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東方婦產科學論壇 生殖醫學分論壇精彩紛呈

2020-12-07 騰訊網

2020年8月9日東方婦產科學論壇生殖醫學分論壇精彩紛呈

黃荷鳳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當疫情防控走入常態化階段,如何做好新形勢下備孕、助孕及孕早期管理工作,成為相關領域醫生和廣大圍孕產期人群關注的焦點。基於此,中國福利會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黃荷鳳院士在2020年東方論壇進行了「疫情常態化下的生育管理」的學術講座,針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生育管理進行在線對話。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孕產婦和新生兒健康值得關注,國家衛健委在「關於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兒童和孕產婦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但是感染新冠肺炎孕產婦對胎兒的影響尚不明確。黃院士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和多年的母嬰健康事業 體會,針對人們普遍關心的幾個問題,如「是否會發生母嬰垂直傳播」、「終止妊娠的時機如何把握」、「感染母親能否母乳餵養」、「患者的心理工作如何開展」,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黃院士建議根據產科指徵及母親病情,並經多學科討論決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孕婦的終止妊娠時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孕產婦是否有提前終止妊娠的產科指徵,如前置胎盤、子癇前期、臀位等,需要根據產科具體情況進行判斷,掌握好終止妊娠的時機;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孕產婦沒有提前終止妊娠的產科指徵,但是經治療後母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情未見好轉,不宜繼續妊娠,可考慮終止妊娠;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孕產婦診斷為重型或危重型,應首先保障孕婦安全,不論孕周,應考慮提前終止妊娠;對於輕型或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孕產婦是否應當適度提前終止妊娠,仍待商榷,但在疫情嚴峻的特殊情況下,妊娠32-34周以後及時終止妊娠可能有益於孕產婦後續的治療及其安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產婦的新生兒建議隔離10-14天,產婦未愈前,不建議母乳餵養,應定期擠出乳汁、保證泌乳,待排除或治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再哺乳。她同時呼籲社會各界要關注特殊時期下孕產婦的心理健康,醫護人員應對孕產婦做好心理調適指導。

陳子江院士

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

8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齊魯醫學院院長,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首席專家,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輔助生殖與優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生殖學會聯盟(IFFS)常務執委和秘書長陳子江院士為第四屆東方婦產科學論壇生殖醫學分論壇作了題為《卵巢高反應與基因變異》的精彩演講。

卵巢高反應是輔助生殖超促排卵過程中,卵巢對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過度反應,多個卵泡募集、發育及類固醇激素異常增高導致的生殖系統乃至全身應激狀態的變化,導致卵成熟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風險增加,IVF治療周期取消。年輕、低BMI、高AMH、卵巢多囊樣改變的女性發生卵巢高反應的風險增加。PCOS、OHSS以及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減退(IHH)患者屬於卵巢高反應人群,均具有一定的遺傳風險因素。研究發現THADA、FSHR、FTO等PCOS易感基因的多態性與卵巢反應性密切相關,FSHR是卵巢反應性差異的主要易感基因;自發性復發性OHSS者中發現激活性FSHR變異,此外,雌激素合成、卵泡發育、VEGF通路相關基因的變異亦與OHSS風險增加相關;IHH患者OHSS的發生風險相對增加,50%的IHH是由遺傳缺陷導致,GnRH神經元分化、遷移過程相關的KAL1, FGF8/FGFR1等基因是該疾病重點篩查對象。卵巢反應性的相關臨床及遺傳危險因素對選擇個體化治療至關重要,但目前卵巢高反應及相關疾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是否可利用遺傳位點進行卵巢反應的結局預測,仍需積累數據。

孫贇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孫贇主任就輔助生殖(ART)臨床熱點難題「反覆種植失敗的處理對策」進行了全面詳細的精彩闡述。反覆種植失敗(RIF)病因複雜,目前的研究提示2/3與子宮內膜容受性相關,1/3與胚胎因素相關。孫贇主任指出子宮內膜容受性是目前ART研究中的「黑匣子」,缺乏有效及無創的檢測手段。隨著組學技術發展,多組學技術聯合有望篩出新的分子生物標記物。內膜容受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影響宮腔形態的子宮肌瘤、內膜息肉、縱膈子宮等建議採用手術恢復正常宮腔形態,子宮內膜異位症及腺肌症建議採用GnRH-a降調節預處理,輸卵管積水需在移植前進行處理。宮腔鏡檢查是臨床常用的排除RIF患者宮腔異常的手段,但目前的循證醫學證據提示宮腔鏡並不能改善B超提示正常宮腔形態RIF患者妊娠率。內膜輕搔爬可能通過激活內膜局部免疫微環境,改善內膜容受性,但其在RIF中的有效性仍存爭議。RIF患者可能存在免疫紊亂,但2018年ASRM免疫治療指南及2017年ESHRE反覆妊娠丟失指南均不推薦採用阿司匹林、肝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療改善IVF妊娠率。子宮內膜容受性晶片(ERA)是基於種植窗內膜基因表達轉錄譜差異制定的晶片,有一定的應用前景,但仍需大樣本RCT研究進行驗證,不同種族人群基因表達存在差異,需制定基於中國人群的ERA。RIF是胚胎植入前非整倍體遺傳學檢測(PGT-A)的常用指徵,隨著新技術發展,其有效性仍需進一步探索。基於囊胚腔液及胚胎培養液的無創PGT技術及time-lapse聯合人工智慧篩查胚胎技術是未來胚胎篩選的新方法。除此之外,孫贇主任還提出在IVF治療過程,需考慮不孕夫婦心理、生活方式、肥胖及內分泌代謝對妊娠的影響,必要時需進行幹預。

