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BSBQ204)
蘇美爾人聚居生活的西域大夏國,地處亞非歐三大地理板塊交接地帶,是早期人類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可以說,搞懂了早期西域大夏國歷史,也就搞懂了早期人類文化交流史。結合東西方早期文獻文化記憶線索,結合筆者最新破譯的部份西亞、北非地區早期文字內容,應該可以看到一個更加精準、更加清哳的西域大夏國早期歷史文化面貌。
一、西域大夏國的早期歷史概況。
巜史記-大宛列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裡媯水南……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兩千年前西漢時期的大夏國僅指阿姆河南側、興都庫什山西側今阿富汗國一帶。其西為安息國。
巜海內東經》:「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曄……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約四千年前中土夏朝時期,西域大夏國包括興邦庫什山以西到紅海一帶,其北為豎沙國,其東蔥嶺環狀山係為月支國,居繇在烏拉爾山一帶。埻端(鶉蛋),即古埃及,包括今埃及、蘇丹、利比亞一帶。璽曄(息葉),包括今摩洛哥一帶。
西亞、北非一帶出土的早期泥板文字內容顯示,五六千年之前中土炎帝大夏時期,興都庫什山往西到波斯灣一帶,再往西到紅海一帶,再往西到北非撒哈拉地區一帶,主要包括五大族,可以稱為遠古西域大夏姒氏五族。此五族分布情況如下。
1、氾葉,息葉,即《海內東經》璽曄、巜史記-大宛列傳》條枝,位於今摩洛哥國一帶。其西岸山地若樹木枝葉,故稱條枝。樹上有鳥,是謂鵪鶉。鳥息之枝,是謂鵪枝、奄茲。奄茲之山,日落之處,是華夏文化記憶當中最西邊的山。東側山地若漢字十字,也稱什葉。山地東側地形若兩片肺葉,故稱息葉。肺葉東側,胸腔外側,若雙手,稱姒手。
2、《海內經》壑市,巜海內東經》埻端(鶉蛋),即古埃及地區,蘇丹su|tan是漢語鶉蛋的記音。《史記-大宛列傳》安息,包括今伊朗、阿拉伯半島、埃及、利比亞一帶,埃及(Egypt)是中文奄茲、安息的記音。壑市,即禾市,指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之間山地,平面地形若漢字禾、米,稱禾樹、米樹、杉樹。米樹地形東側若米袋,《聖經》米但一族。米樹東側為米田,《聖經》米甸一族。《聖經》伊施巴ishbak,是漢語姒氏巴的記音,其族在《海內經》有死之山,在阿拉伯半島。米田東側尼羅河一帶山地的地形又若鐮刀,為米刀族。整個撒哈拉地區山地輪廓又似掃帚,稱姒掃,即《聖經》以掃一族。都是亞伯蘭(姒氏龍)後裔。
埻端是遠古北非地區主體,蘇美爾年表大洪水之前的王都實際是在奄茲Enki即古埃及一帶。"王權從天而降,王權在埃利都",埃利都在今埃及、蘇丹一帶。"埃利都衰落了,王權轉移到巴德提比拉」,巴德提比拉在今利比亞一帶。"巴德提比拉衰落了,王權轉移到拉爾克」,拉爾克應該也在北非地區。"拉爾克衰落了,王權轉移到西帕爾」,西帕爾在伊斯巴族聚居地,在今約旦河一帶。"西帕爾衰落了,王權轉移到舒爾盧帕克",舒爾盧帕克疑在兩河流域。蘇美爾年表當中的Sar,即中文什。什年3600天,不是3600年。大洪水之前大夏列王共有一千多年,不是24萬年。約五千年前,大夏國的重心在古埃及一帶,後來才輾轉遷移到兩河流域。
