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封面文章:科技巨頭規模的擴大的同時消費者利益如何保證...

2020-11-29 獵雲網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封面文章稱:隨著科技巨頭規模的擴大,如何能同時顧及消費者的既得利益,成為了擺在監管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同時表示,數據共享的要求可以根據公司的規模進行調整:平臺規模越大,分享的數據就必須越多。來源:騰訊科技 編譯:長歌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不久前,在西方的大型科技公司當老闆還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可謂名利雙收。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公司都在把世界變得更美好。今天,這些公司卻被人扣上了BAADD的帽子——龐大(big)、反競爭(anti-competitive)、誘人上癮(addictive)、破壞民主(destructive to democracy)。監管者處罰他們,政客盤問他們,就連曾經的支持者也警告他們的權力會造成傷害。

類似的說法大部分都存在誤導。有人認為,大企業必然是邪惡的,但這種假設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蘋果之所以被推崇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其實只是因為它能生產出人們願意購買的產品,即使面臨激烈的競爭,也無法動搖它的地位。如果供應商規模縮小,許多在線服務將會表現更糟。智慧型手機與不快樂之間的聯繫並不明確。假新聞不只是網際網路特有的現象。

但大型科技平臺,尤其是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確實引發了人們對公平競爭的擔憂。部分原因在於他們經常獲得法律豁免權。與出版商不同,Facebook和谷歌很少對用戶的行為負責;多年來,亞馬遜的大多數美國買家都沒有繳納銷售稅。這些巨頭們的競爭範圍也越來越不再局限於市場。他們逐漸變成了市場本身,為很多數字經濟活動提供基礎設施(或「平臺」)。

他們的許多服務似乎是免費的,但用戶其實還要「支付」數據。儘管它們已經很強大了,但他們金額巨大的股票市值表明,投資者還希望他們在未來10年的規模能增長一倍甚至兩倍。

因此,人們有理由擔心,科技巨頭會利用他們的權力保護和擴大自身的統治地位,損害消費者利益。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真正棘手的任務是如何才能在不過度抑制創新的情況下約束他們。

疑罪從無

這些平臺之所以能夠佔據支配地位,都得益於「網絡效應」。規模產生規模:例如,亞馬遜的賣家越多,吸引的買家也就越多,反過來也就吸引更多賣家入駐,如此循環往復。據估計,亞馬遜佔據了美國40%的在線購物。由於月活躍用戶超過20億,Facebook甚至在媒體行業佔據了主導地位。企業不能沒有谷歌,在一些國家,超過90%的網絡搜索都是由谷歌完成的。Facebook和谷歌控制著美國三分之二的在線廣告收入。

美國的反壟斷者對科技巨頭的態度是「疑罪從無」。他們看重的是消費者是否受到傷害,但由於價格下降且服務「免費」,所以這一點很難成立。這些公司本身也都強調,大型的創業公司與他們之間只有點擊一下滑鼠的距離,他們也完全可能被新技術顛覆,比如區塊鏈。在谷歌和Facebook之前,Alta Vista和MySpace也曾出類拔萃。但現在還有人記得他們嗎?

然而,行業門檻正在抬高。Facebook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個人數據池,還擁有最大的「社交圖譜」——包括用戶名單以及用戶之間的關係。亞馬遜的定價信息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多。亞馬遜Alexa和谷歌Assistant等語音助理,都能讓人們更好地控制上網體驗。中國科技公司也有實力參與競爭,但他們還不準備全面滲透西方消費者。

倘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隨著科技行業的活躍度降低,消費者將受到影響。創業公司的資金會減少,大多數好的想法都會被巨頭們買下,而相關的利潤也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被巨頭們攫取。