孫曉溪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內分泌與生殖科、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的孫曉溪教授給我們帶來「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診療進展」的專題講座,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女性不孕有密切關聯,育齡婦女中有10%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其中30%-50%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並發不孕症,而子宮內異症患者由於卵細胞和胚胎質量受損,體外助孕的妊娠率較健康人群降低,一系列產科和胎兒的併發症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的診療一直是國內外研究學者關注的焦點。孫曉溪教授從臨床關注的熱點出發,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機理、治療原則,手術、藥物和助孕的選擇及IVF助孕前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處理等問題給予了全面、深入實用的講解與剖析。對於合併不孕症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結合其年齡、卵巢儲備功能、內異症嚴重程度、是否有其他助孕指證、並且考慮患者自己的意願,給予了明確的治療路徑。對於年齡<35歲的I/II期的內異症不孕患者,一線治療方案為期待療法、促排卵或者宮腔內人工授精治療,對於年齡≥35歲的I/II期的內異症不孕患者, 促排卵或者宮腔內人工授精或IVF治療,對於III/IV期的內異症不孕患者,可直接建議IVF-ET術,子宮內膜異位症伴有不孕的患者,如合併其他不孕因素建議直接IVF,建議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伴有不孕的患者,婦科手術前需要進行卵巢儲備功能的評估,術中需有FEI評估,對於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手術治療,需術告知手術有可能導致卵巢儲備功能減退。

曹雲霞教授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本次東方婦產論壇的生殖分論壇上,安徽醫科大學校長、婦產科學系主任曹雲霞教授講授了他們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褪黑素在未成熟卵細胞培養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改善體外卵母細胞的成熟並促進早期胚胎發育。然而,關於褪黑素能否促進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細胞的發育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鮮有報導。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套新穎的IVM技術體系(IVM培養液已申報發明專利),有效促進了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細胞的發育潛能,最終獲得高比例的優質囊胚,ArrayCGH檢測結果證實此類胚胎非整倍體發生率與IVF胚胎相當,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胚胎可以發育成正常後代。隨後,課題組應用單細胞測序和共聚焦螢光染色技術對體外成熟卵子的轉錄組狀況及線粒體功能進行了進一步檢測。研究結果表明,褪黑激素可以通過保護線粒體功能來促進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細胞的發育,並最終實現健康後代的出生。這一技術體系的建立為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細胞再利用奠定了技術和理論基礎,是ART技術體系的一次重要突破。

劉嘉茵教授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劉嘉茵教授做了高齡婦女助孕的生育機會的精彩演講。劉教授首先提出了高齡婦女助孕的最佳年限。劉教授認為從女性生理、心理、倫理,社會影響以及子代健康的角度上來說,大於45歲以上的女性不贊成助孕治療。演講的焦點聚集在38-44歲的女性上,演講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高齡DOR婦女的妊娠取決和不取決於哪些因素。劉教授認為這些病人助孕前必須考慮年齡,AMH,FSH,用藥的方案,受精的方式,這樣才能制定出個性化的方案。極低AMH水平的婦女的IVF結局取決於年齡。30-44歲婦女自然生育力與AMH水平無關,與FSH無關,因此,高齡DOR婦女IVF方案因人而異,綜合考慮患者的月經周期,子宮內膜情況,竇卵泡情況等原則合適的方案。其次高齡DOR女性IVF的機會取決於「隨機好卵」,根據卵泡發育的自然規律,採用廣種薄收的策略,多募集。治療前必須與患者充分溝通,調整患者的期望值。最後劉教授總結了高齡DOR婦女制定IVF方案的基本邏輯。通過決策樹模型,我們明確了大於42歲女性首先考慮IVF治療。而且在IVF治療前,必須與患者充分溝通、告知。綜合考慮患者多方面因素:年齡,不孕年限,不孕原因,經濟條件等。這樣才能選擇全面合適個體化的方案。建議「一攬子計劃」,充分告知,合理諮詢,給予病人兜底的承諾和信心。這樣才能為高齡女性助孕保駕護航。