3、夏樹。阿拉伯半島西側、南側山地平面地形若蟬的頭翼足,若漢字夏字,故稱夏樹、夏人,即《聖經》當中遠古葉門(yemen)。姒夏(以撒)一族聚居於夏樹地區。約旦河一帶山地,即《海內經》有死之山,也屬以撒一族。
4、亞樹,壓樹,即《海內經》衍義的若木,即《聖經》亞述一族,裏海、黑海、地中海之間地形,包括今天土耳奇、亞塞拜然、喬治亞一帶。《海內經》衍義的若水,即指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蘇美爾年表大洪水之後的王都大部分在此地區。
5、什葉。此處又有一個什葉,指興都庫什山,平面地形若漢字十字。這個大什葉地區又分為三部分,包括什葉、魚、馬槽。伊朗高原地形,在《海內經》記作鳳鳥,波斯早期泥板文字記作魚。魚和什葉之間錫斯坦盆地、雷吉斯坦沙漠一帶,波斯早期泥板文字記作馬槽、魚缸。這一帶應即《聖經》以實馬利一族聚居地,以實馬利是漢字姒氏馬兒的記音。推測鳳鳥地形可能又被視作馬頭地形,但在早期泥板文字當中暫未發現。
二、蘇美爾人是歷史早期的西域夏家。
1、遠古西域夏家概況。
四五千年之前中土炎帝大夏時期,中亞、西亞、北非一帶的主體部族是西域夏家。蘇美爾人,西文記為Sumer,就是夏家。蘇美爾人實際是早期生活於西域大夏地區的閃米特人,大夏是國名,Sumer是族名。到了商周以後,中土地區由於朝代更替已經不稱大夏了,西亞、北非一帶仍稱大夏。蘇美爾人自稱黑頭,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人,是後世塞人的祖先。
塞人,是在四五千年之前炎黃之世就居住在蔥嶺以西的夏裔夏種,他們最初居於蔥嶺以西的時間應在萬年數萬年以前,是中土夏民的外延。西文稱塞人為Saka(薩迦),實際發音就是「夏家」。經過數千年之後,到了秦漢時期,西方文獻記載的Saka雖然身份仍是夏家,但是實際已是黃白混種,是歷史早期東方部族與西方部族交流融合的結果。
延維,是塞人的主體。《海內經》延維的地形在裏海附近,頭在裏海東側,手在裏海南側。延,是燕的音,是燕居的外延。維,是回的古音,廣府漢語方言存此音。維是古祁連古羌的外延。古祁連環狀山系又若漢字「回」,羌回同源,南北朝之後才分為兩族。秦漢之前,蔥嶺地區主體是古羌人,蔥嶺以西主體是延維。《海內東經》所載四千年前西域之大夏、豎沙、居鷂三國屬民之主體是延維,禺支國屬民主體是古羌人。大夏,相當于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中的雅利安,其國君稱「上」,即《聖經》諾亞之子閃族世居地,閃是上的記音。四千年前大夏國包括紅海到興都庫什山一帶,當時沒有安息、大食。豎沙,相當于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中的薩勒姆,其國君稱「罕」,即《聖經》諾亞之子含族世居地,含音同罕。豎沙國包括裏海東側到帕米爾西側一帶,當時沒有大宛等國。居鷂,相當于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中的圖爾,其國君稱「亞父」,即《聖經》記載諾亞之子雅弗一族世居地,雅弗是亞父的記音。居鷂即《海內經》鸞鳥地形,在烏拉爾山系一帶,其頭朝南。鸞鳥頭部地區,漢語稱為頭或頭居,西語記音為圖爾或突厥,是幾千年後突厥人的真正發祥地。突厥首領自稱「大葉護」,也是漢語「亞父」的記音。崇拜葉子的塞人出自大夏國,海那邊的塞人出自豎沙國,戴尖帽的塞人出自居鷂國,皆延維一族。斯基泰人,則是居鷂人的分支。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也是亞伯蘭[abram]的後裔,來源包括大夏、豎沙、居鷂三支,即中亞、西亞一帶。
