年《物理世界》十大科研突破入選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 2020年,十大物理學突破
    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問題的根源要追溯回約138億年前,在大爆炸後不久,理論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與所有反物質應當全部湮滅化為能量。但這顯然沒有發生,否則也就不會有恆星、行星和星系,更不會有生命以及人類存在了。但究竟是什麼使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和反物質出現了輕微的不對稱?
  • 美媒盤點:2020年十大物理學新聞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1日發表題為《2020年十大物理學新聞》的報導,盤點了2020年物理學領域的一些重要新聞。全文摘編如下:我們得承認,對地球來說,這一年相當艱難。但對研究宇宙中更遙遠區域的科學家來說,這卻是了不起的一年。砰!
  • 2020年,十大物理學突破-虎嗅網
    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問題的根源要追溯回約138億年前,在大爆炸後不久,理論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與所有反物質應當全部湮滅化為能量。但這顯然沒有發生,否則也就不會有恆星、行星和星系,更不會有生命以及人類存在了。但究竟是什麼使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和反物質出現了輕微的不對稱?
  • 年終盤點:2020年睡眠和生物節律領域十大研究突破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內科十大臨床研究突破13. 年終盤點:2019年疼痛防治和痛覺機制十大研究突破14. 年終盤點:2019年睡眠和失眠領域十大研究突破15.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16.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袁嵐峰:從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看中國的科技實力
    2015年12月11日,英國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新聞網站《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2015/dec/11/double-quantum-teleportation-milestone-is-physics-world
  • 年終盤點:2020年神經科學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十大研究突破
    年終盤點:2019年睡眠和失眠領域十大研究突破15.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16. 年終盤點:2019年大腦學習和記憶的十大研究突破17. 年終盤點:2019年衰老和長壽十大研究突破18.
  • 2020年科學突破獎公布 清華校友陳諧獲得新視野物理學獎
    2020年科學突破獎公布 清華校友陳諧獲得新視野物理學獎清華新聞網9月6日電(通訊員 田陽)北京時間9月5日,2020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除生命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數學突破獎外,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物理學獎和新視野數學獎也同時公布。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記者 劉 霞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
  • 科普|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分別是……
    時近年底又是評選"年度十大"的日子《自然》選出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科學》選出了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它們分別是什麼?小科這就為親們細細數來《Nature》: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 Science重磅發布: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2020年,終於要挺過去了!2020年2月10日,Science收到了第一份關於COVID-19的投稿,並於9天後正式發表。誰都沒有想到,COVID-19會成為2020年最重要的關鍵詞。截止12月中旬,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了200,000多篇相關論文,在非同行評審的預印本伺服器上在線發表的論文數量就更多了。
  • Science公布2020十大科學突破
    當地時間12月1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依照慣例在評選了本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這一年被《Science》評價為「A year like no other」。前十大科學突破中生命科學領域佔得一半席位: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被稱為「希望之光」;CRISPR的首個基因治療成功案例也證明了這項顛覆性技術的意義;AlphaFold預測蛋白質摺疊結構,讓外界看到了AI+生物醫藥的更多的可能性……Science還在本期發文悼念、表彰11位因疫情而與世長辭的英雄人物,其中就包括中國醫生
  • 《Science》: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2012年,顛覆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橫空出世,它賦予研究人員編輯農作物和動物的強大力量,為科學研究和生物醫學領域帶來新一輪革命,成為《科學》雜誌2015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並摘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  今年,這一「基因魔剪」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魔力」:首次成功治癒β地中海貧血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症這兩種遺傳性血液病。
  • 新冠疫苗當選《科學》雜誌2020年 十大科學頭號突破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綜合新華社、北京《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三位科學家在黑洞方面的研究突破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位科學家由於在黑洞方面的研究突破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實業家和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895年)的遺囑中創立了這些獎項。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David Haviland)說,今年的獎項「慶祝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物體之一」。黑洞是引力非常強的空間區域,甚至沒有光可以從黑洞中逸出。
  • 2015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公布:中國科研成果居首
    )和潘建偉(右)外爾費米子研究團隊11日,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當選「年度突破」,位居榜首。
  • Science重磅: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