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

2020-12-06 何連紅的學習筆記

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BSBQ204)

蘇美爾人聚居生活的西域大夏國,地處亞非歐三大地理板塊交接地帶,是早期人類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可以說,搞懂了早期西域大夏國歷史,也就搞懂了早期人類文化交流史。結合東西方早期文獻文化記憶線索,結合筆者最新破譯的部份西亞、北非地區早期文字內容,應該可以看到一個更加精準、更加清哳的西域大夏國早期歷史文化面貌。

一、西域大夏國的早期歷史概況。

巜史記-大宛列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裡媯水南……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兩千年前西漢時期的大夏國僅指阿姆河南側、興都庫什山西側今阿富汗國一帶。其西為安息國。

巜海內東經》:「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曄……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約四千年前中土夏朝時期,西域大夏國包括興邦庫什山以西到紅海一帶,其北為豎沙國,其東蔥嶺環狀山係為月支國,居繇在烏拉爾山一帶。埻端(鶉蛋),即古埃及,包括今埃及、蘇丹、利比亞一帶。璽曄(息葉),包括今摩洛哥一帶。

西亞、北非一帶出土的早期泥板文字內容顯示,五六千年之前中土炎帝大夏時期,興都庫什山往西到波斯灣一帶,再往西到紅海一帶,再往西到北非撒哈拉地區一帶,主要包括五大族,可以稱為遠古西域大夏姒氏五族。此五族分布情況如下。

1、氾葉,息葉,即《海內東經》璽曄、巜史記-大宛列傳》條枝,位於今摩洛哥國一帶。其西岸山地若樹木枝葉,故稱條枝。樹上有鳥,是謂鵪鶉。鳥息之枝,是謂鵪枝、奄茲。奄茲之山,日落之處,是華夏文化記憶當中最西邊的山。東側山地若漢字十字,也稱什葉。山地東側地形若兩片肺葉,故稱息葉。肺葉東側,胸腔外側,若雙手,稱姒手。

2、《海內經》壑市,巜海內東經》埻端(鶉蛋),即古埃及地區,蘇丹su|tan是漢語鶉蛋的記音。《史記-大宛列傳》安息,包括今伊朗、阿拉伯半島、埃及、利比亞一帶,埃及(Egypt)是中文奄茲、安息的記音。壑市,即禾市,指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之間山地,平面地形若漢字禾、米,稱禾樹、米樹、杉樹。米樹地形東側若米袋,《聖經》米但一族。米樹東側為米田,《聖經》米甸一族。《聖經》伊施巴ishbak,是漢語姒氏巴的記音,其族在《海內經》有死之山,在阿拉伯半島。米田東側尼羅河一帶山地的地形又若鐮刀,為米刀族。整個撒哈拉地區山地輪廓又似掃帚,稱姒掃,即《聖經》以掃一族。都是亞伯蘭(姒氏龍)後裔。

埻端是遠古北非地區主體,蘇美爾年表大洪水之前的王都實際是在奄茲Enki即古埃及一帶。"王權從天而降,王權在埃利都",埃利都在今埃及、蘇丹一帶。"埃利都衰落了,王權轉移到巴德提比拉」,巴德提比拉在今利比亞一帶。"巴德提比拉衰落了,王權轉移到拉爾克」,拉爾克應該也在北非地區。"拉爾克衰落了,王權轉移到西帕爾」,西帕爾在伊斯巴族聚居地,在今約旦河一帶。"西帕爾衰落了,王權轉移到舒爾盧帕克",舒爾盧帕克疑在兩河流域。蘇美爾年表當中的Sar,即中文什。什年3600天,不是3600年。大洪水之前大夏列王共有一千多年,不是24萬年。約五千年前,大夏國的重心在古埃及一帶,後來才輾轉遷移到兩河流域。