2、遠古西域夏家姒氏由來。
《康熙字典》:「姒,姓也。禹之後」。姒,可以讀以,也可以讀氏。氏代姒,類似國代中國。準確地說姒姓是大禹族姓,大禹之先已用姒姓。
姒姓的老根何在?《海內經》九丘之叄衛之丘,環四川盆地的巴蛇與秦嶺的巨鳥,此即蛇鳥會稽圖騰,又若漢字"以「字,亦即昌意(昌以)圖騰。黃帝時期封其長子於玄囂圖騰地區,文獻記名玄囂,封其次子於昌意圖騰地區,文獻記名昌意,實際五六千年前已有玄囂圖騰與昌意圖騰。雅龍部的雍仲城周邊羊卓雍措等湖泊平面地形,也若蛇鳥會稽之形,也若漢字"以"字。《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歷史早期長江黃河上遊地區的魚鳧與羌、藏、彝均屬近支,雅龍部的姒姓也出自叄衛之丘。《戰國策》司馬錯論伐蜀,稱蜀為戎狄之長,不只是地理方面原因。《堯典》:「(舜帝)分命和仲,宅西方,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昧谷,即奄茲以西的大西洋。和仲,即雍仲,實指雍仲雅龍部子孫。西方文獻當中的亞伯蘭(Abram),應即雅龍雍仲,亦即姒氏龍。亞伯蘭長子姒氏馬兒(以實瑪利)居什葉地區,即今興都庫什山到波斯灣一帶。亞伯蘭次子姒夏(以撒)居夏樹地區,即今阿拉伯半島西部、南部。其子書亞,居亞樹地區,即今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半島一帶。其子約珊,居姒杉地區,即今阿爾及利亞東側一帶。其子米但,居米袋地區,即今利比亞南側一帶。其子伊施巴,居今死海一帶。其子米甸,居米田地區,即今埃及西南側、查德東北側及蘇丹一帶。心蘭(辛蘭),疑為西羌辛氏,並非雅龍姒氏,居興都庫什山北麓藍市城一帶。但是實際西亞、北非早在舜帝之前已有姒氏各部,早在炎帝時期雅龍姒氏支系已經聚居於此,這個情況類似於黃帝之前巳有玄囂、昌意圖騰,是文獻記憶能力的局限性。巜海內經》載昌意降處若水,昌意一族不僅聚居四川盆地的若水,還有大量支系生息於西亞兩河流域的若水。在五六千年前,西亞北非地區的王族基本都是雅龍部支系姒氏,主體居民則是黃、白、黑和睦共處。佛教釋家也是出自姒家,世界幾大宗教均出自遠古姒家。回頭看,世界本來就是一家。
三、包括蘇美爾文字在內的西亞、北非早期文字屬漢字支系文化。
西亞、北非地區兩三千年前的楔形文字屬於亞述學的範疇,經過上百年的努力目前已被大量識讀。西亞、北非地區五六千年前的早期楔形文字,據說目前很難識讀。本文認為最少要認識三千常用漢字之後,才能識讀西亞、北非地區五六千年前的早期楔形文字。
1、圖XO1,有三個象牙雕刻。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象牙上,BC3400年。
其一,鵪鶉鳥造型的漢字「夏"。北非摩洛哥東側一帶山地即鵪鶉鳥,摩洛哥西側海岸山地即鵪枝山(奄茲山),埃及、蘇丹一帶山地若鵪鶉蛋。早期漢字「夏」,是蟬的頭翼足,也是人的頭手足,此處是鵪鶉鳥的頭翼足。
