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能買到的只要是唑類的殺菌劑,目前來說殺菌效果都還不錯,像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等,那麼就有人說了,唑類的殺菌劑會抑制蔬菜生長,其實這個觀點是很片面的,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像唑類的殺菌劑有很多,像三唑類、咪唑類、惡唑類、噻唑類等殺菌劑。其實跟其他的殺菌劑不同,唑類的殺菌劑除了殺菌,其實還可以抑制物體內赤黴素的合成,這樣可以消除頂端優勢,從而調節植物生長。所以被稱作是對蔬菜生長有抑制作用。
唑類的殺菌劑對作物真的抑制嗎?
並不是所有帶「唑」字的藥劑,都對作物有抑制作用!
很多人都說三唑類藥劑會抑制作物的生長,但是,三唑類藥劑的並不是絕對的抑制作物的生長,它是有嚴格的使用範圍,抑制作用也是因情況而產生的。
我們常用的三唑類殺菌劑中 ,確實有一部分對作物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但這個「抑制作用」僅僅會發生在我們不按照正常的劑量用藥,或者是在作物不恰當的生育期使用。
比如在禾本科作物分櫱之前,或闊葉作物花芽分化之前使用,會對作物生長會帶來不利影響,如造成作物頂端生長緩慢,使作物植株的節間縮短等。但這個帶「唑」字的藥劑並不是對所有的作物都會產生嚴重的抑制作用。
除了一部分不合理用藥會導致作物生長受到抑制外,還有些唑類殺菌劑是根本沒有明顯抑制作用的,比如:氰霜唑、惡唑菌銅、啶菌惡唑、噻唑鋅,還有我們要說到的吡唑醚菌酯。
什麼是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屬於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除了對病原菌有直接的作用,還能誘導蔬菜穀類發生生理變化。它可以增強硝酸鹽還原酶的活性,從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長階段對氮的吸收,而且還能降低乙烯的合成,減緩蔬菜衰老。
而且當蔬菜受到病毒的襲擊的時候,還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即使是在植物不發病的情況下,也能通過控制繼發病和減輕來自非生物因子的壓力來提高作物產量。
所以吡唑不僅不會抑制生長,而且還會促進生長,當然,其他唑類產品,一定要合理用量在合適的時期打藥,這樣才能有效的殺菌,有助於作物的健康生長。
《吡唑醚菌酯+芸苔素+磷酸二氫鉀,絕配》(種番茄)
現在市場上大量的套裝產品橫行,雖然效果不錯,但是價格死貴。其實,有些套裝,農民自己也可以配,比如近幾年最火的吡唑醚菌酯+芸苔素內酯+葉面肥套裝。這個配方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值得農民盡折腰呢?
吡唑醚菌酯
但隨著長時間、大範圍、大劑量、單一的使用,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作用,例如防治效果下降、抗性增強等。
芸苔素內酯
芸苔素的作用非常特殊,兼具乙烯、赤黴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作用,就是說芸苔素是一個多面手。它可以增加殺蟲殺菌劑以及除草劑的藥效、降低作物抗藥性、促進生長、避免藥害、提高品質和增加產量。是應用作物最廣、最百搭的調節劑。
磷酸二氫鉀
吡唑醚菌酯+芸苔素+磷酸二氫鉀,能產生多大的好處?
《70%的農藥被浪費!注意:這樣打藥就是在燒錢》(火爆農資招商網)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農藥使用量已經達到180萬噸以上,而最新的農藥使用情況研究表明,我國的農藥利用率僅僅佔到35%,也就是說有近70%的農藥都被白白浪費掉了!
據相關研究表明,一般打藥情況是:從施藥機械噴灑出去的農藥只有25%-35%左右能沉積在作物葉片上,隨氣流飄失到空氣中,以細小霧滴為主,一般佔20%左右,未命中靶標而流失或因霧滴累積而從靶標(作物)上滾落到地面,佔40%左右。
不足1%的農藥能沉積在靶標害蟲上,只有不足0.03%的農藥能起到殺蟲作用!
所以高效的農藥,低效的利用率,這樣打藥就是浪費錢!
一、沒有合理輪換用藥
防病治病殺蟲用藥單一,長期使用一種或幾種藥性相同的農藥,從而使病蟲的抗性提高,防治效果就會下降。
而輪換用藥可以避免這一現象出現,因為一種藥劑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殺滅病蟲,如果多次使用同一種藥劑,則整體抗藥性都會增加,所以輪換藥劑施用或者使用復配型藥劑,可以大大降低抗藥性的產生!