3、夏樹。阿拉伯半島西側、南側山地平面地形若蟬的頭翼足,若漢字夏字,故稱夏樹、夏人,即《聖經》當中遠古葉門(yemen)。姒夏(以撒)一族聚居於夏樹地區。約旦河一帶山地,即《海內經》有死之山,也屬以撒一族。

4、亞樹,壓樹,即《海內經》衍義的若木,即《聖經》亞述一族,裏海、黑海、地中海之間地形,包括今天土耳奇、亞塞拜然、喬治亞一帶。《海內經》衍義的若水,即指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蘇美爾年表大洪水之後的王都大部分在此地區。

5、什葉。此處又有一個什葉,指興都庫什山,平面地形若漢字十字。這個大什葉地區又分為三部分,包括什葉、魚、馬槽。伊朗高原地形,在《海內經》記作鳳鳥,波斯早期泥板文字記作魚。魚和什葉之間錫斯坦盆地、雷吉斯坦沙漠一帶,波斯早期泥板文字記作馬槽、魚缸。這一帶應即《聖經》以實馬利一族聚居地,以實馬利是漢字姒氏馬兒的記音。推測鳳鳥地形可能又被視作馬頭地形,但在早期泥板文字當中暫未發現。

二、蘇美爾人是歷史早期的西域夏家。

1、遠古西域夏家概況。

四五千年之前中土炎帝大夏時期,中亞、西亞、北非一帶的主體部族是西域夏家。蘇美爾人,西文記為Sumer,就是夏家。蘇美爾人實際是早期生活於西域大夏地區的閃米特人,大夏是國名,Sumer是族名。到了商周以後,中土地區由於朝代更替已經不稱大夏了,西亞、北非一帶仍稱大夏。蘇美爾人自稱黑頭,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人,是後世塞人的祖先。

塞人,是在四五千年之前炎黃之世就居住在蔥嶺以西的夏裔夏種,他們最初居於蔥嶺以西的時間應在萬年數萬年以前,是中土夏民的外延。西文稱塞人為Saka(薩迦),實際發音就是「夏家」。經過數千年之後,到了秦漢時期,西方文獻記載的Saka雖然身份仍是夏家,但是實際已是黃白混種,是歷史早期東方部族與西方部族交流融合的結果。

延維,是塞人的主體。《海內經》延維的地形在裏海附近,頭在裏海東側,手在裏海南側。延,是燕的音,是燕居的外延。維,是回的古音,廣府漢語方言存此音。維是古祁連古羌的外延。古祁連環狀山系又若漢字「回」,羌回同源,南北朝之後才分為兩族。秦漢之前,蔥嶺地區主體是古羌人,蔥嶺以西主體是延維。《海內東經》所載四千年前西域之大夏、豎沙、居鷂三國屬民之主體是延維,禺支國屬民主體是古羌人。大夏,相當于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中的雅利安,其國君稱「上」,即《聖經》諾亞之子閃族世居地,閃是上的記音。四千年前大夏國包括紅海到興都庫什山一帶,當時沒有安息、大食。豎沙,相當于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中的薩勒姆,其國君稱「罕」,即《聖經》諾亞之子含族世居地,含音同罕。豎沙國包括裏海東側到帕米爾西側一帶,當時沒有大宛等國。居鷂,相當于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中的圖爾,其國君稱「亞父」,即《聖經》記載諾亞之子雅弗一族世居地,雅弗是亞父的記音。居鷂即《海內經》鸞鳥地形,在烏拉爾山系一帶,其頭朝南。鸞鳥頭部地區,漢語稱為頭或頭居,西語記音為圖爾或突厥,是幾千年後突厥人的真正發祥地。突厥首領自稱「大葉護」,也是漢語「亞父」的記音。崇拜葉子的塞人出自大夏國,海那邊的塞人出自豎沙國,戴尖帽的塞人出自居鷂國,皆延維一族。斯基泰人,則是居鷂人的分支。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也是亞伯蘭[abram]的後裔,來源包括大夏、豎沙、居鷂三支,即中亞、西亞一帶。