孫瑩璞教授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鄭州大學一附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孫瑩璞教授全方位分析了ART流產的遺傳學因素,並給出了相應的處理對策。孫教授首先介紹了流產的定義分類及病因,指出受精後百分之七十的妊娠會丟失,應重視生化妊娠,並介紹了內膜作為生物感應器在自然流產中發揮作用。其後介紹了遺傳學因素是ART流產的最主要原因,並應用大量詳實的數據重點分析了ART流產中以下三方面的遺傳學異常:不孕夫婦自身的染色體異常,配子染色體異常,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染色體異常。闡明PGD/PGS是降低ART流產率,改善臨床預後的重要對策,並詳細分析了PGT技術在國內發展的進程與現狀,著重分析了嵌合體胚胎的相關問題。最後,孫教授指出仍要重視ART流產相關的其他因素,如BMI、COS藥物及方案、年齡、多胎妊娠等。

周燦權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周燦權教授就「談生殖醫學倫理、管理風險事件的認識」作了精彩的主題報告。首先,周教授介紹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及其衍進。自1978年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人們關於ART技術的倫理爭議從未停止。經過32年等待,全球超過400萬健康的試管嬰兒誕生之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才迎來了201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生殖醫學擔任了關於生育力的延續和創造以及探索人類生命奧秘的重擔,在生殖創新技術發展的同時,關於生殖技術、生育控制以及遺傳和優生方面的倫理爭議也引發了深入的思考。我們需要了解並接受科學技術的兩面性,小心行事。其次,周教授還回顧分析了近期國內外發生的線粒體置換/捐贈、胚胎基因編輯和其他事件,以及檢查評審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周教授指出關注ART風險與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需要1)加強臨床科研項目的管理;2)強化臨床管理措施比如嚴格病歷和電子資料庫管理、資料庫所有後臺工作日誌必須保留及正確客觀地認識臨床妊娠率、杜絕虛假、片面的宣傳;3)ART臨床工作者需加強自律性教育、嚴格IVF適應症、杜絕ART領域的商業化及加強生殖倫理學習等。最後,周教授指出,我們必須堅信生殖技術的積極作用要遠遠超過消極作用,用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解決原技術存在的問題。但是每前進一步,都要遵守有關的倫理原則。在輔助生殖技術的臨床以及相關基礎研究工作中,建設有效運行的倫理工作體系,保證倫理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得到實施,強化全員的倫理觀念,強化和細化各個管理環節,對於輔助生殖技術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李勁松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博士生導師李勁松研究員就《「人造精子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做了精彩報告。2012年,李教授團隊建立了只攜帶精子遺傳物質的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一細胞能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支持胚胎發育產生健康的半克隆小鼠,即半克隆技術。2015年,李教授團隊通過將調控雄性印記基因H19和Gtl2表達的H19-DMR和IG-DMR敲除後獲得了能穩定產生半克隆小鼠的單倍體幹細胞(又稱為「人造精子細胞」),並證明它們能用於穩定高效產生遺傳修飾的半克隆小鼠。「人造精子細胞」可以在體外進行遺傳改造,並進一步用於高效率產生遺傳修飾的半克隆小鼠(高達20%),為功能基因組的在體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造精子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可以用於研究印記基因的功能(Cell Research,2016)、篩選決定胚胎發育的關鍵基因(Cell Stem Cell, 2015)、在體篩選決定蛋白質功能的關鍵胺基酸(Nature Cell Biology, 2018)、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小鼠模型(J Genet Genomics, 2017)、開展基因組標籤計劃(Genome tagging project, GTP)(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等。總的來說,「人造精子細胞」介導半克隆技術可以實現多樣化的基因編輯,並一步獲得相應的基因修飾小鼠模型,有望為生殖、發育、人類遺傳學等領域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黃國寧教授

重慶市婦幼保健院

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黃國寧教授就「Time lapse 是否預測胚胎整倍性?」進行了精彩解讀。獲得健康活產的子代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首要目標。所以如何挑選既具有種植潛能且染色體正常的胚胎從而提高臨床妊娠率是每位從事輔助生殖技術人員的願望。本次東方婦產論壇生殖分論壇特別邀請黃國寧教授對胚胎實時動態觀察(Time lapse)技術在胚胎整倍體預測中的進展進行分享。染色體異常胚胎在發育中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現象,比如:異常原核,直接卵裂,不均勻分裂,碎片率高,胚胎發育阻滯等。根據現有基於Time lapse技術的研究進展提示,部分發育動力學參數可能與胚胎染色體的整倍體性相關,如:第一次有絲分裂的相關參數,桑葚胚形成時間,囊胚形成時間,合子期胞質流動參數等。

