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歐洲那個並不太發達的時代,是什麼內在因素導致了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作為興起於歐洲的一項向全世界未知區域的海上航行運動,對於歐洲社會的發展,以及今後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現代社會。
推動地理大發現運動開始的背後動因非常複雜並且是多方面的,從經濟上的因素,到基督教思想的長期影響,再到文藝復興使得歐洲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等等,這都是能夠推動歐洲人主動向未知的海外世界發起探索性的重要推動因素。
既然能夠使得歐洲人通過航海方式去探索未知世界,去開發海外世界的背後動因是多方面的,那麼能夠促成當時這種龐大的、持續時間相當長的海外航行運動實現的基本條件那就是更為複雜的。
因為航海條件的懲處才能夠促使歐洲人發動這一系列的海上探險運動,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失誤的話,那麼這種地理大發現必定會遭遇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將視野放到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歐洲社會在各方面出現的變化。
第一就是要考察重要的航海技術條件的是否完善,因為航海技術和海外航行的基本裝備(比如指南針、海上作戰武器等)對於能夠在蒼茫無垠的大海上得以順利航行,並且最終能夠存活下來到達所謂的未知地,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技術不成熟或者相應的航海裝備有所缺陷的話,那麼這種海外航行能夠成功的機率將會非常小,這一點我想大家應該都能夠理解。
除了航海行動的基本技術和裝備之外,其實能夠促成這次大範圍的地理大發現運動的實現也有著深刻的背後因素。比如公元15世紀之前的歐洲商業市場就已經出現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企業經營模式方面出現了新形式。
股份制公司、銀行業的興起、高利貸經濟活動的合法性等等,都為當時的海外航行運動提供了資金支持。另外,像這種大規模的航海運動,動輒數百人、上千人的參與,肯定要得到專制政府的鼎力支持,不然憑藉個人力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指南針、新式航船、艦載火炮等基本裝備的成熟,給歐洲航海事業提供基石!
指南針率先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但是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最終傳到歐洲社會恐怕要在千年之後,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在公元12世紀末中國發明的羅盤針才最終通過中亞的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
這也推動了歐洲海上航行的發展,但是也僅僅局限於附近海域的海上活動,因為當時的艦船、供給等方面都不足以支撐歐洲人進行遠距離的海上航行活動,所以此時的歐洲航海活動還是比較落後的。
不僅如此,當時歐洲所建造的船的樣式非常笨重,而且大致的平均載重量也非常有限,大概也只有200噸左右。這種船的構造為單層式的甲板單帆船,在複雜的海上天氣航行之時很容易被風浪吹翻,因此安全性也非常低。
不過隨著新式航船的建造,歐洲舊式的帆船很快就被淘汰,新型的船隻在載重量上一下子提升了3到4倍。並且這種新式艦船的造型偏於圓形,能夠在航行之時很好地化解海浪的衝擊力,有效保護船身。
到了公元14世紀歐洲的艦船再次出現了新式改造,葡萄牙人利用阿拉伯人所建造的三角帆船進行了相應地改造,使得這種新式的三角帆船能夠更加穩固,更加輕便,在當時的航海速度上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
而且這種改造之後的船,體積變大,但是所必需的舵手卻一下子減少了200個,大大縮減了人數和糧食。公元1485年,葡萄牙人將星盤運用到航海活動當中,很快又發明了更為先進的和經濟的象限儀。
所以我們說地理大發現率先由葡萄牙王國發起的就是因為其在航海技術和裝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繪製地圖技術在歐洲也有了明顯提高,內容更加具體,港口的標註更加準確。能夠為航船保駕護航的除了基本裝備之外,還需要火炮的加持。
公元16世紀的歐洲的艦船上已經裝備了新型大炮,而且每隻艦船最多能夠裝載40門,射程也相較於之前笨重的火炮有了很大提高。
歐洲商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變革,讓歐洲有了足夠支撐航海事業的經濟基礎
公元15世紀末期歐洲社會的商業經濟出現了變革性的發展,不管是在商品的交換量,還是從當時主要的商業體系來看,其都展現出了和中世紀時期歐洲商業社會截然不同的發展現象。
不僅如此,在商業經濟不斷發展的大趨勢下,商人對於商業經營的考慮也開始更加周全,特別是對於自己或者自己公司財務狀況的認識和記錄更加仔細,這種對於日常帳目的認識體現了當時歐洲商業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商人群體的壯大。
首先就是複式簿記的發明,公元1494年義大利著名的數學家帕喬利發明了這種記帳方式,當然他是主要針對商人群體設計的。