2、遠古西域夏家姒氏由來。

《康熙字典》:「姒,姓也。禹之後」。姒,可以讀以,也可以讀氏。氏代姒,類似國代中國。準確地說姒姓是大禹族姓,大禹之先已用姒姓。

姒姓的老根何在?《海內經》九丘之叄衛之丘,環四川盆地的巴蛇與秦嶺的巨鳥,此即蛇鳥會稽圖騰,又若漢字"以「字,亦即昌意(昌以)圖騰。黃帝時期封其長子於玄囂圖騰地區,文獻記名玄囂,封其次子於昌意圖騰地區,文獻記名昌意,實際五六千年前已有玄囂圖騰與昌意圖騰。雅龍部的雍仲城周邊羊卓雍措等湖泊平面地形,也若蛇鳥會稽之形,也若漢字"以"字。《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歷史早期長江黃河上遊地區的魚鳧與羌、藏、彝均屬近支,雅龍部的姒姓也出自叄衛之丘。《戰國策》司馬錯論伐蜀,稱蜀為戎狄之長,不只是地理方面原因。《堯典》:「(舜帝)分命和仲,宅西方,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昧谷,即奄茲以西的大西洋。和仲,即雍仲,實指雍仲雅龍部子孫。西方文獻當中的亞伯蘭(Abram),應即雅龍雍仲,亦即姒氏龍。亞伯蘭長子姒氏馬兒(以實瑪利)居什葉地區,即今興都庫什山到波斯灣一帶。亞伯蘭次子姒夏(以撒)居夏樹地區,即今阿拉伯半島西部、南部。其子書亞,居亞樹地區,即今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半島一帶。其子約珊,居姒杉地區,即今阿爾及利亞東側一帶。其子米但,居米袋地區,即今利比亞南側一帶。其子伊施巴,居今死海一帶。其子米甸,居米田地區,即今埃及西南側、查德東北側及蘇丹一帶。心蘭(辛蘭),疑為西羌辛氏,並非雅龍姒氏,居興都庫什山北麓藍市城一帶。但是實際西亞、北非早在舜帝之前已有姒氏各部,早在炎帝時期雅龍姒氏支系已經聚居於此,這個情況類似於黃帝之前巳有玄囂、昌意圖騰,是文獻記憶能力的局限性。巜海內經》載昌意降處若水,昌意一族不僅聚居四川盆地的若水,還有大量支系生息於西亞兩河流域的若水。在五六千年前,西亞北非地區的王族基本都是雅龍部支系姒氏,主體居民則是黃、白、黑和睦共處。佛教釋家也是出自姒家,世界幾大宗教均出自遠古姒家。回頭看,世界本來就是一家。

三、包括蘇美爾文字在內的西亞、北非早期文字屬漢字支系文化。

西亞、北非地區兩三千年前的楔形文字屬於亞述學的範疇,經過上百年的努力目前已被大量識讀。西亞、北非地區五六千年前的早期楔形文字,據說目前很難識讀。本文認為最少要認識三千常用漢字之後,才能識讀西亞、北非地區五六千年前的早期楔形文字。

1、圖XO1,有三個象牙雕刻。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象牙上,BC3400年。

其一,鵪鶉鳥造型的漢字「夏"。北非摩洛哥東側一帶山地即鵪鶉鳥,摩洛哥西側海岸山地即鵪枝山(奄茲山),埃及、蘇丹一帶山地若鵪鶉蛋。早期漢字「夏」,是蟬的頭翼足,也是人的頭手足,此處是鵪鶉鳥的頭翼足。

其二,漢字"以柵「。蛇鳥會稽為"以」,地理原型為叄衛之丘,即環繞四川盆地的巴蛇與秦嶺的巨鳥,昌意一族是姒姓的源頭。棚欄,即柵,早期可以讀作杉。姒柵、姒杉、埻端均指古埃及一帶。

其三,漢字"以杉「。鹿作漢字"以"字造型,杉樹代"衫「字。《海內經》壑市,即禾市,古埃及文字又記作杉樹、米樹,指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之間山地平面地形。