初步跡象已經顯現。歐盟委員會指控谷歌利用其行動作業系統Android的控制權,為自己的應用提供支持。Facebook一直在收購那些有朝一日會與之爭搶用戶的公司:先是Instagram,然後是WhatsApp,還有最近的tbh——這款應用可以讓青少年匿名相互問候。儘管亞馬遜面臨的總體競爭仍在加劇,從雜貨到電視行業都能看出端倪,它也可以找到競爭對手,並將對手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補救措施

應該如何應對?以往解決壟斷問題方法主要有兩種,要麼將其分拆(例如1911年的標準石油公司),要麼將其當做公用事業來監管(例如1913年的AT&T)。但這兩種方法現在都有很大的缺陷。

價格控制和利潤上限等傳統的公用事業監管工具很難實施,因為大多數產品都是免費的,而且因為放棄投資和創新而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樣,全面的分拆將削弱平臺的規模經濟,使他們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質量降低。即使是這樣,從谷歌或Facebook分拆出去的公司最終也會橫掃一切,藉助網絡效應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

缺乏一套簡單的解決方案會讓政客們失去易於傳達的口號,但卻不會讓反壟斷者無可奈何。兩大廣泛的思維變化將十分有利於馴服這些巨頭。首先是更好地利用現有的競爭法。反壟斷檢察官應該仔細審查併購交易,以判斷交易是否可能抵消潛在的長期威脅,即使當時的目標看似很小。

這樣的審查可能會阻止Facebook收購Instagram,阻止谷歌收購導航軟體Waze。為了確保這些平臺不偏向自家產品,監管機構可以專門審查競爭對手的投訴——這有點像2001年針對微軟的反壟斷案所創建的獨立「技術委員會」。對內容責任的豁免也必須取消。

第二,反壟斷者需要通過新穎的思維來看待科技市場的運作方式。經濟學家和監管機構越來越熱衷於討論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客戶實際是通過「支付」個人數據的方式來購買服務的。通過這樣一個稜鏡,科技巨頭們獲得了寶貴的信息——包括用戶行為、朋友關係和購買習慣——而消費者則「免費」得到了他們的產品。正如美國在19世紀制定了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複雜規則一樣,還需要一套新的法律來管理數據的所有權和交換方式,目的則是給個人提供穩固的權利。

從本質上講,這意味著給予人們更多的信息控制權。如果用戶願意,關鍵數據應該實時提供給其他公司——歐洲的銀行現在就需要這樣來處理客戶的帳戶信息。監管機構可能迫使平臺公司向競爭對手提供匿名的批量數據,並收取一定的費用,有點類似於專利強制許可。這種數據共享要求可以根據公司的規模進行調整:平臺規模越大,分享的數據就必須越多。這些機制使得巨頭無法繼續囤積數據,壓制競爭,反而可以通過用戶的共享來促進創新。

