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高效殺菌,可防治100多種病害!怎麼混配?

2021-01-09 騰訊網

吡唑醚菌酯對作物病害具有廣譜的殺菌活性,在2001年登記並上市,目前已用於100多種作物上。

對幾乎所有真菌類(子囊菌綱、擔子菌綱、卵菌綱和半知菌類)病害都顯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麥類的白粉病、葉枯病、赤斑病、網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紋枯病,以及霜黴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對疫病的防治更顯重要。

由於吡唑醚菌酯優異的殺菌防治譜,尤其因具有調節作物生長,促進植物健康的差異化特點,在農民中大受歡迎。

另外,吡唑醚菌酯復配性也很強,能與幾十種農藥復配,在這裡篇幅有限就寫幾種常見的復配劑:

1、吡唑醚菌酯混用其他藥劑,要注意不要和鹼性殺菌劑混用、不要和乳油、有機矽混用。與其它藥劑混用注意濃度,做好試驗。

2、吡唑和葉面肥混用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葉面肥,然後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東西。一般情況下,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氫鉀,加微量元素,效果會非常的好。

3、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滲透,不建議加有機矽。

4、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別二次稀釋後混合。

5、吡唑醚菌酯能不建議與強氧化性的農藥比如高錳酸鉀、雙氧水、過氧乙酸、氯溴之類的農藥混用。

6、吡唑醚菌酯復配三唑類殺菌劑效果很好,提升藥效,吡唑醚菌酯內吸傳導性沒有嘧菌酯強,但是具有良好的滲透性。

使用時要注意混配順序和藥劑,不要和銅製劑,強氧化性的產品混配,必要時要做個實驗。

7、吡唑醚菌酯在合理稀釋倍數情況下,一般不會出現藥害現象。

8、正確使用吡唑醚菌酯才能保持生命力。

首先,對吡唑醚菌酯要有正確的認識。它是一個好成分,但它絕不是萬能的,放對地方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作為殺菌劑,強化保護劑和免疫劑功能遠比強化治療劑功能重要。

