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開闢---地理大發現---西方超越東方、統治東方、世界物種大交流
新航路的開闢影響大矣
選自百科
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又名 探索時代或 大航海時代、 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 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 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 資本主義。 [1]
在這些 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 國家與地區。與此同時,歐洲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其中有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瓦斯科·達·伽馬、 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胡安·德拉科薩、 巴爾託洛梅烏·迪亞士、喬瓦尼·卡波託、 胡安·龐塞·德萊昂、 斐迪南·麥哲倫、 亞美利哥·韋斯普奇與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等。
在當時,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他們無法準確測量經度,木製船殼無法抵抗 船蛆的侵蝕,儲備的食物不適於長期航行,船上的衛生與生活條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這些人所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範圍。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 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 殖民主義與 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影響地理大發現時代結束於17世紀末。在15世紀中葉,人類知識總合中已知的陸地面積只佔全體陸地的2/5,航海區域亦只有全部海域的1/10;但到了17世紀末,人類知識總合中已知的陸地和海域都已達到全體的9/10。當然,遠洋探索依然繼續著。直到19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探索 北冰洋和 南冰洋。
過去地理大發現曾被認為是緣於歐洲科技的瞬間躍進,或者少數航海先驅的英雄行徑。當代史家則逐漸傾向認為,這是從十一世紀以來,歐洲內部經濟、文化與科技逐漸成熟的結果。
地理大發現對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它讓地中海沿岸的經濟活動進入了數千年來最活躍的時期。起初,地中海的權力和財富掌握在位於義大利與 希臘人手裡;隨著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阿拉伯人開始顯赫於地中海;後來,葡萄牙與西班牙進行了 收復失地運動,發現了新航路並進行了環球航行, 義大利城邦失去了他們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歐洲的重心轉移到伊比利亞半島上。19世紀,北歐的法、英、荷三國開始活躍,他們主導了大西洋的經濟活動,其中一部分國家的影響力延續至今。
隨著遠洋探索的展開,跨洋的商業活動變得越來越頻繁,海外貿易累積的財富激發歐洲人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事業,促使 資本主義與 工業革命的發展,最終直接、間接地激發了 帝國主義。此外,在歐洲社會結構方面,商人們先後取代了南歐與北歐的 封建領主,成為社會中最具權勢的階層。在英國、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 資產階級逐步控制了本國的 政治和政府。
點滴---
隨著歐洲人的到來,也帶來了病菌,比如天花、感冒。歐洲人曾經飽受天花困擾,但倖免於難的歐洲人體內產生了抗體,但病菌還在。美洲土著在接觸這些病菌之後,天花在部落在快速傳染。歐洲殖民者發現,等到他們的軍隊趕到一個部落時,部落裡的土著已經死了一小半了。
就這樣,歐洲人用帶去的火槍、病菌徵服了美洲大陸。
新航路是指從西歐出發沿非洲西海岸南下,
繞過非洲南端到達印度洋各國的一條航路
和從西歐出發向西經大西洋、太平洋到達東方各國的另一條航路。
對比---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但對中國的社會發展沒有多大影響;
開闢新航路則為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開闢了道路,促進了西歐的資本主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