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今天盛裝迎客。規模更勝往年的展區中,蜂蜜商人張展平的「茅草屋」格外顯眼。
這是老張今年第一次回家,8月份他就早早籌劃,花了比平時貴5倍的價格搶到機票,到當地中國超市買上全套防護裝備,還要冒著疫情風險在衣索比亞轉機,輾轉20小時回到上海。
中途他拍下自己全副武裝的樣子,微信上發給家人,自嘲說:「還挺習慣,穿戴就像在尚比亞的森林裡引蜂一樣」。
「確實有些後怕。」張展平說,但他無論如何都要回來,其一是為了趕上國慶節兒子結婚,其二是提早完成隔離,以免錯過進博會。「對我們全家來說,這兩件事一樣要緊。」
安全的小城,卻難獨善其身
進博會前,每位千裡迢迢、排除萬難入境的展商,都有「非來不可」的故事。
很多人認為像張展平這樣長年在國外做生意的商人,此時回國,主要是為了躲避疫情。但老張的回答卻出人意料——他所在的尚比亞中央省首府卡布韋,至今還沒有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疫情的本土病例。
「我們那裡的情況,不是外界想像中非洲疫情蔓延、無法控制的狀態。」張展平說。
新冠疫情在非洲爆發之初,卡布韋從政府到百姓,很快投入全社會的防控行動。多年來,在對抗伊波拉病毒和其他傳染病的過程中,地處邊境的卡布韋人民警惕性高、經驗豐富。人們在公共場合戴口罩、教堂都關上了門,初期沒有足夠口罩時,非洲兄弟還用樹葉自製「口罩」,覆蓋在口鼻處。
自製「口罩」的尚比亞小夥
張展平的蜂蜜基地更是一派「世外桃源」景象。他在尚比亞創辦的睦朋得蜂蜜公司,蜂蜜全部來自當地原始森林裡的野蜂。蜂場傍著山泉水,周圍不能有農地和公路,工人世代生活在森林裡,曾經都以伐木、採摘為生。
老張每次去蜂場,總要帶上乾糧和帳篷,聽著蟲鳴鳥叫露營。自然,那般與世隔絕的環境下,疫情傳播的可能性比卡布韋城鎮中更小。
然而,自然環境、防控措施可以阻隔疫情傳播,卻難以抵擋世界經濟波動對當地的衝擊。全球危機中,小城卡布韋就像驚濤駭浪中一葉獨木舟。
老張闖蕩尚比亞,第一份生意是開採當地的一座錳礦,如今專注蜂蜜業務後,錳礦承包給了別人經營。疫情全球蔓延,錳礦出口需求下滑,價格持續低迷,礦場已經處於停擺狀態。
這便是疫情下尚比亞經濟的縮影。10月中旬,尚比亞政府發出公開警告稱,如果該國價值30億美元債券的投資者拒絕該國暫停付款的要求,尚比亞將成為首個因新冠疫情而違約的非洲國家。
張展平看得很清楚,採礦、農業、旅遊是尚比亞的支柱產業,當地國民經濟依賴於礦產、特色農產品出口,旅遊帶來的外來消費,以及外來投資。因此,當全球疫情抑制了國際市場需求和旅遊客流,外來投資幾乎完全停滯,當地經濟勢必陷入困境。這種情況下,比起首都盧薩卡那樣的大城市,卡布韋這樣的城市內需更加不足,經濟衝擊更為嚴重。
「去首都打工的年輕人又都回來了。許多企業不開工,不是因為疫情防控,而是沒有生意可做。我們那裡一些公務員都領不到工資了。」張展平說,所幸當地居民生性樂觀淳樸,「餓著肚子還在跳舞,不會讀書寫字也很注重文明秩序。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共度難關。」
「這就是我一定要來參加第三屆進博會的理由。為了自己的生意,也為當地工人和他們的家庭,謀一條困境中的出路。」
罐罐蜂蜜,是風浪中的航標
老張說的出路,便是蜂蜜。
2012年張展平還在做錳礦生意時,留在上海的老婆胃病頻發。他聽人說起尚比亞的野生蜂蜜養胃,特地帶回上海給老婆吃,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由此,他發現商機,向當地政府申請在原始森林中引蜂釀蜜。
