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北大教授顏海英:西亞、北非文明與歐洲文明的關係

2020-12-0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近日,北京大學歷史系顏海英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在「全球視野下的文明交流與互動:古代埃及與地中海世界」的講座中,講述了古埃及與地中海世界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以及希臘化時代雙面社會的文化融合。「後來的歐洲文明之所以能達到那樣的高度,離不開東方文明的注入,換句話說,是西亞、北非文明滋養了歐洲文明。」以下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稿,經顏海英本人審定並授權發布。

顏海英在講座現場

古埃及人眼中的外部世界

古代埃及地圖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邊是地中海。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在古埃及在最早的一千年歷史裡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主要朝東北方向的亞洲,以及南方的努比亞展開。雖然尼羅河三角洲靠近地中海,但是在古埃及人對自身環境的描述中卻很少提及海洋。希羅多德有一句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的泛濫大部分時候是適時而來,從上遊帶來了肥沃的淤泥,給埃及農民帶來天然的化肥。正因為尼羅河如此重要,埃及人按照尼羅河的規律把一年分為三個季節:泛濫季、生長季、乾旱季,一個季節有四個月。埃及人很早就開始觀測尼羅河的水位,預測今年是豐收還是欠收。在這樣的環境裡,古埃及文明可以說是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的典型的「挑戰不足」的類型,它的自然環境、農業條件非常好,希羅多德說埃及農民其實非常輕鬆,每年泛濫結束之後,就把種子撒到地裡,然後把豬趕到地裡邊去踩一踩,他們就可以等著收穫。這樣的自然條件,也使得他們的農業技術相對比較落後,並且對他們的觀念有非常大的影響。與尼羅河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沙漠地帶,埃及人把河谷地帶稱之為黑土地,沙漠叫做紅土地,雖然他們用很多貶義詞形容紅土地,比如「危險之地」,但是埃及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紅土地的開發,因為那裡蘊藏著大量的寶藏,比如金礦、石礦,還有綠洲裡面的葡萄園。同時,沙漠還是天然的屏障,同時也是最理想的墓區。如今我們能夠看到大量的古埃及文物,正是得益於沙漠乾燥的氣候所保存下來的墓葬。但是,古埃及人卻對離他們並不遠的地中海提及不多,只有一個詞「big blue」用來稱呼地中海,其他就沒有更多的材料了。

圖坦卡蒙的踏腳板與涼鞋:被踩在腳下的外族人

其實,古埃及人對於環境的看法就像與對待外族人的看法一樣,存在一種觀念和現實上的差異。埃及人不認為自己是黑人,他們認為自己是棕色的,亞洲人是黃色的,希臘人是白色的,從當時留下來的圖像材料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埃及人對於自身和他者的表達。此外,埃及人描繪外族人的時候,通常是把他們表現成戰敗者的樣子,如法老圖坦卡蒙的踏腳板和涼鞋的鞋底上都是外族人的形象,表示一種優越感和對外族人的鄙視。在很多細節上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文化自我中心,這是埃及法老的石碑,埃及城市的名字寫在上方,外國地名寫在下面,如果是埃及的敵人就寫在最下面。在古埃及人的觀念當中以自我為中心,而將周邊的民族視為蠻族、戰敗者、朝貢者。但是現實中情況卻完全不一樣,古埃及人從很早的時候就與很遠的地方有商貿活動。公元前3250年,埃及第一個國王蠍子王的墓裡面,就發現了上百罐的進口葡萄酒。古埃及人與外族人通婚也不是問題,很多遊牧民族還在埃及充當軍人和警察。現實當中的和平共處與藝術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高高在上的姿態,這是一對矛盾。因此,儘管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種種讚美,並不怎麼提及地中海,但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海洋對於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埃及與地中海世界的貿易和戰爭