但是也因Time lapse培養過程會產生大量數據,人工標註工作量大而且慢,需要自動化精準標註軟體的開發進行支持。此外,如何用形態學評估的方法鑑別嵌合胚胎也是難點。所以黃國寧教授展望,今後的人工智慧(AI)的發展可能提供有力幫助,提高預測的準確性、找到更多可用參數,從而給輔助生殖技術人員提供選擇胚胎的客觀依據和標準。

滕曉明教授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胚胎實驗室穩定的理化環境是培養優質胚胎的基礎條件,其中胚胎培養液的穩定對於胚胎培養的結果至關重要。有鑑於此,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滕曉明教授做了關於《培養環境的滲透壓動態變化及其應對策略》的演講,從滲透壓與胚胎培養液、培養液滲透壓與胚胎發育、影響滲透壓動態變化的因素、減少滲透壓動態變化的對策這四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闡述。

合適的胚胎滲透壓應保持在280-290 mOsm/kg之間,接近於卵泡液的滲透壓值,一般碳酸鹽/碳酸氫鹽作為緩衝系統的培養液,在使用前都必須置於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平衡過夜,以保持PH值穩定在7.3到7.5;根據初次滲透壓按下列公式計算需補充的水的量(ml):補充超純水量=(初始滲透壓值-280)/初始滲透壓值×1000,調整後連續測3次以上為280mOsm/kg時才算合格。PH值、不同微滴容量、培養皿蓋的有無及不同黏度、體積的培養油皆與滲透壓的變化有密切的相關性,而且,不同胚胎發育階段對於合適的滲透壓要求也是不一樣的。胚胎學家應該針對不同階段胚胎發育要求,從培養皿製作:液滴大小、層流、臺面溫度、蓋油,到合適培養箱的選用等方方面面的對策來穩定滲透壓,為胚胎發育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

呂祁峰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九院)輔助生殖科副主任、胚胎實驗室負責人呂祁峰研究員為大家分享了題為「胚胎實驗室如何應對女性困難病例?」的演講。

女性困難病例往往卵子少且較差,這對胚胎實驗室技術人員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呂博士分享了三方面的應對策略:

1、解決卵子本身問題:主要講解並視頻分享了困難卵子的顯微授精的處理技巧,包括卵膜薄脆易崩解的卵子及卵膜厚實不易穿刺破膜的卵子,如何判斷、調針、選點、穿刺,如何用雷射輔助,為何要避免雷射打穿透明帶,以及相關新技術等。

2、解決精子優選問題:由於卵子少而精子多,對於女性困難病例,選擇最優精子同樣非常重要。呂博士介紹了自己團隊在精子日常處理上的新方法,也介紹了目前業內主要的精子優選方法,其中有一種精子電泳新技術只需3分鐘就可以把精液處理成可用的精子,正在呂博士的上海九院團隊進行實驗測試。

3、解決外部促進問題:主要分享了如何通過紡錘體觀測手段促進顯微授精操作的優化、幫助IVF短時授精的受精與否確定;如何通過輔助激活促進受精與發育,並分享了輔助激活為何不能濫用的相關研究。

孫海翔教授

南京鼓樓醫院

南京鼓樓醫院生殖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孫海翔教授首先介紹了目前全球和國內的數據表明凍胚移植周期增加的趨勢,新鮮胚胎移植和冷凍胚胎移植的利弊,對於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以及行囊胚移植患者冷凍胚胎移植的活產率優於新鮮胚胎移植。之後孫教授詳細介紹了冷凍胚胎移植周期不同內膜準備方案的選擇,包括自然周期和改良自然周期以及HRT周期,目前證據顯示不同內膜準備方案的妊娠結局沒有顯著性差異,可以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內膜準備方案。之後介紹了自然周期和改良自然周期的胚胎移植時機,黃體支持沒有獲益。對於HRT周期,介紹了雌激素使用的起始時間和持續時間,經皮和口服雌激素沒有差異,但使用時間過長(超過28天)會降低妊娠率,內膜轉化時使用肌注黃體酮和陰道用孕激素沒有顯著差異,HRT周期中有卵泡發育OC預處理不影響妊娠結局,使用HCG沒有獲益,對於GnRHa的使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最後介紹了降調節HRT的優缺點,適用人群包括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症、PCOS以及反覆種植失敗患者。