其二,漢字"以柵「。蛇鳥會稽為"以」,地理原型為叄衛之丘,即環繞四川盆地的巴蛇與秦嶺的巨鳥,昌意一族是姒姓的源頭。棚欄,即柵,早期可以讀作杉。姒柵、姒杉、埻端均指古埃及一帶。
其三,漢字"以杉「。鹿作漢字"以"字造型,杉樹代"衫「字。《海內經》壑市,即禾市,古埃及文字又記作杉樹、米樹,指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之間山地平面地形。
2、圖X02,蛇鳥合體的漢字"以夏「的創意字。
3、圖X03,著名的納爾邁石板。正面人物造型是早期漢字"以「字,背面長頸鹿頭部纏繞造型是漢字"夏」。
4、圖X04,漢字「以夏"二字的創意造型。中間是漢字"夏」字,且有夏的簡碼"X」。左中二人合為"以」字。中右二人也是"以「的美術對稱造型。
5.、圖X05,漢字"大以龍」的創意造型。龍身正中一個人是漢字"大「字,右側二人是漢字"以」字。也可讀作"夏姒龍",頭手足可以代"夏"字。
6、圖X06,大夏國的四棵大樹,分別是息葉、杉樹、夏樹、亞樹。詳見本文第一小節內容。認識這四棵樹可以幫助識讀西亞北非早期其它泥板文字內容。
7、圖X07,早期的蘇美爾象形文字,BC3200年 ,內容卻是北非一帶早期部族分布情況。
上面一行從左到右:手,姒手,指息葉東側地形;鐮,姒鐮,指尼羅河一帶山地;田,米田,米甸一族,指埃及西南側、查德東北側、及蘇丹一帶地形;袋,米袋,米但一族,指利比亞、尼日、阿爾及利亞之間地形;漢字"亞木「,即衍義的若木,亞述一族,若木指黑海、裏海、地中海之間今土耳奇、喬治亞、亞塞拜然一帶,若水指兩河流域;漢字「夏木「,即阿拉伯半島西側、南側山地。
下面一行從左到右。漢字"夏「,指夏樹;漢字"木」兼"亞「字造型,指亞樹」;象形掃帚,代"掃「,即姒掃,北非地區的手、米袋、米田、米鐮地形合為掃帚地形。
上下兩行或幾行文字以不同風格形式反映相同區域信息,是筆者接觸到的西亞北非早期泥板文字的一個慣例。
8、圖X08,魚、什、池。魚,指伊朗高原地形,《海內經》之鳳鳥,也理解為馬頭地形。什,興都庫什山,若漢字「十"字,即什葉。池,魚池,魚和什葉之間錫斯坦盆地、雷吉斯坦沙漠一帶,也理解為馬槽。這是古波斯地區的泥板文字,這一帶屬姒氏馬兒(以實瑪利)一族聚居地。
9、圖X09。這件蘇美爾泥板文字當中漢字較多。
上面一行從左到右。第一格,亞亞亞,指亞樹。第二格,二米田,指米甸。第三格,夏,指夏樹。第四格,米木,指米樹、禾市、杉木地形。
下面一行從左到右。第一格,米樹國。第二格,田二國,指米田、米甸地區。第三格,中間伏木即亞木,其它細節屬亞述地區其它小支系。第四格,夏夏夏,指夏樹地區。
10、圖X10。夏息亞杉,即歷史早期西亞北非四棵棵樹。
上面一行,一個夏字,指夏樹地區。
下面一行從左至右。第一字,人體之中有棵樹,指息葉地區。第二字,壓的會意,指壓樹地區。第三字,單獨一棵樹一般指杉木。
11.、圖X11。
上面一行從左到右。掃、柵、壓、夏。柵,早期可以讀姍。
下面一行從左至右。掃、杉、壓、夏。夏樹地形呈L形。
12、圖X12。夏亞息杉什,五棵樹。什葉,興都庫什山。
第一行。十、亞、夏、息、柵。
第二行。柵、夏、息、十、亞。
第三行。夏、亞、手、米、十。姒手,相當於息葉地區。米樹,即杉樹,相當於姒柵地區。
13、圖X13。
上面一行。夏、亞、柵等。柵等,指北非。
下面一行。夏、亞、手等。手等,也指非。
14、圖X14。
第一、二行。息、杉、亞、夏。
第三行。息、亞、夏、柵。
第四、五行。息、杉、亞、夏。
