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4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經滅絕,但他們死亡的原因一直是古人類學上的未解之謎,也尋找到了許多關於他們死亡的線索,但都沒有確切的答案。
食人族、迅速變化的氣候、自然災害和疾病都有可能成為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原因。周四,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另一個罪魁禍首:尼安德特人大腦本身的結構。
換句話說,這篇研究報告認為,與尼安德特人相比,早期人類在認知能力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優勢。撰寫這篇報告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認為,這是大腦形態學上的一個根本差異,這使得智人能夠茁壯成長,尼安德特人走向滅絕。
雖然早期人類和尼安德特人的大腦總體大小沒有差異,但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是球狀的,而尼安德特人的大腦更長。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早期人類的小腦更大,這可能會給他們社會認知方面帶來優勢。
進化過程中的小腦體積佔人腦的10%,但含有大約50%的神經元。長期以來,大腦的這一非常重要的區域一直與身體活動(如站立和呼吸)有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對塑造有意識的人類行為也很重要。
科學家寫道:「由於小腦部分的結構是由大量統一的神經模塊構成,所以更大的小腦具有更強的認知信息處理能力。小腦在神經解剖學方面的差異可能導致兩種物種在認知社會能力方面存在重大差異,並可能促成早期智人打敗尼安德特人。」
研究者使用四名尼安德特人和四名古人類的顱骨的CT掃描構建頭骨的虛擬3D模型之後來估計他們大腦的形狀結構。隨後,他們從1185名志願者的大腦收集MRI數據,得出人類平均大腦的模型,然後進行「變形」以適應虛擬顱骨模型。
實際上,他們將人類大腦的統計模型建立在虛擬的尼安德特人頭骨中,他們發現在尼安德特人滅絕之前,早期的智人的小腦部分相對較大,但大腦中的枕葉區比尼安德特人小。
由於小腦體積與認知靈活性,語言處理和工作記憶能力等有關,科學家認為較大的小腦半球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生存並適應危險的世界,而尼安德特人則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
這並不是說尼安德特人相比之下只是擅長狩獵,他們有自己的墓葬,為亡靈祈禱,並在文化藝術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大腦的差異使我們的祖先可能具有更強的認知能力。儘管如此,大腦的這種差異並不能阻止古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聯繫,這使得尼安德特人有渺小的機會繼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