黃學鋒教授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學鋒教授的講座題目是《冷凍復甦周期中薄型子宮內膜的臨床研究》,薄型子宮內膜的定義閾值為6-8mm,發生率為1.1-9.3%,引起原因有子宮內膜損傷、子宮炎症以及不明原因,薄型子宮內膜處理較為困難,宜在冷凍復甦周期中處理。FET中薄型子宮內膜的處理方法有宮腔鏡檢查和治療、雌激素治療、改善內膜血供、生長因子治療、以及幹細胞治療,其中以雌激素治療效果較為確切。黃教授介紹了他們中心採用GnRH-A+Gn刺激卵泡產生內源性雌激素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採用GnRH-A+Gn能顯著提高7mm以下患者的臨床妊娠率和胚胎種植率,顯著提高6mm以下患者的活產率,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結果。

楊冬梓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楊冬梓教授授課題為:《抗凝治療在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的新認識與爭議》。首先指出血栓風險顯著升高與輔助生殖促排卵治療有關,如PCOS患者,卵巢過度刺激狀態都存在血液高凝狀態;不孕患者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APS、未分化結締組織病等也存在高凝狀態。接著介紹了血栓前狀態/血液高凝狀態的實驗室篩查方法,介紹了RCOG圍孕期血凝狀態評分標準幫助診斷血栓前狀態;對常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的禁忌症、用法用量做了介紹。明確指出抗凝治療能夠改善SLE/APS患者的助孕結局。最後再次明確輔助生育反覆種植失敗患者抗凝治療指徵為:1.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2. 合併易栓症的患者。反對在非選擇性人群中應用抗凝治療。

梁曉燕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梁曉燕教授,詳盡地分析了育齡女性疑難雜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手術及生育力保存相關內容。梁教授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型患者,首先考慮其是否有生育願望,針對不同意願者,選擇個性化治療方案;2.無生育需求者,考慮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以達到控制症狀,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3.對於有生育要求者,術前需要嚴格評估其卵巢儲備功能,在排除惡性腫瘤可能前提下,根據囊腫大小,卵巢儲備功能,既往治療情況,而選擇手術治療時間、術前幹預方式,術中儘可能保留卵巢皮質;4.並結合本中心經驗,分享了子宮腺肌症患者的手術技巧及IVF-ET結局。

盧文紅研究員

國家衛生健康委男性生殖健康重點實驗室

國家衛生健康委男性生殖健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盧文紅研究員進行了「男性生殖實驗室質量控制相關的標準和指南」演講。首先盧教授介紹了我國男性生殖實驗室質量控制相關標準的定義和級別。目前男性生殖實驗室質量控制參照WHO相關手冊制定,得到普遍認可。室內質量控制標準是近年制定實施,內容詳細,質控品必須進行均勻性和穩定性檢驗。當臨床實驗室開展新檢驗和採用新試劑盒時,要對其性能進行驗證。盧教授詳細介紹了室間質量評價提供者和參加者的要求及流程,提供者包括組織、管理體系、人員、計劃設計和報告;參加者也需要接受相應培訓。最後盧教授介紹了國家衛健委科研所/WHO生育力評估技術標準化培訓網絡,包括實驗室技術培訓、質量控制、新檢測項目和技術的研發等,對我國各級醫療單位開展男性生殖實驗室檢測的標準化和普及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姚兵教授

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

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姚兵教授講解了新冠病毒對男性生殖功能的影響。目前,新冠病毒造成了全球性的影響。姚教授介紹了冠狀病毒的歷史,新冠病毒的入侵條件,目前的文獻證據,並介紹了自身團隊的最新發現。

理論上來看,新冠病毒可能損傷睪丸功能:1、睪丸細胞具有新冠病毒入侵的基本條件ACE2、TMPRSS2、BSG和CTSL等;2、睪丸細胞具備新冠病毒的複製轉錄酶。

目前支持新冠病毒損傷睪丸的證據:1.國內一項研究報導19%的新冠患者出現了睪丸炎症狀。2.新冠病毒患者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3.一項研究發現部分患者的精液中出現新冠病毒。4.姚教授團隊發現新冠病毒患者的睪丸病理出現結構損傷,生精功能低下,以及血睪屏障損傷。

然而,也存在反對新冠病毒損傷睪丸的證據:目前有四項研究指出精液中並未發現新冠病毒。

根據上述文獻報導,姚教授推測:1.血睪屏障可能阻止新冠病毒入侵。2.病毒可能通過免疫細胞、細胞因子損傷睪丸功能,而不是直接入侵。3.睪丸中的特異蛋白可能阻止病毒入侵,如果是,能否針對性地開發藥物?

