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其實也是波特蘭海圖的時代。但是,波特蘭海圖雖然適合描繪通常的海上航線,卻無法描繪連陸地位置都不知道的未知海域。因此,"託勒密的世界地圖"從俯瞰的視角對於把握未知海域的陸地輪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擁有一定真實性的"託勒密的世界地圖"成為人們了解世界的關鍵。
一、託勒密海圖的不足之處
作為古代亞歷山大港的航海日誌以及海圖等地理知識的集大成之作,"託勒密的世界地圖"雖然對亞洲的描繪很模糊,但是因為對地中海地區的描繪極其準確,所以被人們給予了過高的評價,並且作為航海的標準一直沿用了下來。第一個開拓通往"第二世界"的"海上航線"的人——哥倫布(1451—1506),還有就是通往第三世界的麥哲倫,都是相信了託勒密的世界地圖,結果進行了錯誤的航海。哥倫布是為了獲得"黃金島日本"的黃金以及壟斷秦海(中國之海)的貿易權,麥哲倫則是為了繞過印度大半島(南美洲)抵達摩鹿加群島開闢香料貿易的通道,但是他們兩人的行動都以失敗告終。但是畢竟地球是圓的,再有就是季風還有指南針的幫助,最後還是獲得了很大的成果。
就是在這些幾乎可以被稱為愚蠢的航海行動不斷重複的過程中,"海上航線"逐漸建立起來。這段時期的每一次航海,其動機都是為了攫取亞洲的財富,而在他們的身後,航海王子恩裡克的探險事業卻在獲取著實實在在的財富。伴隨著航海王子恩裡克的事業不斷進展,大西洋諸多島嶼相繼被開發,也因此孕育出一批富裕的砂糖商人,而他們則成為支持哥倫布航海事業的後援力量。
二、收穫成功的馬德拉群島的砂糖生產
開拓橫跨大西洋航線,打開由大西洋與南北美洲大陸組成的"第二世界"大門的人,正是眾所周知的哥倫布。但是,對以"託勒密的世界地圖"進行航海的哥倫布提供經濟支持的,卻是對利益十分敏感的加那利群島的砂糖商人,知道這件事的人就很少了。所以在這一章中,讓我們首先來看一看15世紀下半葉,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以及亞速爾群島的砂糖生產所取得的成功。
在航海王子恩裡克的探險事業中最先獲益的,是葡萄牙屬下的馬德拉群島與亞速爾群島的砂糖生產。葡萄牙人將之前種植在葡萄牙南部阿爾加維的甘蔗移植到了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並且成功地取得了極高的收益。亞速爾群島在15世紀40年代,馬德拉群島在15世紀50年代都正式展開了甘蔗的種植活動。根據威尼斯商人卡達莫斯託的記述,航海王子恩裡克認識到馬德拉群島河流眾多水源豐富,因此命令大量種植甘蔗,從而得到了大量的優質砂糖。以聖喬治商會為首的熱那亞商人,通過馬德拉群島的甘蔗種植和砂糖生產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對大西洋島嶼進行的開發所取得的成功,成為人們加速開發其他島嶼的原動力。當時的大西洋,正如前文所說是未知的"神話之海"。
即便在即將發現好望角的1487年,葡萄牙王室還發行了對"七都市島"即安提拉島的探險許可。但是,因為洋流的關係,從裡斯本到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以及亞速爾群島的航行比較簡單。船隻沿著西南方向的加那利洋流抵達博哈多爾角和加那利群島,然後再藉助西南季風返回裡斯本的航線已經是眾所周知。另外,還有一條從加那利群島南下抵達布蘭科角,然後利用偏西風帶返回的路線。葡萄牙人將他們所發現的這條利用季風前往大西洋西側然後利用北上的偏西風帶返回的路線命名為"出海"(葡萄牙語volta do mar),這是一條非常便利的航線。可以說加那利群島與亞速爾群島之所以被開發得如此順利,完全是拜洋流與風向所賜。"出海"也是"第二世界"的"海上航線"的原型。
三、西班牙對加那利群島的統治