通過兩次記帳的方式(貸款方和借款方分別記錄)保證商人對於自己的財務狀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且也使得當時的貨幣經濟逐漸成為了人們思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銀行業以及信貸業的發展也使得歐洲的商業市場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
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其經濟重心的地位也有所加強,因此位於義大利諸多城市的銀行數量在當時的歐洲也是最多的。
有了銀行業,那麼與之緊密聯繫的一系列經濟行為就開始出現了,像信貸、匯兌、儲蓄等等都是當時新興的經濟模式。
與此同時,隨著文藝復興所帶來的思想解放,使得歐洲人不再拘囿於原來的那種死板腦筋,他們開始進行高利貸經營,這為日後歐洲經濟的變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16世紀歐洲商業市場出現的又一大重要變革就是股份制公司的出現,這種股份制公司使得歐洲的商業市場有了更廣泛的資金來源,特別是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後,便可以絲毫不用去管理公司的經營和銷售,坐等年底分紅即可。
原來那種有公司所有者參與到公司運行的各個層面的現象已經不存在了,這就大大解放了當時的社會勞動力,並且使得公司的管理經營更加完善和穩定,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經濟財富。
專制政府對於海外航行運動的鼎力支持,成為歐洲航海大發現的直接動力
公元15世紀末至公元16世紀興起的席捲全世界的海上航行運動,如果僅僅依靠單個或者多個航海家的實力肯定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因為畢竟一個小規模的航海組織和團隊的各方面基礎都十分薄弱。
比如在資金方面、後勤供給方面、艦船的製造方面以及武器裝備方面等等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很難組織起有效基礎的,因此在一個個遠洋航行艦隊的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力量在支撐,並且是全方位的支撐,那就是國家政府。
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最早進行新航路開闢的兩個國家,在航行之初,兩國的國王就已經組織起了各方面力量為遠洋航行作了充分準備。
不僅如此,像每個遠洋艦隊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武器裝備也基本上都是由專制政府負責。
而且國王在遠洋艦隊出發之前,都會例行會見艦隊的主要負責人,向他們進行加油打氣,並且告知他們遠洋航行的主要目的。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公元16世紀初期逐漸興起的新航路開闢運動,是有著非常濃厚的國家政權色彩的。
因為當時西歐各國的社會經濟都已經處於一個亟待變革、急需海外市場的狀態,再加上陸上東西方貿易主要通道的隔斷,那麼主動開闢出一條海上商貿之路,對於當時的主要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發起這次運動,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非常便利此次運動的開展。
另外,葡萄牙王國是率先在指南針、造船技術甚至艦船的火炮裝備方面做出巨大改進的國家,因此其海上航行技術最先成熟,因為其也領導了第一批大規模的新航路開闢運動。
比如葡萄牙有一位王子亨利就酷愛海上航行與冒險,因此他對於這種對於未知世界的海上探險是非常感興趣的,葡萄牙多次的海上遠洋行動都是在亨利的支持下進行的,因此他本人又被稱為"航海家"。
新航路的開闢直接促進了歐洲的快速發展,當然,這種行為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新航路開闢運動在公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期的蓬勃發展,為日後的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歐商業市場出現的商業革命和貨幣革命提供了基本條件。
而促使這場大規模的海上航行運動成功實現的必備基本調教又是非常複雜的,從艦船的製造,到羅盤針的成熟運用等等都成為了遠洋航行成功的保證。
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是歐洲造船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關鍵時間段中,西歐臨海的主要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國開始建造新式艦船,使其在造型、載重量以及基本構造上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指南針雖然在公元12世紀末才從遙遠的東方傳入歐洲,但是卻能夠得到歐洲人的充分利用。他們將指南針進行改造,製造成羅盤針,再到星盤,最後演變成象限儀,為之後的遠洋航行的長途跋涉指明了方向,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新式火炮的裝備使得艦隊不再擔心遭遇海盜的劫持,歐洲社會的商業市場出現了經濟變革使得遠洋航行成為了可能。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政府對於這種開闢新航路的遠洋航行運動的鼎力支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被政府傾注到船隊當中,使得這種新航路開闢的行為更加具備國家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