趙愛民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仁濟臨床醫學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婦科主任趙愛民教授就《復發性流產合併風溼免疫病免疫抑制劑應用中國專家共識》進行了詳細解讀。趙愛民教授指出,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激活免疫途徑,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動度上升,嚴重者可危及母嬰生命,因此,妊娠合併風溼免疫病的免疫抑制治療是極其關鍵的。特別是針對復發性流產的病人,在排除常見病因後,臨床醫師應仔細詢問患者有無風溼免疫病相關病史,並通過篩查有關免疫指標來初步判斷RSA是否與風溼免疫病相關。

在明確其相關性後,可以適當選用免疫抑制劑對RSA患者進行治療。趙愛民教授特別強調了不同的免疫抑制劑在妊娠期使用的適應症和範圍,如小劑量不含氟的糖皮質激素等在妊娠期使用是安全的,而MTX則應避免使用。此外,該共識還針對RSA合併常見風溼免疫病患者妊娠期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給出了詳細專家觀點和建議,主要包括RSA合併SLE、RSA合併APS、RSA合併SS、RSA合併自身結締組織病等。趙愛民教授就此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為臨床醫生的臨床實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參考。最後,趙愛民教授特別指出服用免疫抑制劑可能出現各種不良反應,雖然發病率較低,但仍需要定期監測。

李蓉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主任、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蓉教授從四個方面詳細地闡述了反覆妊娠丟失的黃體支持。她指出目前我國關於反覆妊娠丟失的診斷標準較為保守。妊娠丟失病因主要有解剖因素、基因異常、免疫異常、感染、內分泌以及男方因素等,近年對循環細胞衍生顆粒、肝素、免疫抑制性糖蛋白、NK細胞及其受體也有部分研究,但仍有一些原因不明,可根據病因學診斷流程對病人進行逐步篩查。反覆妊娠丟失黃體支持的機制主要為介導妊娠免疫機制、增加血流量、鬆弛子宮平滑肌、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孕酮誘導封閉因子(PIBF)是胚胎保護性免疫調節和胚胎存活的關鍵,孕酮誘導PIBF產生,並呈劑量依賴性;妊娠期NO系統功能異常與胎盤和血管相關疾病有關,孕酮應用可以改善血流;孕激素和孕激素受體通過一系列協同機制維持這個肌層靜止;胞飲突的形成依賴孕酮,表達量與孕酮水平呈正相關,胞飲突越豐富,臨床妊娠率和持續妊娠率越高。目前黃體支持的藥物種類較多,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單獨或者聯合用藥。報告同時也推薦停藥指徵為使用至孕12-16周或前次流產孕周后1-2周或晚期復發性流產的孕婦應用至妊娠28周,若無先兆流產表現,超聲檢查正常,可予以停藥。

王海濱教授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王海濱教授介紹了子宮內膜容受性建立過程中,雌孕激素髮揮的作用。首先,胚胎植入發生的前提條件為:囊胚「激活」、子宮內膜容受性。其中子宮腔上皮PR下調是植入發生的前提,PR在子宮腔上皮持續高表達阻礙植入發生。雌孕激素通過不同細胞類型中的核受體發揮多樣的生理功能:E2作用於基質細胞ERα受體通過旁分泌因子調節子宮上皮細胞增殖,P4通過子宮基質細胞PR受體拮抗E2誘導的子宮上皮細胞增殖,E2通過子宮基質細胞和上皮細胞ERα受體共同調節子宮上皮細胞分化。E2作為決定子宮接收窗口期的關鍵因素,低劑量E2可以誘導延遲植入子宮重新激活,容受態窗口期高E2降低胚胎植入率。另外,王海濱教授還提出了對於促排卵和子宮內膜容受態的一些思考,子宮容受態窗口不會等胚胎發育至囊胚,胚胎先於容受態之前發育至囊胚可以等子宮進入容受態。

王雁玲教授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雁玲教授為我們帶來了「母胎界面細胞分化及功能協調」的精彩報告。王教授首先強調了胎兒、母體適應性調節、父源因素的交互對話是妊娠建立及維持的關鍵,接下來介紹了母胎對話如何發生以及母胎界面多細胞亞型及其互作的細胞和分子特徵的前沿進展。隨後王教授介紹了母胎免疫耐受的兩個界面,分別是與母血免疫細胞接觸的絨毛滋養層以及與蛻膜免疫細胞接觸的絨毛外滋養層。王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在母體-胎盤循環路徑上,血管內滋養層細胞(enEVT)能夠促進原始CD4+T細胞向免疫抑制的FoxP3+Treg細胞分化,幫助建立免疫耐受,且這種作用依賴於TGF-β1。而在反覆自然流產(RSA)患者中,子宮螺旋動脈中Treg細胞減少,enEVT產生TGF-β1的能力減弱。同時王教授團隊研究通過不同的模型證明了蛻膜NK(dNK)細胞可以通過細胞因子和細胞間交互對話調節胎盤滋養層細胞的分化。此外,王教授團隊還進一步利用單細胞測序深入鑑定RSA患者及正常人群蛻膜及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多個亞群,發現RSA 患者外周血的T細胞、NK細胞蛻膜的dNK細胞及巨噬細胞均發生了亞型及功能異常。最後,王教授總結通過全貌繪製RSA母胎界面細胞分化及功能異常圖譜,以期能為RSA的臨床診治提供新的靶點和思路。