因為加那利洋流與沿著非洲西岸南下的幾內亞洋流相連,因此加那利群島也成了從歐洲到"黃金產地"非洲西岸的航海中轉站。在此之前,人們只知道加那利群島盛產從龍血樹的樹皮中抽出的紅色染料,而現在人們則更加期待其作為從歐洲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蘇丹進行黃金貿易的中轉站。人們認為只要藉助加那利洋流抵達加那利群島,然後沿著非洲西岸南下,就能夠抵達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黃金產地。
當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區域完全被伊斯蘭商人壟斷,他們用廉價的石中鹽換取黃金。黃金在西蘇丹就像石頭一樣隨處可見、很不值錢,伊斯蘭商人在尼日河流域的黃金產地以"沉默貿易"的形式用石中鹽換取黃金。所謂"沉默貿易",就是語言不通的雙方為了避免無謂的摩擦而在進行交易時一句話也不說。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黃金產地,關於黃金有很多神奇的傳說,比如黃金好像蘿蔔一樣是從地上長出來的,還有螞蟻會生產黃金等。總之,那裡是一個能夠大量獲取廉價黃金的地方。
在馬略卡島帕爾馬的猶太地圖製作人亞伯拉罕·克雷斯克斯製作的"加泰隆尼亞地圖"中,非洲西岸的海中描繪著一個只有一根橫帆的小船,旁邊的文字標註這樣寫道:"一名叫作喬姆·費雷爾的船員,在1346年尋找'黃金之河'的過程中遇難。"由此可見,馬略卡和熱那亞的商人們,自古以來就對西非的黃金十分關注。古代的歐洲人一直認為在非洲南部有一條"黃金之河",這條河最終注入誰也無法活著抵達的熱帶沸騰的海洋。
位於北緯30°南部由七座主要的島嶼組成的加那利群島,雖然陸續遭到熱那亞人和葡萄牙人的入侵,但是因為當地原住民的抵抗十分強烈,所以一直沒被徵服。
而最終統治加那利群島的,竟然出人意料的是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內陸地區的卡斯蒂利亞。這是因為徵服加那利群島的法國人剛好臣服於卡斯蒂利亞國王。塞維亞的貴族們在14世紀末期,開始在加那利群島上展開奴隸貿易。企圖在非洲展開黃金貿易的法國人也藉此機會採取了行動。臣服於卡斯蒂利亞國王的法國人貝當古、蘭扎羅特、富埃特文圖以及耶羅成功地徵服了加那利群島,結果卡斯蒂利亞國王就成為加那利群島的統治者。
因為偶然的機會西班牙統治了加那利群島,並且將其作為殖民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這對於打算利用季風向西航行的哥倫布來說是非常幸運的。法國人為了與非洲進行黃金貿易而徵服的加那利群島,後來成為哥倫布航海的起點。1492年,哥倫布以加那利群島為起點,利用東北季風開始了他橫跨大西洋的航行。如果卡斯蒂利亞沒有獲得位於季風海域的加那利群島,那麼哥倫布的航海將會變成完全不同的模樣。反過來說,西班牙的伊莎貝拉女王(1474—1504年在位)與哥倫布,也正是通過加那利群島才聯繫在一起的。
結語
加那利群島的原住民柏柏爾人的抵抗非常頑強,即便在哥倫布開始航海的時期,雙方的戰爭仍在繼續。雖然戈梅拉島被徵服了,但是帕爾馬島、大加那利島以及特內裡費島等主要島嶼都堅持了半個多世紀沒有被卡斯蒂利亞徵服。直到1480年,大加那利島才被徹底徵服,特內裡費島更是堅持到了1496年。
加那利群島在"託勒密的世界地圖"中被描繪在世界("第一世界")以外的西側。但換個視角,加那利群島也可以看作"第一世界"前往"第二世界"的入口。自古以來,加那利群島都被看作前往非洲西岸航海的中轉站。但是自哥倫布的航海之後,加那利群島成為藉助東北季風前往加勒比海航行的起點。
參考文獻:
《哥倫布日誌》
《航海日誌》
《帝國發展史》
史學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