尚比亞野蜂野性十足,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殺人蜂」。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國援建修築坦贊鐵路時犧牲的第一位築路工人,就是因為褲腳管沒紮好,死於這種殺人蜂的蟄傷。張展平帶著蜂農摸索出一套辦法:在一種有獨特藥用價值的樹邊搭建蜂箱,放上蜂膠,安全地吸引野蜂前來築巢釀蜜。
睦朋得蜂場
蜜蜂越是強壯兇猛,蜂蜜活性成分越高。2018年首屆進博會,尚比亞野蜂的蜂蜜因此一炮走紅。當時每天都有上千人現場品嘗,第一天帶來的蜂蜜就全部用完,只能第二第三天早上再申報蜂蜜進場。
蜂蜜不是吃完就算數了。老張在進博會「請客試吃」,換來的是國內經銷商的信任與積極合作,次年中國市場該進口蜂蜜銷量就提升了3倍。去年睦朋得公司又投放了1500隻蜂箱給當地蜂農,並從中國訂購了50萬元的加工過濾設備。
事實證明,進博會上連起的線,經得起風浪考驗。疫情中卡布韋各行各業陷入困境,深山老林裡的蜂場,卻始終與海外市場保持不斷線。
截至今年10月底,睦朋得公司出口到中國的蜂蜜已經超過30噸,而去年全年也就20多噸。從原始森林出發,取道當地的機場、港口,源源不斷的新鮮蜂蜜發往中國。它們或裝上貨櫃船,安置在冷藏恆溫箱裡,確保其中的活性成分不消失;或直接空運,最快速度補貨,滿足急單需求。
「很多國人都知道,天然蜂蜜除了養胃,還有消炎殺菌、提升免疫力的作用。所以疫情期間,國內需求量反而有所增長。」張展平介紹,通過前兩屆進博會,他結識了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型藥房、進口超市等合作夥伴。這些經銷商及時把疫情中國內需求的變化反饋給遠在尚比亞的生產企業,讓張展平和當地員工們安心生產、發貨。
「需求」這兩個字,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當下,顯得格外珍貴。疫情前,睦朋得公司的蜂蜜也在尚比亞首都熱門景區附近銷售,是頗受世界各地遊客青睞的品牌特產;企業還開拓了與尚比亞聯繫密切的英國市場,那裡也是全球蜂蜜消費的重要市場。疫情中,當地外來遊客蜂蜜消費完全斷檔,英國市場需求也大幅下滑。
此消彼長,中國市場的增量補上了其他市場的減量,還在一定程度上對衝了張展平礦產業務的損失,讓他的企業在最困難時期基本維持盈虧平衡,保持正常運作。
而這不光是一家企業賺不賺錢的問題。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林中居民」成了睦朋得公司僱傭的蜂農,他們領著相當不錯的工資,一個人就能養活一家子。疫情期間,蜂農成了當地令人豔羨的穩定工作。
蜂農多了,砍樹燒炭賣錢的人便少了,即使在疫情衝擊下,當地政府推崇的可持續生產方式仍能繼續,不至回到曾經的老路。
特殊時期,小小的一罐罐蜂蜜證明了自己的特殊價值,證明只要全球貿易的鏈條不斷,船再小,也能找到航標,走出風浪。所以,老張把這次參展進博會看得特別重,張羅兒子婚事時,也放不下參展相關事宜。國慶一過,父子兩人馬不停蹄,全力備展,他們準備今年把36平方米的展臺裝飾成非洲茅草屋的樣子,並帶來適應國內新需求的蜂蠟產品。
張展平在尚比亞組織的蜂農足球隊
在中國定製的球衣
「這次回國,除了繼續擴展蜂蜜生意,我還訂了個貨櫃,把各種中國製造的好東西出口到尚比亞去。疫情中當地經濟困難,但老百姓其實還是有很多需求得不到滿足。」張展平告訴記者,其中一樣運過去的特別貨物是足球隊服。去年,睦朋得公司成立了蜂農足球隊,建起簡易的森林足球場,但當地買不到定製球衣,老張便趁著回國定製了一批。「有足球,有工作,再艱難的時候,大家都會有歡快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