王紅梅教授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紅梅教授為大家介紹了人類胎盤功能與妊娠結局。首先王教授強調了研究人類胎盤的重要性以及人類胎盤的早期發育過程,並試圖通過體外胚胎培養去揭示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細胞的發育偏好性。隨後,王教授提到雖然胎盤侵潤性滋養細胞具有轉移和侵襲的能力,但是只能侵襲到子宮而不能轉移到母體其他部位,因此,研究滋養細胞的侵襲特性和分子機制將有助於為防治癌症細胞的轉移和侵襲提供新的思路。此外,王教授又著重介紹了胎盤絨毛小葉合體滋養層細胞形成的分子機制。她們研究組發現胎盤滋養層合胞體形成的前提是細胞滋養細胞退出細胞周期,並進一步研究證明Syncytin-2的細胞周期特異性的表達調控對維持滋養細胞的合體化及正常的胎盤功能極為重要。最後,她還介紹了通過胎盤單細胞測序發現了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胞滋養層細胞,以及國際上單細胞測序技術在胎盤研究中所發揮的作用和相關發現。

晚間花絮

供稿 :陳小君 翟君鈺 朱琴玲 孫貽娟 陸曉薇 王琳 姜珊 張婷 薛松果 松迪 李昆明 索倫 黃鑫 劉章順 王波 王炎秋 平萍 馬逸 徐麗珍 齊家 汪旺生 朱亞男

審稿:伏靜 陳淼鑫

聲明:本報導由大會方供稿,並經由會方審核後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渣渣喵

聽說微信又雙叒叕改版

快把「婦產科網」設為星標吧

精品學術內容不再錯過!