2、圖X02,蛇鳥合體的漢字"以夏「的創意字。

3、圖X03,著名的納爾邁石板。正面人物造型是早期漢字"以「字,背面長頸鹿頭部纏繞造型是漢字"夏」。

4、圖X04,漢字「以夏"二字的創意造型。中間是漢字"夏」字,且有夏的簡碼"X」。左中二人合為"以」字。中右二人也是"以「的美術對稱造型。

5.、圖X05,漢字"大以龍」的創意造型。龍身正中一個人是漢字"大「字,右側二人是漢字"以」字。也可讀作"夏姒龍",頭手足可以代"夏"字。

6、圖X06,大夏國的四棵大樹,分別是息葉、杉樹、夏樹、亞樹。詳見本文第一小節內容。認識這四棵樹可以幫助識讀西亞北非早期其它泥板文字內容。

7、圖X07,早期的蘇美爾象形文字,BC3200年 ,內容卻是北非一帶早期部族分布情況。

上面一行從左到右:手,姒手,指息葉東側地形;鐮,姒鐮,指尼羅河一帶山地;田,米田,米甸一族,指埃及西南側、查德東北側、及蘇丹一帶地形;袋,米袋,米但一族,指利比亞、尼日、阿爾及利亞之間地形;漢字"亞木「,即衍義的若木,亞述一族,若木指黑海、裏海、地中海之間今土耳奇、喬治亞、亞塞拜然一帶,若水指兩河流域;漢字「夏木「,即阿拉伯半島西側、南側山地。

下面一行從左到右。漢字"夏「,指夏樹;漢字"木」兼"亞「字造型,指亞樹」;象形掃帚,代"掃「,即姒掃,北非地區的手、米袋、米田、米鐮地形合為掃帚地形。

上下兩行或幾行文字以不同風格形式反映相同區域信息,是筆者接觸到的西亞北非早期泥板文字的一個慣例。

8、圖X08,魚、什、池。魚,指伊朗高原地形,《海內經》之鳳鳥,也理解為馬頭地形。什,興都庫什山,若漢字「十"字,即什葉。池,魚池,魚和什葉之間錫斯坦盆地、雷吉斯坦沙漠一帶,也理解為馬槽。這是古波斯地區的泥板文字,這一帶屬姒氏馬兒(以實瑪利)一族聚居地。