最早關於埃及人和希臘人往來的證據主要是一些考古材料,保存下來的非常少。在拉洪發現的一批12王朝(公元前2000-前1786年)的陶器具有非常典型的克裡特島風格。直到新王國時期,才有了埃及與地中海地區聯繫的大量考古證據。新王國時期和之前的時代最大的差別在於埃及進入了帝國時期。隨著公元前1500年戰馬、戰車的出現,使得亞洲人可以長驅直入,希克索斯人入侵並徵服了埃及,建立了14王朝,埃及人開始意識到沙漠和海洋的天然屏障保護不了他們,必須要建立強大的軍隊,而且要通過擴張才能成為近東的霸主。埃及並不是當時唯一的帝國,整個地中海地區都進入到了帝國時代,在兩河流域,先是薩爾貢統一了南部,然後是古巴比倫王國、亞述、波斯,當然還有後來的亞歷山大帝國,最終羅馬帝國將整個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

古埃及走了一條與兩河流域的帝國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埃及人之前沒有常備軍,也沒有戰爭的經驗,它加入大國俱樂部有一種獨特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外交政策,比如黃金外交、外交聯姻、互換禮物等實現的,而不是大規模的徵服戰爭。因此,在大部分的時候,埃及人更加熱愛和平。當不得不打仗的時候,他們也本著以戰爭換和平的態度,儘量與鄰國籤訂和平條約。埃及人是非常有優越感的,他們從來不把埃及公主嫁給外國人,但是他們會娶很多外國公主,既然是外交聯姻,就肯定不是一次。古埃及18王朝法老阿蒙霍泰普三世,一開始迎娶了米坦尼國王的妹妹,這時他們之間是兄弟關係,可是後來米坦尼國王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於是阿蒙霍泰普三世又變成了米坦尼國王的女婿。因此,我們在外交書信裡可以看到這樣的稱謂:「致埃及法老阿蒙霍泰普三世,這是你的兄弟、你的嶽父某某某給你在寫信。」這是當時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阿瑪爾納書信

古埃及盛產黃金,在保存下來的外交書信當中,我們看到很多信是向埃及國王要黃金的。比如在巴比倫王給埃及法老的一封信中,巴比倫王先是各種抱怨,當他生病的時候他的埃及兄弟沒有問候,然後說:「我們既然繼承了我們先輩長期的友好關係,那就應該互相贈送禮物,而且送禮物的時候一定要直接給我,不要通過第三方,而且要保證送來的黃金成色是好的」。當時的外交禮物當中,埃及人主要是送黃金,而且對方收到黃金常常會把金子熔了,來看看成色怎麼樣,成色不好的時候,他們就寫信抱怨。亞述王也曾寫給埃及法老索要黃金,但是比較簡單粗暴,上來就直接說我送了你什麼,你怎麼送我這麼少,黃金在你的國家就是泥土,簡單的搜集起來就行,為什麼這麼捨不得給?我正在造一個新的宮殿,送給我造宮殿所需要的黃金。然後他還論證為什麼要這麼多,他說我的祖先給你寫信的時候你們送了20塔倫特,同樣是兄弟的米坦尼國王寫信的時候你送了20塔倫特,然後直接說:「你要想得到真誠的友誼,送給我更多的金子。」我們看到這封信的最後,就了解他為什麼這麼火大了——他的使節死在了埃及,當時埃及法老埃赫那吞在推行新宗教,他的太陽神是日輪阿吞,埃赫那吞說不要繁瑣的儀式,大家直接跟神交流,站在太陽底下曬就行了,結果這個可憐的外國使節就被曬死了。巴比倫加喜特國王給埃及國王寫信說,「我提過跟你要黃金,你要儘可能多的給我,如果在今年夏天的塔姆茲或阿布之月之前,把我所要的黃金如數給我,我將會把我的女兒許配給你。」埃及國王阿蒙霍泰普三世的回信調侃了一下說,「用自己的女兒換黃金,這可真好啊。」雖然諷刺了他,但是我們在之後的信裡發現,阿蒙霍泰普三世還是娶了這個國王的女兒。從這些書信當中,便可以大致了解到古埃及人的黃金外交。其實在平時,古埃及人也用自己所特有的資源,特別是糧食、黃金去與別的國家交換他們所沒有的資源,他們要到黎巴嫩換來雪松,然後到阿富汗換來青金石,到賽普勒斯換來黃銅,可見當時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是非常頻繁的。

