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類可以搞個大型的宇宙飛船,裡面住幾百名科學家,有一個可以自給的生命系統,為了延長科學家的壽命,同時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工作,剩下的人全部冬眠,一年過後再換下一批,這樣如果有1000個人的話,平均壽命可以達到1000年了,這樣人類就可以到達最近的比鄰星了吧?

看得出提這個問題的人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但是其實這個辦法不具有可行性,那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讓人到達比鄰星呢?以下做詳細說明。
這個辦法為什麼沒有可行性
首先題主的想法裡,有個最重要的問題是能源問題。人類目前最主要的動力引擎為化學能源引擎,為龐大的宇宙飛船產生動能需要消耗非常巨量的化學能源。而化學能源在宇宙航行中基本是不可補充的,特別是星系之間長距離的空白區。目前地球發射的星際探測器,也主要是通過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和減速,無法提供這麼龐大的化學能源。
第二是時間,目前的探測器,在經過了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之後,最快的速度達到了23公裡/秒,也即光速的13000分之一,即人類以這個當前最快速度到達比鄰星,也需要5萬多年。
假設1000個人,都能在30歲拿到博士學位,成為最頂級的科學家,壽命100歲,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能很好的完成科學任務,那麼這架宇宙飛船,按照題主的設想也只能支持科學家飛行700年而已,距離5萬年還遠。

而且還要考慮科學家們的內心想法,從出生就賣力學習成為科學家,然後之後的人生就耗在無止境的冬眠和望著一成不變的外太空中度過,一直到死,人生沒有希望、沒有社交、沒有希望,只有非常遙遠的使命感,這樣的心理狀況是很難支持社會性的人類長久的工作的。
最後一點是毫無意義,即使飛船經歷幾千上萬年,真的到達了比鄰星,因為通訊手段的限制,也無法正常的同地球進行聯繫,甚至幾千上萬年以後地球文明經歷幾次滄桑,未必會對這次航行抱有認同感。而比鄰星是一顆恆星,如果附近沒有適合生存的行星,那麼這架宇宙飛船還得繼續毫無意義的在星際間流浪下去。
有沒有辦法能到達比鄰星
辦法當然是有的,首先要解決能源問題,目前一直處於能源研究前沿的可控核聚變就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乾淨、無汙染、消耗少,可支持長久的星際航行。

第二個是要解決航行速度問題,目前科學界對此的解決方案是曲率引擎,通過改變飛船所在空間的曲率,達到讓飛船超光速移動的目的,最快甚至能達到10倍光速。以這個速度,從太陽繫到達比鄰星,只需要半年不到。
所以現在科學界其實並不急於做長距離的太空探索,因為基礎科學還打不到星際航行的水準。當能源科技和超光速航行科技突破後,將迎來人類的星際大探索時代。
純手打,請多支持。
以上是我對問題「人類有什麼辦法可以到達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的回答,歡迎大家在評論中與我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