9、圖X09。這件蘇美爾泥板文字當中漢字較多。

上面一行從左到右。第一格,亞亞亞,指亞樹。第二格,二米田,指米甸。第三格,夏,指夏樹。第四格,米木,指米樹、禾市、杉木地形。

下面一行從左到右。第一格,米樹國。第二格,田二國,指米田、米甸地區。第三格,中間伏木即亞木,其它細節屬亞述地區其它小支系。第四格,夏夏夏,指夏樹地區。

10、圖X10。夏息亞杉,即歷史早期西亞北非四棵棵樹。

上面一行,一個夏字,指夏樹地區。

下面一行從左至右。第一字,人體之中有棵樹,指息葉地區。第二字,壓的會意,指壓樹地區。第三字,單獨一棵樹一般指杉木。

11.、圖X11。

上面一行從左到右。掃、柵、壓、夏。柵,早期可以讀姍。

下面一行從左至右。掃、杉、壓、夏。夏樹地形呈L形。

12、圖X12。夏亞息杉什,五棵樹。什葉,興都庫什山。

第一行。十、亞、夏、息、柵。

第二行。柵、夏、息、十、亞。

第三行。夏、亞、手、米、十。姒手,相當於息葉地區。米樹,即杉樹,相當於姒柵地區。

13、圖X13。

上面一行。夏、亞、柵等。柵等,指北非。

下面一行。夏、亞、手等。手等,也指非。

14、圖X14。

第一、二行。息、杉、亞、夏。

第三行。息、亞、夏、柵。

第四、五行。息、杉、亞、夏。

15.、圖X15。

第一行從右往左:大夏,夏杉亞坨息。大,漢字。X,夏的簡碼。三,即杉。倒木,伏術,即亞木。刃口朝右的鋤頭,指有坨山。肺葉,即息葉。

第二行從右往左:姒夏國,亞夏坨杉息。

第三行從右往左:姒夏(國),亞夏坨杉息。

第四行從右往左:壓坨夏柵息。人坐著休息,指息。

第五行從右往左:坨壓夏柵息。

16、圖X16。

第一行從左到右:夏、足、亞、息。米樹、米袋、米甸地形合為漢字"足」字。鵪鶉棲枝為息。

第二行從左到右:息、足、亞、夏。肺葉為息葉。靴子代足。L是夏樹地形。

17、圖X17。

第一行從左到右:息杉夏亞。

第二行從左到右:米息夏亞。米樹即杉樹。

第三行從左到右:杉息亞夏。

18、圖X18。

第一行從左到右:夏、壓、杉、息。

第二行從左至右:杉、夏。杉含息,指北非。夏含亞,指阿拉伯半島。

19、圖X19,三壺水,夏水、柵水、若水。左起第一壺,若漢字夏字,即夏水,指沙烏地阿拉伯一帶的季節河。第二壺,壺下有柵欄,即柵水、杉水,可能指埃及尼羅河。第三壺,圖為漢字「若「,也是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兩河地形圖,即若水。

20、圖X20。西域大夏和睦圖。此圖為網絡圖片,未查到其出處,不了解是什麼時期的畫像。

左起第一人,夏樹,指阿拉伯半島西部、南部一帶的人。人物鬍鬚呈X形,是夏字簡碼。

第二人,息葉,指北非西部一帶。人物領口呈兩個肺葉造型,即息葉。

第三人,亞樹,指今土耳奇、亞塞拜然、喬治亞一帶。人物鬍鬚呈亞樹造型。

第四人,姒掃,指北非的中部、東部地區。人物頭髮呈掃帚造型。

第五人,什葉,指波斯灣到興都庫什山一帶。人物領結呈什葉造型。

小結。

漢字之於早期蘇美爾文字系統,就是樹幹與樹枝的關係。漢字之於晚期蘇美爾文字系統,就是種子與新芽的關係。中國學者石公和韓國學者金在吉聯合研究發現,漢字是蘇美爾楔形文字的母文字。湖南工業大學教授劉志一、四川學者斑遠、雲南學者戈隆阿宏等人經過研究,均發現羅馬字母是早期中國文字西傳的結果。

早期世界地圖由華夏先民繪製,早期漢字由東往西傳播,早期西亞北非的黑頭蘇美爾人也是從東方來,這是最近一萬年人類文明史的基本發展線索。在歷史早期,漢字文化分南北兩條線傳播到西亞一帶。一條路徑是由昌意族姒氏家族從四川盆地往西經青藏高原、南亞傳播到中亞、西亞。早期漢字有繁簡兩體,哈佛大學Sacklei博物館列1984159號陶器上的刻符"子孫仁,祖宗仁,神靈佑」,是早期漢字簡體,目前發現的七個三星堆遺址刻符,筆者讀作"禹、夏、國、目、鐺(馬鐺)、鹿(女)、須(蜈須)」,也是早期漢字簡體。古彝文是早期漢字支系,古彝文保存了部份早期漢字簡體字符,所以一些掌握古彝文的老師可以識讀部份早期簡體漢字。由青藏高原、南亞傳播到西亞一帶的主要是X(夏)、V(女)、R(鹿)、D(馬鐺)、M(馬)等漢字簡碼,是後世歐州地區使用的羅馬字母的源頭。另一條路徑是由西羌人將遠古黃河中上遊契、稷、棄部族支系的楔形漢字經河西走廊、蔥嶺傳播到中亞、西亞、北非一帶。南線形成羅馬字母,即拉丁字母,北線形成阿拉伯字母。從目前考古證據來看,南線在源頭地區即長江上遊、青藏高原、南亞一帶巳經有了較多的字母簡碼,北線則可能是在西亞、北非一帶才形成楔形文字的拼音簡碼,在公元7世紀之後以阿拉伯文為載體再倒傳回中亞一帶。