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宮殿中的溼壁畫殘跡

希克索斯人被趕走之後,新王國時期的國王圖特摩斯三世在希克索斯人的都城阿瓦裡斯所在的地方建造了自己的宮殿,採用了非常獨特的方法創作了「溼壁畫」。在一幅溼壁畫殘片中可以看到一位年輕男子朝著向自己奔來的牛迎面跑過去,同時抓著牛角,從它的背上翻越過去,這是克裡特島米諾斯王宮最經典的畫面。學者們做了斷代鑑定,發現它的年代比克裡特島要早一百年,顏料、畫法基本是一樣的。這是很特別的一個發現,因為這種壁畫在埃及只有這麼一個孤例,同時它又比克裡特本土的早一百年,所以可以推斷當時的地中海世界,國與國之間送禮不僅僅是送黃金、象牙等,其實還有工匠的往來,比如埃及國王會送給別的國家雕工、畫匠等。前面提到中王國時期在埃及出現大量克裡特普通工匠所用的陶碗,說明當時已經有工匠到外國工作的情況了。

阿蒙霍泰普三世時期的「愛琴列表」

除了這些明確的圖像資料之外,還有一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定結論的「愛琴列表」。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泰普三世在底比斯西岸建造了祭廟,在神廟前面立了很多巨大的雕像,其中就包括「孟農巨像」,後來神廟和大部分雕像都倒塌了,但是雕像的基座還在。雕像的基座從南向北很多個。其中有一組從南向北的五個雕像基座上,發現了很多地名,最特別的是一組15個希臘地名,即「愛琴列表」。有學者對這些地名進行了分析,發現把這些地名連起來就是埃及人到希臘的航路圖:從埃及出發到克裡特島,然後再從克裡特島又到邁錫尼,然後再回到埃及。當時的航海要考慮到風向、洋流,正常的走向就是這樣的。這並不是偶然的,因為後來在「愛琴列表」上所列的地方發現了阿蒙霍泰普三世的紀念物。阿蒙霍泰普三世在位期間做了大量紀念物,最多的是上面刻有銘文的聖甲蟲。這些銘文有的是講阿蒙霍泰普三世怎麼愛他的王后泰伊,有的是講他和泰伊去打獵,有的是講他和泰伊主持一個開湖儀式,都是紀念性的文字,這樣二百多個聖甲蟲紀念物,出現在六個希臘城市,其中四個都在「愛琴列表」上,證明埃及人確實是按照這個線路走的。除此之外,在邁錫尼還發現了阿蒙霍泰普三世的彩釉飾板,這是非常重要的紀念物,通常是在埃及舉行神廟奠基儀式的時候,會在奠基坑裡放這樣的飾板。如此來看阿蒙霍泰普三世在位期間,公元前14世紀中葉,這時候邁錫尼逐漸取代了克裡特,成了埃及人重要的商貿夥伴。與此同時,我們從克裡特本土的考古發現也能印證這一點,克裡特島本來有很多的文物能證明與古埃及之間的商貿活動,但後來慢慢就終止了,貿易的中心轉移到了邁錫尼。