快來跟著步驟操作吧

相關焦點

  • 第四屆東方婦產科學論壇 內異症分論壇精彩集錦
    2020年8月15日東方婦產科學論壇內異症分論壇精彩集錦DIE合併不孕的治療,需要婦產科、生殖科、泌尿科、肛腸外科合作,選擇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輔助生殖技術(ART),依據患者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策略。接著,華克勤教授分享了自己帶領的團隊在DIE合併不孕方面的研究成果:DIE術後應用GnRHa對遠期妊娠的影響,尤其是有殘留病灶的患者,建議先使用GnRHa治療。
  • 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生殖健康分論壇精彩報導
    >道山學海,襄學術盛舉;濟濟一堂,話生殖前沿——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生殖健康分論壇精彩報導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大家生活的節奏,但是無法阻擋學術交流的腳步,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於11月27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11月29日,生殖健康專業委員會分論壇成功舉辦。
  •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輔助生育中心30周年國際生殖醫學論壇圓滿落幕
    12月12日9時,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輔助生育中心30周年國際生殖醫學論壇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學術報告廳正式拉開帷幕。
  • 第四屆翱翔青年學者論壇柔性電子研究院&西安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
    西工大新聞網9月21日電(王添 攝影記者 郭友軍)9月18日至19日,西北工業大學第四屆翱翔青年學者論壇柔性電子研究院(IFE)&西安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研究院(IBME)分論壇在西安廣成大酒店成功舉行,來自海外的31名青年學者及10餘位國內相關領域的優秀青年學者,圍繞柔性電子和生物醫學材料等交叉科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展開了交流和討論
  • 習近平抵達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出席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
    習近平抵達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出席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
  • 第三屆中國科大「墨子論壇」生命科學與醫學分論壇舉辦
    4月19日下午和4月20日全天,第三屆中國科大「墨子論壇」生命科學與醫學分論壇成功舉辦。在學校第三屆「墨子論壇」統籌安排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廣泛宣傳,精心準備,來自世界各地的53位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青年學者受邀參加本屆「墨子論壇」,大家共話生命科學與醫學學術和科技創新前沿,共商生命科學與醫學一流學科建設。
  • 第四屆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分論壇在綿舉行
    10月23日,第四屆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分論壇在綿舉行。論壇上,材料基因領域卓有成就的領軍研究者們聚焦材料高通量計算與設計、材料高通量製備與表徵、材料服役與失效行為高效評價、材料資料庫與大數據技術、材料基因工程技術應用等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大咖」們攜帶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亮相,或直指行業「痛點」,或帶來新的啟發。
  • 分論壇|2020年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康復機構管理&...
    尊敬的各位教授、專家、康復同仁: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暨國際康復設備博覽會將於11月27-29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本屆會議緊盯新時代康復醫學科技發展前沿,設有綜合國際康復主論壇及40餘個分論壇。
  • 第五屆珠峰醫學論壇-泌尿外科分論壇成功舉辦
    第五屆珠峰醫學論壇-泌尿外科分論壇成功舉辦 2020-06-20 0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如期召開 46個分論壇精彩...
    11月27日—29日,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暨國際康復設備博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會議以「智慧引領,科技賦能,創享康復未來」為主題,聚焦康復醫學領域前沿理論和康復實踐的重大問題,搭建康復學術交流的高端平臺,鋪設對接康復前沿的寬廣渠道,助推康復醫學大繁榮和康復產業大發展。
  • 第三屆福州精準醫學高峰論壇舉行
    福州新聞網12月27日訊(記者 蘇怡蓮 文/攝)27日,第三屆福州精準醫學高峰論壇與第四屆華福醫院管理論壇在福州數字中國會展中心舉行。來自政府部門、高校院所和醫療機構等近400人共赴這一場學術盛宴。據悉,在復旦大學主導下,福州精準醫學高峰論壇已連續成功舉辦兩屆,已打造出福州精準醫學學術品牌,成為在中國舉辦的精準醫學領域中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論壇。而「華福醫院管理論壇」也已成功舉辦三屆,為福建省各醫院提供了學習先進醫院管理經驗和分享交流的平臺,促進醫院管理同仁之間的相互交流、開拓視野,為福建省內各級各類醫院加強醫院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及醫院文化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鑑。
  • 全國第六屆君子文化分論壇銅陵落幕
    安青網訊11月28日,全國第六屆君子文化分論壇暨銅官區第五屆學術交流節活動順利落幕。銅官區教育系統中小學、公辦幼兒園分管領導、團(隊)負責人、教師代表、全體督學及教研員等共200多人參加論壇,13位與會代表作交流發言。
  • 第五屆國際再生醫學健康產業論壇在成都市高新區舉行
    人民網成都11月2日電 (王軍)11月1日,以「衰老減損與組織再生」為主題的第五屆國際再生醫學健康產業論壇在成都市高新區舉行,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出席並做大會報告,展示衰老減損與組織再生的前沿基礎與臨床研究最新進展和新思路。
  • 腎臟腫瘤綜合治療暨第四屆軍隊腎癌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央廣網北京4月1日消息(記者雅萍)4月1日,「腎臟腫瘤綜合治療高峰論壇暨第四屆軍隊系統腎癌高峰論壇」在解放軍307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主辦,由中國人民解放軍307醫院泌尿外科,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泌尿外科和《微創泌尿外科雜誌》共同承辦。
  • 浙江理工大學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公告
    浙江理工大學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優美的工作環境、高水平的科研平臺、極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大有作為的事業發展空間,現舉辦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誠邀海內外英才加盟,共創輝煌! 論壇簡介 浙江理工大學將於2019年11月17-19日舉行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
  • 第四屆地質信息技術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近日,為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質調查信息化工作暨地質雲1.0發布會」工作部署,以總結提煉「地質雲」建設技術成果、全面推進地質調查信息技術發展為目的,國土資源部地質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在雲南昆明成功組織召開了第四屆地質信息技術發展論壇。
  • 第四屆上海中東學暨首屆長三角中東學論壇舉行
    【環球網訊】第四屆上海中東學暨首屆長三角中東學論壇21日在上海大學舉行。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歐陽華,中國中東學會會長、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院長楊光,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先後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詞。前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宮小生,以及楊光先後在開幕式上作主旨報告。
  • ...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第四屆「絲路學 · 青年論壇」 會議議程
    【MBA中國網訊】第四屆「絲路學·青年論壇」會議議程(2019年12月13日至15日)DAY 1會議報到時間:12月13日12:00後地點:上外迎賓館大堂第二屆《新絲路學刊》建設推進會時間:12月13日14:00~17:00地點:上海外國語大學絲路戰略研究所會議室晚餐時間:18:30地點:上外迎賓館DAY
  • 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召開
    2017年4月21-23日,由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國家基因庫和華大基因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
  • 第四屆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舉行
    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旨在凝聚國內外頂級專家的智慧,研討科技前沿的重大問題,推動科技創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上致辭時如是說。此次在四川綿陽舉辦的,由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的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吸引了海內外材料領域32位院士、800餘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