何連紅2020.7.26.(夏曆六月初六禹誕節)

相關焦點

  • 中國世界古文化:蘇美爾文化——偉大而輝煌的西亞城邦文明
    蘇美爾文化是西亞兩河流域南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的文化,距今約6000年,是西亞地區最早的人類文明,也是世界最早出現的文明之一。該文化為蘇美爾人所創造,他們的老家在哪兒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人認為他們可能來自伊朗高原,也可能來自阿富汗、印度甚至中國。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不過當時楔形文字已經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表意系統了,並且對蘇美爾語出現了特異化的適應,以至於其他民族不得不加以改動才能書寫本族語。因此可以推測,處於一個穩定的蘇美爾文化環境下的楔形文字,應該不會出現什麼重大的變化。故導致鍥形文字音節化的最大原因就是戰爭。
  • 漢字和蘇美爾文字,漢人和蘇美爾人,到底有沒有淵源?
    在這麼早的時期就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創造有文字,修築有城市,成建制的軍隊,燒制的陶器等等,甚至還有詩歌和法律條文,當然這些都是寫在泥版或刻在石頭上面的。二、漢字和蘇美爾文字有相似性(一)同樣是象形文字蘇美爾的文字產生於四五千年以前,跟漢字一樣是象形文字,是會意字,也就是跟素描有異曲同共之妙,直白點說就是簡筆畫。
  •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知識要點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一、古代西亞文化1.概況古代西亞文化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2.主要成就(1)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創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2)《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生動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3)古代西亞的建築和藝術成就輝煌。
  • 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嗎
    歷史上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漢字書寫系統,當時周邊的其他民族在與華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斷接觸到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隨著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漸開化之後就需要用文字對日常的生產生活進行記錄。歷史上越南、朝鮮、琉球等國都曾直接使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此外古壯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文字都曾受到漢文化影響。
  • 神秘的北緯三十度——蘇美爾文字的起源
    大約在公元前5500年左右,在當時的古中國,是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形成期。遠在西亞的底格裡斯和幼發拉底河中下遊地區,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化搖籃之一,蘇美爾文化。 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證實蘇美爾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究竟是誰先誰後。
  • 早期人類文明為何會出現遷徙現象?定居文明的孤島效應
    諸如華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南亞文明和古希臘文明均為此中翹楚,人類在世界各地創造了璀璨輝煌、絢麗多彩的文明區域,並對此後數千年來的道德禮儀、社會秩序、文化思想等產生了伏脈千裡的影響。據考古發掘,人們發現早期人類文明的活躍區域大致分布在北緯30°至北緯40°的大致範圍,以亞歐大陸及北非為主要活動地點,早期人類文明都未脫離這一範圍。
  • 蘇美爾人是不是諸夏的祖先?從雙方的文化傳承來看,答案呼之欲出
    ,他們發明了文字和車輪。考古學家猜測,黃種人離開非洲時遷徙的路線先西亞,再前往中亞,路過了印度最後才到中國,這個範圍很不固定,但從現在蘇美人留下的一些印記來看,和華夏文明卻撇不開關係,由於年代久遠,那個人類最早的文明留下的殘跡已經非常稀少,人們只知道蘇美爾人比較擅長使用木材和泥磚作為建築的主要原料。
  • 文字五行屬什麼?為寶寶取名時如何選字?
    可見漢字的五行屬性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今天,「寶名齋」慕淳風就為大家解答一下文字五行如何判斷,以及為寶寶取名如何選字!至於「川」字的五行到底是什麼?相信看完這篇文章,您自然會做出判斷!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多數古代文明都使用了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的印章文字等等。
  • 蘇美爾文字起源或與華夏文明有關係?很有可能!