古埃及和克裡特、邁錫尼、西臺人有長期、友好的貿易關係,但是唯獨沒有找到西臺與邁錫尼之間交往的證據。在西臺發現了一批非常有意思的信件,其中有一封西臺國王寫給邁錫尼阿黑亞瓦國王的信中,指責他煽動西臺的一部分人造反,這暗示了西臺和邁錫尼之間是有矛盾的。在西臺國王圖瓦塔利四世給阿姆魯國王的書信中也談到:「你們(阿姆魯)不能允許阿黑亞瓦的任何船隻前往亞述。」阿姆魯也和西臺一樣,在邁錫尼和亞述之間,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貿易戰和禁運。在信中還提了一句,「和我平起平坐的兄弟國有誰呢?埃及王、巴比倫王、亞述王和阿黑亞瓦王」,然後刻意把阿黑亞瓦王的名字勾掉了。曾經是兄弟,平起平坐,現在是敵人了。這些線索都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邁錫尼人和西臺人關係不好。《荷馬史詩》的情節是為了海倫發動特洛伊戰爭,實際上應該是貿易戰引發的西臺人和邁錫尼人之間的一場戰爭。

希臘化的世界和文化交融

公元前1200年之後,很多地中海地區的大國、小國紛紛衰落,首先邁錫尼覆滅,接著西臺亡國,接著一系列的小國家都紛紛衰亡,埃及也進入了衰落期,但是相對來說埃及是緩慢衰落,這都與海上民族入侵事件有關係。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海上民族的騷擾導致了這場大衰落;另一種觀點是這些地區已經陷入衰落,海上民族才有機可乘,海上民族入侵是結果,不是原因。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大範圍的衰退?有學者提出一種觀點:當時的地中海世界已經建立了一個世界體系,通過各國之間的貿易,整個地中海地區在經濟上已經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由此就會產生一種「系統崩潰」,如果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是戰爭引起的災難,有一個國家陷入危機,會形成一個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應,就是一榮俱榮、一衰俱衰,整個地中海地區正因為他們彼此之間關係太密切,已經結為一個整體,所以才會在海上民族入侵後產生如此大規模的崩潰。值得注意的是,埃及只是陷入了緩慢衰落,作為典型的農業大國,埃及本國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不像希臘有獨特的商品經濟,也不像其他城邦國家那樣是農業、商業混雜共生的類型,所以在大崩潰當中,受到的衝擊比較有限,保存了自己的實力。

拉美西斯三世葬祭廟浮雕:與海上民族的海戰(前1175年)

在這次大崩潰之後,出現了世界性的帝國,先是有波斯帝國,地跨歐亞非,然後有亞歷山大帝國,雖然短暫,但是開啟了希臘化時代,再之後是羅馬帝國的崛起,徵服了整個地中海世界。這是埃及與地中海世界直接接觸、碰撞和交融的一個時代,因為大家都是被徵服者。亞歷山大開啟了一個 「希臘化」的時代,整個地中海地區出現了許多看起來特別相似的希臘式的城市,很多地方希臘語成為了官方語言。其實在此之前,東方的社會精英很早就開始向西移民,他們帶去了東方的工匠,還有很多的文化遺產,包括文學、巫術和醫學,這就是為什麼《荷馬史詩》和《吉爾伽美什史詩》有這麼多相似的地方,西臺神話和希臘神話如此相似。公元前6世紀希臘很多學者到了埃及,應該說很多的哲學家深受古埃及人思想的影響,特別是畢達哥拉斯,在埃及學習很長時間,受埃及幾何學的影響。柏拉圖的理念說也是受了埃及的影響,更不要說希羅多德對埃及有長篇的記載。可以說,希臘人繼承了西亞、北非的文化傳統。

