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帆船發展史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2021-01-09 古今歷史漫談

十五世紀的歐洲,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對船隻的使用和需求,讓帆船的改良和發展到達了一個頂峰。

中世紀以來,歐洲地中海地區是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輕木帆船用以航海的應用。這是用一些低級木料造的小帆船,大多只作為沿海的漁船。隨著阿拉伯先進航海技術的引進和航海事業發展的需求,葡萄牙對帆船進行了改良。當時,阿拉伯的航海技術遠比歐洲先進,他們的船隻使用一種優於傳統四角橫帆的船帆,那是一種三角斜帆,也就是歐洲人所說的拉丁帆。在航行上,三角斜帆能更好的利用風力,葡萄牙在此基礎上建造了有著兩桅的小型快速帆船,這就是卡拉維爾船(Caravel)。卡拉維爾船受到了眾多航海者的歡迎。它轉向靈活並且易於操作,加上輕快的船身和三角帆的搭配航行,能更好的對抗瞬息萬變的海象。遺憾的是,作為遠航船隻來說,它的載重明顯不足。

11世紀開始,北歐地區興起一種有別於傳統的維京長船的船隻,那是一種有著兩層船艙設計,單桅的方形帆船:柯克船(Cog)。因為建造過程中利用膠水和填充物,來將船身接縫處的空隙填滿的防水方法而得名。壟斷波羅的海貿易的商業聯盟漢薩同盟,就是以柯克船作為主力船隻,賺取了巨大的財富。柯克船是單桅的四角橫帆船,採用搭接方法建造的柯克船船身短寬,比較適合作商船,但搭接的工藝讓船體不能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在貨品載重和武器的戰爭應用上,也不能讓人滿意,最後逐漸被西班牙改良後的卡拉克帆船取代。

卡拉克帆船(Caravel)是在柯克船基礎上改良的多桅橫帆船,三桅或四桅,有著弧形的船尾。因為增加了前斜桅和後桅,它在前桅和中桅裝配了數張橫帆,後桅則是一張三角帆,加上更加寬大的船身,這讓卡拉克帆船無論是在速度上,還是載重和火力上,都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優秀的帆船。卡拉克帆船是歐洲第一款正式用作遠航的船隻,同時它也是航海史上由弓弩為主的船戰,到真正炮船的重要轉折,它揭開了大航海時代波瀾壯闊的帷幕,也是西班牙成為海洋霸主的啟端。大航海家哥倫布的旗艦聖瑪莉亞號正是一艘卡拉克帆船。

在歐洲以遠洋為目標的航海技術發展起來後,穆斯林國家之前優於歐洲的航海技術,就顯出了頹勢,以傳統的加萊(galley)排漿戰船為主力的奧斯曼帝國,在1571年與基督教聯合海軍在勒班陀戰役中遭到了重創。奧斯曼帝國在重建海軍時,將傳統的阿拉伯單桅帆船改良,開始大量的建造一種兩三桅的小型戰船,這種戰船便是謝貝爾船(Xebec)。和以前的排槳戰船相比,謝貝克船體更寬,不使用槳手,因而可以放置側舷重炮,船體的穩定性也得到增加,動力方面則由三個大型三角帆來提供。謝貝爾船船身狹長,造型優美,加上靈巧易控的三角船帆,在逆風下也有不錯的航行性能,無論襲擊還是逃跑,都能有很好的表現。謝貝爾帆船是巴巴利海盜標誌性的船隻,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紅鬍子巴巴羅薩·海雷丁。

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和葡萄牙遠洋貿易和殖民的需求,舊有的卡拉維爾和卡拉克船型已經難以滿足需要。卡拉維爾的載重不足和卡拉克的重心不穩,讓當時歐洲的兩大海洋強國急需一種新的改良船型,西班牙首先造出了一種由卡拉克船改良的大帆船(Galleon),就是我們熟知的西班牙大帆船,它在原先卡拉克船的基礎上降低了艏艉樓,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來圓形的船艉,這樣的新設計船型相對狹長,航速較快,在逆風中操縱性極佳。蓋倫船有著粗廣的艦體,多層甲板和三根以上的主桅杆,巨大的艉樓宛如城堡,這也是蓋倫船得名的原因。蓋倫船寬大的艦體讓其航行平穩,並且載貨量大,而防護性能和續航能力,也比其他船型更加優秀,它可以乘坐150-300名船員,配備數十門火炮,這個巨無霸的出現,讓歐洲所有的海船都黯然失色。

16世紀開始的西班牙珍寶船隊就是以蓋倫船為主。西班牙以數十艘蓋倫船組成的龐大的珍寶船隊,載著滿船的黃金橫渡過大西洋,讓那些加勒比海盜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私掠軍人,既垂涎又懼怕。從美洲大陸的掠奪,讓西班牙迅速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而蓋倫船配備的強大火力,也成就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名聲。