15.、圖X15。
第一行從右往左:大夏,夏杉亞坨息。大,漢字。X,夏的簡碼。三,即杉。倒木,伏術,即亞木。刃口朝右的鋤頭,指有坨山。肺葉,即息葉。
第二行從右往左:姒夏國,亞夏坨杉息。
第三行從右往左:姒夏(國),亞夏坨杉息。
第四行從右往左:壓坨夏柵息。人坐著休息,指息。
第五行從右往左:坨壓夏柵息。
16、圖X16。
第一行從左到右:夏、足、亞、息。米樹、米袋、米甸地形合為漢字"足」字。鵪鶉棲枝為息。
第二行從左到右:息、足、亞、夏。肺葉為息葉。靴子代足。L是夏樹地形。
17、圖X17。
第一行從左到右:息杉夏亞。
第二行從左到右:米息夏亞。米樹即杉樹。
第三行從左到右:杉息亞夏。
18、圖X18。
第一行從左到右:夏、壓、杉、息。
第二行從左至右:杉、夏。杉含息,指北非。夏含亞,指阿拉伯半島。
19、圖X19,三壺水,夏水、柵水、若水。左起第一壺,若漢字夏字,即夏水,指沙烏地阿拉伯一帶的季節河。第二壺,壺下有柵欄,即柵水、杉水,可能指埃及尼羅河。第三壺,圖為漢字「若「,也是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兩河地形圖,即若水。
20、圖X20。西域大夏和睦圖。此圖為網絡圖片,未查到其出處,不了解是什麼時期的畫像。
左起第一人,夏樹,指阿拉伯半島西部、南部一帶的人。人物鬍鬚呈X形,是夏字簡碼。
第二人,息葉,指北非西部一帶。人物領口呈兩個肺葉造型,即息葉。
第三人,亞樹,指今土耳奇、亞塞拜然、喬治亞一帶。人物鬍鬚呈亞樹造型。
第四人,姒掃,指北非的中部、東部地區。人物頭髮呈掃帚造型。
第五人,什葉,指波斯灣到興都庫什山一帶。人物領結呈什葉造型。
小結。
漢字之於早期蘇美爾文字系統,就是樹幹與樹枝的關係。漢字之於晚期蘇美爾文字系統,就是種子與新芽的關係。中國學者石公和韓國學者金在吉聯合研究發現,漢字是蘇美爾楔形文字的母文字。湖南工業大學教授劉志一、四川學者斑遠、雲南學者戈隆阿宏等人經過研究,均發現羅馬字母是早期中國文字西傳的結果。
早期世界地圖由華夏先民繪製,早期漢字由東往西傳播,早期西亞北非的黑頭蘇美爾人也是從東方來,這是最近一萬年人類文明史的基本發展線索。在歷史早期,漢字文化分南北兩條線傳播到西亞一帶。一條路徑是由昌意族姒氏家族從四川盆地往西經青藏高原、南亞傳播到中亞、西亞。早期漢字有繁簡兩體,哈佛大學Sacklei博物館列1984159號陶器上的刻符"子孫仁,祖宗仁,神靈佑」,是早期漢字簡體,目前發現的七個三星堆遺址刻符,筆者讀作"禹、夏、國、目、鐺(馬鐺)、鹿(女)、須(蜈須)」,也是早期漢字簡體。古彝文是早期漢字支系,古彝文保存了部份早期漢字簡體字符,所以一些掌握古彝文的老師可以識讀部份早期簡體漢字。由青藏高原、南亞傳播到西亞一帶的主要是X(夏)、V(女)、R(鹿)、D(馬鐺)、M(馬)等漢字簡碼,是後世歐州地區使用的羅馬字母的源頭。另一條路徑是由西羌人將遠古黃河中上遊契、稷、棄部族支系的楔形漢字經河西走廊、蔥嶺傳播到中亞、西亞、北非一帶。南線形成羅馬字母,即拉丁字母,北線形成阿拉伯字母。從目前考古證據來看,南線在源頭地區即長江上遊、青藏高原、南亞一帶巳經有了較多的字母簡碼,北線則可能是在西亞、北非一帶才形成楔形文字的拼音簡碼,在公元7世紀之後以阿拉伯文為載體再倒傳回中亞一帶。
何連紅2020.7.26.(夏曆六月初六禹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