亞歷山大力推希臘化的做法是物質先行,讓人們先體驗希臘化的生活,比如他建造了十幾座希臘城市,把它們都命名為「亞歷山大」,並且強制當地人和受傷的士兵住進這些城市裡,先從物質層面去推動希臘化,讓人們接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然後再鼓勵大家去學習希臘語,當時學希臘語是可以少交稅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座希臘城市是最為成功的,亞歷山大把它建成了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亞歷山大裡亞。但是後來由於多次地震和海嘯,古代的亞歷山大裡亞已經陷入了海底。希臘的早期城市和希臘化之後的城市是不一樣的,早期的希臘城市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它們並沒有一些多餘的建築,而是圍繞一個中心依山而建,並向四周投射出去,儘量融入自然。而到了希臘化時代,城市變成了一種所謂的「規劃城市」,呈現出網格狀的特點,並且按照功能進行分區,它的設計師叫希波達姆,所以我們稱之為「希波達姆式」。希臘化城市的普及,就是指這種樣式的希臘城市。在今天的土耳其,甚至遠至今天的阿富汗都發現了希臘化城市的遺存,其中一個銘文記錄了一個希臘人聽說阿富汗那裡又建造了一個希臘城市,應該是需要希臘文教師的,所以千裡迢迢跑到那裡找工作,可見希臘化的廣度。

《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在埃及,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頒行法令時又把它的內容用埃及文字寫一遍,比如羅塞達石碑。希臘國王託勒密也是以埃及法老的形象出現,並且以埃及法老的身份自居。這其實是從波斯王就開始的帝國統治傳統,在徵服的過程中,並不說自己是徵服者,讓人們全部都臣服,而是說我來繼承你們的王位,所以波斯國王擁有23個不同的王銜。但是託勒密國王又跟傳統的埃及法老不太一樣,比如這個騎著戰馬的形象,埃及法老從來不騎馬,而是站在戰車上。除此之外,當時亞歷山大的地下墓,也非常典型地表現出埃及藝術和希臘藝術的融合:主題是埃及傳統,但是風格卻是希臘的。在這個文化交融的時代,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希臘人到了埃及,後來的羅馬人到了埃及,接觸到埃及的上千個神,一定發生了一個非常混亂的、「對號入座」的過程。比如埃及的太陽神相當於他們的阿波羅,埃及的智慧神圖特又相當於他們的赫爾墨斯。在此之後,他們選出了最喜歡的埃及神——伊西斯女神,成為後來地中海世界最受歡迎的女神。

融合了埃及和希臘風格的裹屍布

希臘人和羅馬人也接受了埃及的墓葬習俗——製作木乃伊,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裹屍布,上面是埃及的主題:阿努比斯神(古埃及神話中的死神),還有死者手裡拿的《亡靈書》,是通往來世的不朽指南。希臘人、羅馬人了解埃及人的習俗,但是他們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現,比如埃及人相信通往另外一個世界的交通工具是船,於是畫面中的人就站在一個小到超現實的船上。最奇特的是除了阿努比斯神之外,畫面當中還有兩個人的形象。原來這是在羅馬統治時期生活在埃及的一個希臘人,他的裹屍布上用心良苦地畫了兩種形象的自己,一種是他本來的樣子,一種是埃及人的樣子,這表現了他一種非常矛盾的心態,如果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見到的是奧塞裡斯(古埃及的冥王),那要有一個埃及形象。要是萬一不小心回到了他的祖國,那邊的神也可以認出他來。