二、不注重農藥質量
買了假農藥,或者是劣質農藥,或者使用失效的農藥,效果可想而知肯定不會好。首先排除假農藥,購買農藥時,一定要看清農藥包裝上的標識、證號、日期等,儘量購買大廠家生產的品牌農藥,一些小廠家生產的劣質農藥效果沒保障,假農藥就更不用說了。
再就是購藥時儘量到信譽度高,懂技術,經營規範的農資店去買藥。還有就是部分從業人員不懂裝懂,誤導農友用藥,藥不對症,打了白打!所以,平時要多學多看,多了解農資信息,打好「底功」,煉就一雙「火眼金晴」,避免假農藥和「野郎中」矇騙。
三、亂用農藥
有的農友看見別人用藥,不看效果如何,不看病症是否相同,只要別人買哪種藥,也跟著買,用過效果不好,再重新換一種買,或張三說哪一種藥好就聽張三,李四說哪一種藥好又聽李四,一種藥不行,就再添加一種,結果,藥病不相投,不但病蟲沒治住,還延誤了最佳防治適期,增加了防治成本,更有甚者,還受了藥害。
所以,當出現病蟲害時,一定要先確定病蟲害的類別,然後再針對這些病症或者蟲害,針對性的買藥、配藥、打藥!
四、不掌握時機
有許多農友習慣了不見到危害嚴重不用藥。如:菜青蟲防治最佳時機應掌握在孵化盛期到幼蟲二齡前用藥,而有的農友在菜青蟲巳是大齡時才用藥防治,此時,往往蔬菜上巳經咬成很多孔洞,貽誤了「戰機」,造成損失。
病害用藥都是提倡預防為主,針對病菌侵染發生規律之前,進行有效預防,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不要等到病害嚴重,已經威脅到作物生存了才開始打藥治療,肯定效果不會特別突出!
並且無論是植物還是昆蟲或病菌,20~30℃,尤其是25℃左右,是其最合適的活動溫度。此時打藥,對處於活躍期的病蟲草會更有效,對作物更安全。所以打藥時間、時機一定要掌握好。
五、不按規矩來
使用農藥也是有規矩的,有的農友怕防治效果不好,就隨意加大用藥量,認為藥量越大、用藥次數越多,防治效果就越好,根本不按規定的用藥量、用藥方法、用藥次數和安全間隔期使用農藥,這樣做,不但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更增強了病蟲的抗藥性,且極易造成藥害。
有的藥劑只適用於某種或幾種作物,如亂用在其他作物上,有可能無效果,敏感作物還會產生藥害,殘毒等。
六、亂混配
有的農友圖省事,把所有的殺菌劑、殺蟲劑、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藥盲目一起混用,認為各種農藥復配越多,防治效果越好,而且省時省力,結果,中了藥害,只能又去買解藥進行補救,得不償失。
有的藥性不同,導致多種農藥混合喪失了藥效,如酸性農藥和鹼性農藥混用,易產生沉澱的藥液混配等,都會導致打藥沒效果!
七、不注重噴霧技術
農藥的噴施技術很關健,使用的噴霧機械,噴頭的粗細,操作的手法,霧化的效果,有沒有進行二次稀釋,噴施時間等,都有講究。
藥液從噴頭噴出,要經過與空氣進行接觸,讓霧滴沉積和鋪展在作物上,所以,要合理控制噴頭距離作物的距離,使藥液霧滴更容易在作物上形成藥膜,這樣藥效才會突出。
而噴頭霧化程度並不是霧滴越細小越好,就會漂浮在空氣中而難以沉積在作物上,這肯定會造成浪費;如果霧滴太大,滾落在地面上的藥液也會增加,也是浪費。
不論農藥還是葉面肥或者是衝施肥都提倡二次稀釋,二次稀釋是先用少量水將藥液調成濃稠母液,然後再稀釋到所需濃度。
有些害蟲喜歡在菜心和葉背處棲息,有的病菌容易從葉背面發生,就需要農友在噴霧時使用霧化效果好的噴霧機械,葉片正反面藥液都要均勻周到,噴霧以不流滴為宜。
八、不注重打藥方式
田間病蟲的發生、危害和棲息在作物上都有一個危害部位,這個特定的部位,便是我們農藥應該對準的標靶。射不中標靶,農藥防效就差。如防治螟蟲要對準心葉噴藥,防治稻飛蝨和紋枯病要對著稻株下部噴藥,稻縱卷葉螟、葉稻瘟、白葉枯病等要向上部葉片噴藥。
而打紅蜘蛛時,如果沒有全植株噴透到滴水的地步,同樣效果會差,打蚜蟲時,如果葉片背面沒有噴到,同樣防治效果會很差。
講求科學、準確地使用農藥,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知道具體的使用濃度、施藥適期、防治對象、適用作物及其具體施藥操作和方式等等,才能達到經濟、安全、高效的目的。
來源:農資與市場雜誌。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