相關焦點

  • 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為何會慘敗給弱小的英格蘭海軍
    16世紀的西班牙是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西班牙海軍縱橫大西洋無敵手。1588年西班牙派強大的無敵艦隊遠徵英格蘭,本以為可以輕而易舉的徵服英國,沒想到無敵艦隊卻慘敗給弱小的英格蘭海軍,差點全軍覆沒。那麼無敵艦隊是如何慘敗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格拉沃利訥海戰:一個名不經傳的海盜,對抗西班牙無敵戰隊的勝利
    大航海時代是西方歷史,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中最值得驕傲的時代之一。 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中佔儘先機,大發橫財,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歐洲霸主,而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還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職,統治著德意志地區的大片領土。
  • 大航海時代,帆船如何逆風遠航?
    西方的航海大時代造就了人類的兩大壯舉,一次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就是美洲大陸,美洲大陸的發現,讓人類歷史進程加快了不止一步,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不少災難,而哥倫布用來探索新大陸的主要船隻聖瑪利亞號就是一艘非常著名的帆船,這種帆船的船型被稱為卡瑞克式,卡瑞克式帆船是西方帆船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船型,也是帆船製造史上的一個高峰。
  • 一文讀懂外國帆船發展史
    14-16世紀的近海商貿船從14世紀開始,歐洲的航海活動如此豐富,以致出現了多種不同類型和功能的船,多不勝數,如巴林格船(Balinger)。這種小型船承重有限,多用於近岸商業,早期也被皇家海軍使用,後來被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所替代。
  • 請組裝這艘世上最高科技的帆船 很貴很貴
    不知道有多少人通過遊戲領略了那個夢幻般的大航海時代,海盜,貿易,戰爭,探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令人神往。你是喜歡西班牙無敵艦隊,還是更喜歡荷蘭這個海上馬車夫呢?我們的船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雖然說我們再也不需要通過單純的追逐風去跨越太平洋,不過,帆船的魅力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魅力。
  • 從縱橫各大洋到如今的歐洲二流,西班牙是如何沒落的?
    西班牙從稱霸到衰落的歷程,值得我們的深思。西班牙在歐洲諸國之中的脫穎而出,要自15世紀末開始的大航海時代說起——在葡萄牙通過在非洲的殖民和貿易獲利頗豐之後,作為葡萄牙的親近鄰居,西班牙也急不可耐地搭上了航海殖民的快車。從哥倫布到達美洲開始,只用了約30年的時間,西班牙就將大半個美洲和菲律賓等地變為了自己的殖民地,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
  • ...西班牙航海家駕摩託艇環遊世界紀念麥哲倫環球航行500周年
    新華社哈瓦那3月13日電 通訊:為世界帶來和平與愛——西班牙航海家駕摩託艇環遊世界紀念麥哲倫環球航行500周年新華社記者林朝暉「當全世界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我帶來了和平與愛的信息這是正在進行環球航行的西班牙航海家阿爾巴羅·德馬裡查拉爾日前抵達古巴首都哈瓦那時對新華社記者說的話。「我愛中國和中國人民,希望今年9月能駕著摩託艇抵達中國上海。」德馬裡查拉爾雖然已經58歲,但他仍像年輕人一樣動作敏捷。2019年8月19日,他駕駛一艘3米長的摩託艇從西班牙塞維亞港出發,展開預計歷時一年半的環球航行,以紀念麥哲倫環球航行500周年。
  • 歐洲大航海時代先驅伽馬花兩年遠航亞洲,支撐他的其實是無知和宗教...
    之所以「黑暗」,因為伊斯蘭教勢力總的來說壓制著基督教勢力;而之所以「光輝」,則因為歐洲的基督徒第一次繞過中東和北非的穆斯林世界,直接與富裕的東方接觸,從此開始殖民時代的原始資本積累。「作為一個英國人,我很想搞清楚歐洲究竟做了什麼,雙方過去都做了什麼,那時候大家是如何看待彼此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
  • 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航向中國
    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2009年6月連續三天在《全球主義者》網絡雜誌撰寫文章,講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和西班牙。路易斯·蒙特斯想說的是,16世紀,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兩個政治和經濟實體,中國與西班牙曾共同引領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之後,兩國從巔峰步入衰微;而今,兩國是否能在新的全球化機遇下攜手再創輝煌?
  • [大航海時代4]黑髮的寵兒(李華梅X蒂雅)101