盧克索神廟中的羅馬風格壁畫

經過雙面社會之後,產生了真正的文化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原有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並不是簡單的1+1=2,而是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形象。比如希臘人不太能夠接受埃及的動物崇拜,於是就把埃及的牛神阿皮斯和宙斯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新神叫「薩拉皮斯」。希臘人也接受了埃及的女神伊西斯,但是完全改變了她的形象,甚至於她的神職也改變了。在埃及傳統裡伊西斯是法力最強的魔法女王,但是在希臘文的伊西斯女神讚美詩裡她變成了救世主。外族人在埃及古代建築上也同樣留下了烙印,在盧克索神廟,羅馬人建立了一個軍營,在軍營所在地,把原來的一部分神廟改造成小教堂,而且裡面留下了基督教主題的繪畫。希臘、羅馬人統治了埃及,自然要在埃及的建築上留下印跡,同時在歐洲,後世也同樣模仿古埃及的建築,甚至直接把埃及建築搬到歐洲去放在廣場上做裝飾,比如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用方尖碑裝飾自己的廣場。因此埃及的藝術和建築對歐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亞:文明溫床——讀懂西亞就是讀懂人類文明
    西亞這片神奇而古怪的大陸,孕育著太多迷一樣的民族。在世界文明史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影響了整個歐亞大陸的其他民族以外。這一地區更混合亞述人,閃米特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等諸多族群。這些族群不僅僅在他們還是一個文明實體的時候,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的這樣和那樣的影響。
  • 古代世界可劃分為幾大文明體系
    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出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等一系列高大山脈,將亞洲分割成東亞、南亞、西亞、中亞等地區,使這些地區形成不同的文明體系。其中帕米爾高原以東是以中國文明為中心的東亞地區,以西是深受中東文明影響的西亞與中亞地區,從帕米爾高原衍生出的喜馬拉雅山脈與興都庫什山脈則將以印度文明為中心的南亞地區,分別與東亞和西亞分割開來。
  • 北大教授錢乘旦:歐洲文明的起源
    神話和人類的史前史有關係,這是現代神話學的一個共識。  因此,希臘神話中關於歐羅巴和公牛的故事裡隱藏著某些古代的事實。現代考古學已經證明,克裡特島確實是歐洲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但克裡特人從哪裡來?恰恰來自地中海東岸,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地方;歐羅巴這位古代腓尼基王的女兒,她的神話中一定濃縮了某些遠古的真實。
  • 被忽視的世界人類文明,分析比北歐先進的非洲黑人文明的發展
    說到非洲黑人文明,我們更多的是想到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黑人的奴役,將他們賣到北美洲,成為莊園的奴隸。又或者是之後在非洲進行殖民,破壞了一個落後文化正常的發展進程,但實際上非洲黑人有著自己的燦爛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在特定的時期內,文明成就比歐洲北歐地區還要先進。
  • 地圖看世界;埃及地跨北非和西亞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埃及美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自古代到現在都是一塊「膏腴之地」,誕生於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埃及夜晚燈光圖)尼羅河三角洲依舊是埃及的經濟、政治、人口及文化中心。由於埃及處亞非拉三洲的交界處,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歷來為各方力量爭奪的戰略要地。
  • 早期人類文明為何會出現遷徙現象?定居文明的孤島效應
    諸如華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南亞文明和古希臘文明均為此中翹楚,人類在世界各地創造了璀璨輝煌、絢麗多彩的文明區域,並對此後數千年來的道德禮儀、社會秩序、文化思想等產生了伏脈千裡的影響。據考古發掘,人們發現早期人類文明的活躍區域大致分布在北緯30°至北緯40°的大致範圍,以亞歐大陸及北非為主要活動地點,早期人類文明都未脫離這一範圍。
  • 歷史學上的文明概念是什麼?世界各地區都是何時進入文明時代
    中文的「文明」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如「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其德剛健而文明, 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文明以止,人文也」,這些「文明」都有開化、文治、教化的含義,和野蠻是相對的概念。在歐洲,Civilization的詞源也是有教化、有禮貌、有文化的意思。
  • 希臘米諾斯文明與亞特蘭蒂斯有什麼聯繫?亞特蘭蒂斯的發現
    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在1萬年前的大西洲上有著璀璨的文明,後來大西洲沉沒,亞特蘭蒂斯也葬身於大海之中,此傳說被柏拉圖所記載並且堅信,並且指出亞特蘭蒂斯就在直布羅陀海峽以外的大西洋陷落的,而且說明希臘人是大西洲後裔。其實在柏拉圖之前,亞特蘭蒂斯的傳說就已經流行於東南歐與北非西亞之間,此故事的發源地在古埃及,由索倫把此故事帶到希臘 並且廣為流傳。
  • 比較文明視角下的歐洲與中東:同源性與異質化的歷史考察