這都不容易實現,但卻既能馴服巨頭,由不會破壞他們為我們創造的利益。用戶會發現在服務之間切換非常容易。新崛起的競爭對手將會獲得大公司的數據,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成長發展,而不會被吞併。而股東們也沒法在今後幾十年裡繼續享受壟斷帶來的超額利潤。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封面:如何馴服谷歌、FB、亞馬遜等科技巨獸
    有理由擔心科技巨頭會利用自身實力來保護和擴大它們的主導地位,進而損害消費者利益。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棘手任務是既要約束它們,又要避免在此過程中扼殺創新。   因此有理由擔心,科技巨頭會利用自身實力來保護和擴大它們的主導地位,進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棘手任務是既要約束它們,又要避免過度約束而扼殺創新。
  • 經濟學人封面:科技終於要顛覆銀行業了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發表封面文章稱,在之前的科技革命中幾乎未受影響的銀行業也將面臨顛覆以下為文章全文:過去二十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目睹了數字服務給經濟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打車、電影、小說、麵條、就醫、遛狗,幾乎任何事情都都可以通過點擊屏幕來完成。從零售到造車,再到媒體,各行各業的巨頭都在遭受初出茅廬的競爭對手擠壓。然而,有一個行業卻始終沒有被顛覆,那就是銀行業。
  •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中美「數字霸權」之戰,硝煙四起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中美「數字霸權」之戰,硝煙四起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中美「數字霸權」之戰,硝煙四起 2018-03-19 09:53:02  來源:戰略前沿技術中國的兩家世界級科技巨頭——阿里巴巴與騰訊的市值已逼近5000億美元,可與Facebook分庭抗禮。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廣闊的在線支付市場,中國生產的各類設備也已遍布世界各地。無論是超級計算機還是量子計算實驗室,中國的技術水平都位居世界前茅。2020年,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順利建成,成為美國GPS系統的有力對手。
  • 經濟學人閱讀|扉頁文章 How to cope with middle age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經濟學人2020年8月1日期刊的扉頁文章,也是社論Leaders的第一篇:How to cope with middle age。這篇文章主要是對谷歌在上周參與反壟斷會議作出的社論,文章認為谷歌已經遇到了公司的中年危機,公司規模龐大,極易喪失其創造性和敏捷性;業務成熟,無法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員工眾多,團隊爭執頻繁;地位上升,政府監管其市場壟斷。
  • 經濟學人雜誌:阿里巴巴現象
    經濟學人雜誌封面圖《經濟學人》全球版昨天發表文章,分析了阿里巴巴在中國掀起的電子商務浪潮,並稱如果各項政策放手支持阿里巴巴發展,這個中國電子商務巨頭將會創造巨大財富。
  • 2016年《經濟學人》這些高逼格封面,智慧讓人折服
    導語:2016年世界動蕩不堪,美國大選、英國脫歐製造了無數鬧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行業都面臨著新挑戰。《經濟學人》雜誌的經典封面一向映射現實世界,今年他們的創意也不落窠臼。1、誰在害怕廉價石油?
  •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腦機界面或將改變「人類」定義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對腦機界面的前景和挑戰進行了探討,甚至認為這種技術可能改變「人類」的定義。以下為原文內容:提到科技,很多人都會想到變革。
  • 英國《經濟學人》:螞蟻金服最好快點,不然矽谷的巨頭會迎頭趕上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紐約分社社長、美國商業新聞主編Patrick Foulis結束他在亞洲的考察之旅之後,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在中國,他看到就連街頭藝人和路邊小店都能使用手機支付,受到很大震動。 8月17日,他在該雜誌全球高管必讀的「熊彼特專欄」刊文,以螞蟻金服為例,深度分析了科技金融在中國和亞洲飛速發展的情況以及面臨的挑戰。
  • 中美科技巔峰對決,英國經濟學人:中國管理機制優於美國
    這事傳到小夥伴英國的耳中,他們格外上心:在科技領域的博弈,中國如今勢頭正猛,川普你能不能有點遠見?  這還是不放過任何中國「黑料」的《經濟學人》,在當地時間3月17日發表的「封面故事」。  以《問鼎科技領域之戰》為題,英國人指出,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小,有些地方還被中國超越;文章拿「收購案」為例,向川普發出警告:不要計較微利,要顧全大局。
  • 《經濟學人》為何一月三次聚焦阿里:天貓雙11代表全球化「中國方案」