    「大型阿拉伯帆船。」  「那個呢?」  「卡瑞克船,看起來是商用的。」  「這個和我們的一樣是卡拉維爾船嗎?」  「是的提督。」  「那個是軍用蓋倫嗎?好大啊……太好看了!像個猛獸一樣!啊,曼努埃爾呢?怎麼只有你一個呢,傑拿斯?」
  • 地理大發現是偶然事件?它與當時歐洲綜合實力的強大關係甚大
    在近代歐洲那個並不太發達的時代,是什麼內在因素導致了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作為興起於歐洲的一項向全世界未知區域的海上航行運動,對於歐洲社會的發展,以及今後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現代社會。
  • 講座︱麥哲倫環球航線五百年:大航海中的生與死
    15世紀《紐倫堡編年史》中的世界地圖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後的航海圖(圖中帆船為唯一倖存的維多利亞號))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造船技術也有一定發展。當時西班牙各地都有自己的造船廠,可以建造商船,三桅船和大帆船等多種類型的船隻。造船技術的傳播,依靠的主要是家族內部的口口相傳,沒有專門記錄造船規則的手冊。
  • 揭秘大航海時代,著名航海家死的原因,只因為兩個字!
    說起麥哲倫,我想應該不少人在中學的歷史書上都學到過關於他的歷史,在大航海的時代,他的艦隊最終成功的繞了地球一圈,證明了地球是個圓球形,但是在航海的過程中,這位航海家並沒有跟隨他的艦隊走完全程,他在半路上犧牲了,關於這位航海家的死因我想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 終身未娶的葡萄牙王子,如何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我們提到偉大的大航海時代,總是會提到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迪亞士等耳熟能詳的航海家。其實,在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率領他們的船隊進行遠洋探險時,一位葡萄牙王子已經在著手推動遠洋航行,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全名叫唐·恩裡克·杜克·日·維塞烏,即亨利王子,又稱恩裡克王子。
  • 西班牙帝國曾有遠徵明朝計劃,若成行大明海軍能敵嗎?
    其實,對西班牙來說,這可是一支大軍。 1588年,西班牙派出遠徵英國的無敵艦隊一共才3萬多人。西班牙願意集中2萬多軍隊對萬裡之外的大明朝發動戰爭,其動用的資源不弱於對英國,可見重視程度之深。
  • 麥哲倫艦隊只倖存了一艘船?其實,還有一艘早就回到了歐洲
    1522年9月6日,西班牙聖盧卡·德·巴拉梅達港口的人們,忽然看到一艘奇怪的帆船從遠處駛來。人們早已經習慣了進進出出的商船,但是這艘船與眾不同。船上只剩下18名水手,他們骨瘦如柴,甚至沒有力氣走路和說話。沒有人相信,這就是三年前出發的「維多利亞號」——麥哲倫艦隊中的一艘船。在很多人的認識中,麥哲倫艦隊環球航行,最終只回來了這一艘船。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麥哲倫從西班牙塞維亞出發的時候,一共有五艘船。
  • 帝國遺民: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後的摩爾人命運
    在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眼中,舊世界之外的淘金之地除了美洲新大陸,還有地中海的西部和南部。  在歐洲叛教者的運作之下,摩爾人擁有了堪比基督教世界的兵工廠和造船廠。除了製造比歐洲款式小的槳帆船外,他們還負責改造繳獲的船隻,去掉俘獲船隻上的堡壘結構。這些人的軍餉和當地的土耳其士兵一樣高。在他們的努力下,巴巴裏海盜裝備了槳帆船、雙桅帆船、輕量級帆船或者快船。   由於巴巴裏海盜經常使用基督教俘虜作為划槳奴,他們自己在被西班牙人俘虜後也要遭遇類似命運。
  • 古埃及人航海槳帆船
    帆船,在我們一般人印象中幾乎成了「大航海時代」的標誌,因為在蒸汽機發明以前,帆是大型船舶不可或缺的動力裝置,有了帆船就更具有跨洋遠海航行的能力
  • 大航海時代丨達伽馬穿越好望角開啟海上絲綢之路,鄭和本應更早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01 人類文明史分界點 大航海時代 2019年11月22日,正好是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穿越好望角的522周年紀念日。在1497年的11月22日,他帶領的船隊穿越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找到了一條從歐洲大陸出發,從海上繞過非洲大陸,進入到印度洋,最後抵達東方的航線,那是整個大航海時代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瞬間。
  • 大航海時代,歐洲人臆想中的南方大陸是在哪裡
    原來從古希臘開始,歐洲的學者們就一直認為南方肯定有一塊大陸,不然地球就無法保持平衡。可由於航海水平的限制,歐洲人一直沒有機會驗證自己的猜想。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西班牙和荷蘭的航海家都曾經與澳大利亞有過接觸。比如1605年,西班牙航海家託勒斯就曾經駕駛船隻從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之間的海峽經過;1606年,荷蘭人還曾經在澳大利亞的約克角登陸,這是有記載的歐洲人第一次登上這片神奇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