    相比之下,大西洋以東和波斯灣以南的歐洲和中東的廣袤大地,可謂歐羅巴人種諸多分支的共同家園,歐洲人口所操語言普遍屬於印歐語系的不同語族,中東人口所操語言大都屬於閃米特語系和印歐語系諸語族以及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人種分布表現為明顯的同源性。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歐洲文明與中東文明往來頻繁,愛琴海和地中海則是連接歐洲文明與中東文明的海上橋梁。
  •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足跡
    作為歐洲文明的搖籃,希臘人早在愛琴文明時代就與北非和西亞等地有所接觸。到了公元前6世紀中期,波斯帝國崛起,並以伊朗高原為中心迅速向東西兩面擴張,建立起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還修築了覆蓋全帝國的驛道網,南歐、北非和西亞之間開始有直接而緊密的交往。
  • 二戰歐洲和東亞戰場打的火熱,西亞中東國家都在做些什麼?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182字,閱讀約5分鐘提起二戰歷史,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和遠東戰場的重要戰役上。這些年一直火熱的西亞地區怎麼會沒有存在感?明明戰火已近,為何沒有捲入戰爭?西婭在做什麼?
  • 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
    但是實際西亞、北非早在舜帝之前已有姒氏各部,早在炎帝時期雅龍姒氏支系已經聚居於此,這個情況類似於黃帝之前巳有玄囂、昌意圖騰,是文獻記憶能力的局限性。巜海內經》載昌意降處若水,昌意一族不僅聚居四川盆地的若水,還有大量支系生息於西亞兩河流域的若水。在五六千年前,西亞北非地區的王族基本都是雅龍部支系姒氏,主體居民則是黃、白、黑和睦共處。佛教釋家也是出自姒家,世界幾大宗教均出自遠古姒家。
  • 北大海外名家講學計劃項目:鄧鋼教授講座紀要(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2020年下半年,在北京大學海外名家講學計劃項目的大力支持下,北大經濟史學名家系列講座邀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終身教授,英國皇家史學會終身院士鄧鋼進行六次主題演講,現已通過騰訊會議分別於10月19日下午、10月26日下午、11月16日下午進行了三次講座。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明從未割裂,亙古亙今!
    什麼叫做文明?文明是人類發展史上的特殊階段,是人類脫離動物界後進一步脫離了原始野蠻狀態的階段。四大文明古國,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它們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古埃及(位於北非)、古印度(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位於南亞)和中國(位於東亞)。
  •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知識要點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一、古代西亞文化1.概況古代西亞文化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二、古代埃及文化概況 古代埃及地處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此後雖時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綿延約3000年。
  • 【5.20—5.26】一周講座概覽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
  • 講座︱拱玉書:蘇美爾人的神話與文明傳播觀
    《伊楠娜與恩基》涉及的就是整個蘇美爾文明來源的問題。本文整理自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拱玉書教授的線上講座「蘇美爾人的文明傳播觀」,文稿經主講人審定。該講座系由上海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上海大學世界史講壇」系列第十講,由上海大學歷史學系黃薇主持。
  • 非洲大陸的歷史和文明
    北非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埃及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區曾經先後成為羅馬、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的一部分。由撒哈拉沙漠往南的廣大地區,自古以來,居住著黑人各族。他們是世界上較早掌握冶煉技術的人,他們的農業生產也很發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黑人各族建立了至少30多個國家,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
  • 黑人為什麼沒有創造高度繁榮的古文明?我們得了解下非洲
    目前,人類文明已經遍布了全球各地。塞繆爾·亨廷頓將目前世界的主要文明分為了西方文明、俄羅斯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非洲文明、拉美文明等。而這些文明中,只有一部分在古代曾經出現過高度發達的文明,主要集中在東亞、南亞、西亞、歐洲、北非等。
  • 是華夏文明,還是西亞文明?為什麼專家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文明?
    眾所周知:三星堆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流之一!但是,專家們卻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文化,因為研究得越深入,越會發現三星堆文明跟華夏文明差異很大,和愛琴海地區的文明古國卻非常相像。研究越多,謎團越多。顛覆了很多已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