    從語言文字來看,蘇美爾人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蘇美爾人使用象形文字,與我們如出一轍。世界上現有的語言可以分為10個主要的語系。按照人口依次是:印歐語系(約佔世界人口的40%)、漢藏語系(約佔世界人口的25%)、阿爾泰語系(約佔世界人口的15%)、閃-含語系(亞非語系)、烏拉爾語系、伊比利亞-高加索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南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和壯侗語系。
  • 人類文明的火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而這三種文字之中,最古老的又屬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正是由於楔形文字的產生,世界歷史有了正式的記錄,楔形文字的發現被視為世界歷史的開端。 楔形文字由左到右橫著寫,每個筆畫都是由粗到細,像木楔一樣,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 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創造者
    蘇美爾人被認為形成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類文明,他們住在中東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城鎮最早形成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蘇美爾,遊牧民遷入肥沃的土地,開始形成小村莊,慢慢地發展成大城市,最終這些城市發展成為蘇美爾文明,這片土地常被稱為「文明的搖籃
  • 文字背後的未來世界:世界五大文字系統,漢字排名第三!
    2、婆羅米字母系統婆羅米字母,目前使用人口第二多的字母系統,形成於公元前6世紀左右,由古印度人所創,源自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腓尼基字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字系統,可與中國漢字相媲美。中國古籍上所說的「梵文」就是婆羅米字母文字。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3、圖符文字和語音的結合是文字發展史的第二次飛躍,標誌著成熟文字的誕生。文字性圖畫在發展中逐漸定型並與讀音的結合,便產生了文字,比如甲骨文、古埃及的聖書體和蘇美爾的楔形文字。這是甲骨文的「飲」字,是一個張著嘴的人和一個器皿的組合圖,以固定的圖畫和固定的讀音相結合,文字便產生了。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實際上,人類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後來象形文字不斷出現一些表音的結構,於是開始向字母文字過渡。
  • 6000多年前的蘇美爾文明,來自中國嗎?
    蘇美爾文明之所以讓全世界這麼著迷,就是因為蘇美爾人率先進入了文明時代並創造了許多光輝燦爛的成就。簡單舉幾個例子:蘇美爾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群;蘇美爾人發明了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化的文字——楔形文字;蘇美爾人發明了車輪;蘇美爾人建造的塔廟;蘇美爾人精美的金屬製品。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
  • 最早的城邦文明,隱藏在楔形文字背後中堪稱恐怖的蘇美爾文明
    導語:在人類發明文字之後,人類記錄歷史,交流思想就不再藉助結繩記事這種單調而簡單的方式了。而是採用書寫出來的文字。而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不同地區的人們,和民族都有創造出獨特的文字。像象形文字,古漢語文字,等。其中在人類文明早期,兩河流域中也就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平原上就誕生了一種神秘的楔形文字。
  • 從腓尼基字母到滿文:絲綢之路上的文字流變
    絲綢之路上除了貨物流通外,往來的還有文化;字母在公元前13世紀發源於西亞,通過貿易,經過三千多年的旅程,到公元17世紀,衍生出亞洲東端的滿文。節選自張信剛著《絲路文明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的這段文字介紹了這一演變歷程。字母是很方便地傳遞信息的手段,元音跟輔音結合可以拼寫任何語言裡面的文字。
  • 人類文字的起源和文明演進都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及其遠古的地域,可以追溯為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在遠古時代 中國有結繩記事和畫畫來記載事物,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的美素不達米亞,也產生了用蘆葦杆畫畫記載事物。在這個時候,圖畫式文字還沒有現代文字的發音標誌,都是形、聲、義一體的文字,是人類最樸素的交流語言,像羊的圖形,就是羊的意思,羊的叫聲也就是它的發音,馬的圖形就是馬的意思,馬的叫聲就是馬的發音,這時候的語言,全球通用的,那兒都一樣,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全球通用,自然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