    文章稱阿里國際化方面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雄心」  「在世界各地的貨倉內,玩具、手機、服裝、電視、地毯、運動鞋等商品正在靜候天貓雙11的到來全球狂歡節的到來,這是地球上最繁忙的購物日。」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刊發的「特別報導」,在文章一開頭稱,「天貓雙11」已經不僅屬於中國,而是世界性的節日。  報導介紹,過去10年,國際電子商務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曬《經濟學人》年刊封面 把普京頭像換成自己
    據說,他把雜誌封面上的普京P成了自己,然後被一眾網友當場戳穿…… 3日,波羅申科曬出了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的年刊封面《世界2017》,並附言「有些禮物不是被當做恭維,而是提醒你自己的責任」。 滿懷疑惑的小編找出了《世界2016》的那期封面,咦?
  • 《經濟學人》如何報導中國?2012年全年報導217篇
    那麼,《經濟學人》是如何報導中國的? 1 從「門外漢」到「中國老手」 2012年開設中國欄目之後,全年中國報導更是達到了217篇之多,相較於2002年的79篇,翻了將近三番。 「在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的背後,其經濟現代化特徵卻日益明顯。」
  • 《經濟學人》:美團拼多多領跑中國數字經濟熱潮
    中關村在線消息:7月11日,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時政雜誌之一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美團點評和拼多多展現了激動人心的「數字中國」》。文章結合網際網路行業分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並指出,作為數字經濟熱潮的代表,美團和拼多多已經發展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得到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今年以來,美團和拼多多股價的上漲,體現了國際資本市場對於「數字中國」前景的一致看好。《參考消息》以《「數字中國」熱潮助新興企業崛起》為題,翻譯並轉載了《經濟學人》的該篇文章。
  • 經濟學人:預計2020年五大科技巨頭淨現金總和將達到6800億美元
    《經濟學人》雜誌近日發表文章,對美國五大科技巨頭囤積大量現金的現象進行了分析。這種做法不同於傳統的寡頭壟斷公司,給人感覺好像是這些巨頭在為將來的危機做準備。以下為原文內容:美國五大科技公司蘋果、谷歌(注意,本文中指的是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近期成為世界上五大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它們的總市值達到了2.9萬億美元,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五大公司。科技公司的價值高估曾經被視為瘋狂的徵兆。
  • 《經濟學人》雜誌關注亞洲企業:亞洲跨國公司將改變我們所有人的...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5月31日出版)的封面文章關注亞洲商業與企業,在封面上,騰訊、華為、阿里巴巴、聯想、海爾等中國企業的logo作為戰旗出現在顯著的位置,手握戰旗的是一些東方形象的騎兵,在黃昏時分陣容齊整地出現在豐沃的土地上。
  • 經濟學人:是時候學習中國企業的創新精神了
    >        【編者按】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經濟(Schumpeter)專欄刊登一篇題為「中國浪潮」的文章,探討中國企業的創造力。
  • 《經濟學人》高逼格發力病毒視頻
    一直以來,《經濟學人》以其高質量的深度經濟、政治類新聞研究報導為主要賣點,同時它獨具創意、大膽的封面也時常被人津津樂道。>如此有深度又具有幽默感的封面也反映出整體團隊的靈活思維。
  • 《經濟學人》大讚阿里巴巴雲計算:偉大的中國雲
    在去年10月, 經濟學人雜誌曾在一個月內三次關注阿里巴巴,認為在電子商務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阿里時代才剛剛開始,阿里將是中國在世界競技場上最好的一張牌 。在一篇名為《中國科技公司計劃偷走美國雲計算公司的風頭》的文章中, 經濟學人將中國的雲計算稱之為Great Cloud of China(偉大的中國雲)。
  • 經濟學人閱讀|扉頁文章 Will inflation return
    12.22|經濟學人閱讀|扉頁文章 Will inflation return?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英國的英文新聞周報,分八個版本於每周五向全球發行,編輯部位於倫敦,創辦於1843年9月。經濟學人是一本綜合性新聞評論刊物,有商業、國家和地區、經濟和金融、科學和技術五大類。
  • 經濟學人封面特稿:中國想要什麼?②
    經濟學人封面特稿:中國想要什麼?《經濟學人》 截圖       公元前221年,中國第一次實現大統一,此時的羅馬正為了統治地中海西部地區而大舉攻打迦太基。此後羅馬日益崛起,但後來又沒落下去。中國雖也經歷衰落多次,但一直不斷地統一。到公元220年漢代末期,統治者們已將注重社會等級制度及個人道德修養的孔子學說制度化,作為政權統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