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挖掘現場
地形圖
駐軍圖
城邑圖
□ 孫關龍 1973年12月,是值得中國考古學界紀念的日子。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繼1972年在西漢一號墓出土轟動世界的、保存兩千多年完整的馬王堆西漢女屍之後,又在西漢三號墓發掘出大量價值連城的帛書。它們絕大多數是沒有篇目標題、出土時粘連破損十分嚴重的絲帛圖書,經過識別、拼復、編纂,大致確定為六個大類27種圖書:(一)六藝類書,包括《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二)諸子類書,包括《老子》甲本(附佚書三種)、《九主圖》、《黃帝書》和《老子》乙本;(三)兵類書,包括《刑德》甲種和乙種、《刑德》丙種;(四)數術類書,包括《五星佔》、《天文氣象雜佔》、《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術人佔》、《符錄》、《神圖》、《築城圖》、《園寢室》、《相馬經》;(五)方術類書,包括《五十二病方》(附佚書四種)、《胎產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兩種);(六)地圖類,包括《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它們中很多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包括地圖類的三幅地圖。
這三幅地圖都繪在寬幅帛上,出土時夾在其他帛書中,疊放在長方形的57號箱漆奩中。經過兩千多年的疊壓,圖帛不僅邊緣殘破,而且帛片相互粘連。裝裱工人進行了細心的揭剝,科研人員進行研究、拼接和復原,從而使我們能夠看清這3幅地圖的基本原貌。
三幅地圖都沒有標明作者、圖名、圖例、比例尺和繪製年代。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和譚其驤、詹立波、張修桂等學者研究,據同時出土文物考證,三幅地圖均成圖於漢文帝十二年以前,即公元前168年以前,距今2100多年。第一幅圖定名為《地形圖》,又稱《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圖》等;第二幅圖定名為《駐軍圖》,又稱《守備圖》;第三幅圖定名為《城邑圖》。
地形圖
《地形圖》是長、寬各為96釐米的正方形地圖,上南下北,方位與今相反。範圍包括今湖南南部、廣東北部和廣西東北部,主區為南嶺的九嶷山地區,當時為長沙國南部的深平防區(今湖南瀟水中上遊地區)。概略比例為1:180000。圖的內容豐富,繪製精細,是在實測的基礎上繪成的,突出了地貌和水系。圖中用閉合曲線加暈線表示山的範圍、谷地和山脈走向,用柱狀符號表示高低不同的山峰,這與現代地圖表示山峰的等高曲線和山峰已很相似。圖的水系繪得鮮明、詳盡、準確,繪出了湘江水系的大深水(今瀟水)、營水等30多條河流,其中9條河流標註有名稱,有的還標出河源;河流上遊粗、下遊細,彎曲自然,與現代地圖相比基本一致,有些部分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各支流注入幹流的次序也都符合實際情況。居民點繪製亦很詳細,用方框符號表示營浦(今湖南道縣)、南平(今湖南蘭山縣)等8個縣城;用大小不等的圓圈表示深本、利裡、波裡等70多個鄉級、裡級村莊。縣城之間、縣城同鄉裡之間、鄉裡之間等繪有20多條道路。有人曾將此圖的主區與現代的地圖作比較研究,發現現代地形圖上的四大基本要素(山脈、水系、居民點和道路)齊全,而且繪製的精確度相當高,從而表明至遲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測量技術、地圖繪製技術、符號設計和製圖原則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駐軍圖
《駐軍圖》是一幅長98釐米、寬78釐米的長方形軍事地圖,用黑、紅、田青三色彩繪,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軍事地圖。範圍與《地形圖》的東南部吻合,但比例尺大一倍,為1:90000;主區是大深水流域(今瀟水流域),方圓約500裡。圖上除山脈、水系等普通地圖要素外、軍事內容十分突出:用紅、黑雙線框表示9支軍隊駐地,駐地中央偏後繪有指揮城堡、城垣、戰樓等圖形;其他軍事要素,例如防區界線、駐軍村莊、大本營、烽燧點、關隘等,均用紅色描繪;道路用點線表示,有的還標明了裡程。此圖不論是從地圖繪製的精度、顏色的配置和繪製的層次,標繪符號的設計、註記的合理使用,還是作戰思想與地圖表示的統一性等,都是上乘的,充分顯示出中國漢代軍事地圖設計和標繪技術的高度發展。
城邑圖
城邑圖為彩色城市地圖,因出土時破損嚴重,修復很困難,從已復原的部分看,縱約48釐米、橫約殘存48釐米。圖上有少數字跡,已辨認不清。圖上繪有一個四方城邑的城垣範圍,用藍色顯示城門上的亭閣;城內街道呈棋盤狀,分主次兩級,寬窄不同,用紅色表示街坊、庭院。也有學者認為此圖破損嚴重,肯定為城邑圖為時過早。
馬王堆西漢地圖的出土,轟動當時世界地圖學界。它們表明中國兩多年前已有很高的地圖測繪水平,其中《地形圖》是目前世界上流傳下來的第一幅實測地圖,《駐軍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彩色軍事地圖。它們的出土還重寫了中國古代地圖學史。《晉書·裴秀傳》記載說,晉代以前的中國地圖"不設分率"(即不設比例尺)、"不考準地望"(即沒有方位)、"不備載名山大川"、"皆不精審"、"不合事實"、"不可依據",都是"六不"地圖。因此,當時認為《管子·地圖》篇等記載也是不可靠的。這種觀點統治了中國1700多年,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馬王堆地圖的發現,證實《晉書》的記載是錯的,晉代以前中國的地圖已有比例尺、方位,已詳載"名山大川",已十分"精審",而且有了實測地圖(非常合乎事實),也證實了《管子·地圖》篇等的記載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