作為促進生長功能,強化幼果期膨果比強化快速膨果期重要。

作為大田作物增產增收功能,強化提高有效穗(莢)比提高穗粒數等重要。

作為抗逆性功能,強化預防比補救重要。

作為作物保健功能,與肥料的協同使用尤其重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增產套餐裡都有吡唑醚菌酯?原來它這麼牛氣
    吡唑醚菌酯自2001年登記並上市銷售,由於它的殺菌譜廣、防治病害種類多、免疫性強,同時還具有提質增產的作用,使它迅速成為全球銷量排行前列的殺菌劑產品,更是各種高產套餐(比如花生三遍藥、小麥增產套餐等)的必配產品,首先就來了解一下,吡唑醚菌酯都有哪些特點,才能奠定它如今在殺菌劑界的霸主地位。
  • 吡唑醚菌酯將退出中國市場
    吡唑醚菌酯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殺菌劑,目前在殺菌劑市場上銷量也很好,但有關專家經過分析後得出,吡唑醚菌酯淡季或將逐漸退出中國市場。
  • 一文搞懂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的區別,種植戶用藥更科學
    吡唑醚菌酯這兩年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比較多,廣泛用來作為保護劑預防作物的各種病害,但是很多種植戶在農業生產中會發現還有一種殺菌劑叫做醚菌酯,它與吡唑醚菌酯只差兩個字,那麼他們兩個有什麼關係呢?在使用上有什麼區別呢?
  • 植保《聽說吡唑醚菌酯會抑制作物生長?其實太片面,看看到底怎麼...
    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能買到的只要是唑類的殺菌劑,目前來說殺菌效果都還不錯,像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等,那麼就有人說了,唑類的殺菌劑會抑制蔬菜生長,其實這個觀點是很片面的,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像唑類的殺菌劑有很多,像三唑類、咪唑類、惡唑類、噻唑類等殺菌劑。
  • 吡唑醚菌酯雖好,混配千萬要注意
    投稿/廣告合作請加QQ:5414402 在全球農藥殺菌劑單品排名的榜單上,吡唑醚菌酯一直都是榜單中的姣姣者,作為甲氧基丙烯酸類的殺菌劑,自上市以來憑藉其廣譜的殺菌、卓越的效果、對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對作物的生長促進作用,很快就獲得了用戶的青睞。
  • 亞磷酸鉀+芸苔素內酯+吡唑醚菌酯+苯甲·丙環唑=絕配
    亞磷酸鉀是環保、可重複使用,沒有抗藥性的新型多用途特殊磷鉀肥。不僅促進果實膨脹、轉色、促進作物代謝,而且能提高作物生根、抗凍、抗逆能力。 在實際運用中,亞磷酸鉀與這些一起搭配使用,效果非常神奇,那就是亞磷酸鉀+吡唑醚菌酯+苯甲·丙環唑+芸苔素內酯,這個防病增產逆境護航搭配簡直是絕配了!
  • 殺菌劑: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們之間有何區別?
    殺菌譜很廣,對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綱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嘧菌酯在我國25種農作物上取得登記,用於防治33種病害。殺菌譜不如嘧菌酯廣,但對白粉病等特效,醚菌酯在我國15種作物上取得登記,用於防治13種病害。
  • 吡唑醚菌酯+芸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能碰撞出啥火花?
    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這個殺菌劑這幾年比較火,廣譜高效,甲氧基丙烯酸類的殺菌劑重要代表,對於作物有類似調節劑的作用 吡唑醚菌酯對於小麥、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等效果都不錯,且有助於增產,但農農老師看來,其實還有很多產品可以代替吡唑醚菌酯,譬如肟菌酯·戊唑醇這個產品,在防治稻曲病等效果上,應該還是要由於吡唑醚菌酯的,所以這一類產品都是可以用來代替吡唑醚菌酯的,本文講到的方案,也是可以用來替代的。
  • 超實用的吡唑醚菌酯復配方案快記下來,防治多種真菌,細菌性病害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個優秀的殺菌劑配方,對多種病害都具有預防、保護和剷除作用,需要的朋友一定要掌握。記住這幾個藥方,能剷除100多種真菌、細菌病害!
  • 必知|吡唑醚菌酯的禁忌以及幾大復配最佳殺菌配方!河南寶然生物
    吡唑醚菌酯具有殺菌譜廣,優異的殺菌效果,同時還具有調節作物生長,促進植物健康等特點,在國內市場取得較為良好的市場反響。吡唑醚菌酯在葉部被作物快速吸收後,可以輸送到葉片的背部,從而對葉片正反兩面的病害都有防治作用。還可以通過葉部滲透作用,傳向頂部,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活性較強。具有保護、預防、治療、剷除、滲透、強內吸及耐雨水衝刷作用。
  • 吡唑醚菌酯,憑啥恁牛氣?用途太廣,不得不服!
    (3)吡唑醚菌酯 相對抑菌活性最強,具有較強的抑制病菌孢子萌發能力,對子囊菌類、擔子菌類、半知菌類及卵菌類等植物病原菌有顯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潛在的治療活性,可用於防治多種作物真菌性病害。吡唑醚菌酯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活性較強,可改善作物生理機能,增強作物抗逆性。
  • 吡唑醚菌酯,憑啥牛氣?用途太廣,不得不服
    (3)吡唑醚菌酯 相對抑菌活性最強,具有較強的抑制病菌孢子萌發能力,對子囊菌類、擔子菌類、半知菌類及卵菌類等植物病原菌有顯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潛在的治療活性,可用於防治多種作物真菌性病害。吡唑醚菌酯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活性較強,可改善作物生理機能,增強作物抗逆性。
  • 嘧菌酯被稱為「殺菌王」,秋季病害治不住,就用這些經典配方
    (現先正達)公司開發的一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於1997年上市,該藥劑殺菌譜廣,內吸傳導性好,滲透性強,對幾乎對所有的真菌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對白粉病、銹病、穎枯病、網斑病、霜黴病、稻瘟病等幾十種病害防治效果突出。
  • 吡唑醚菌酯好處多,但你真的會用嗎?小心出現藥害,農戶快看看
    在種植過程中,病害一直是讓農戶非常頭疼的問題,隨著農資的發展,也出來越來越多的殺菌劑,而吡唑醚菌酯自從出現之後,使用次數一直很頻繁。吡唑醚菌酯屬於一種保護性殺菌劑,具有預防和治療的效果,幾乎對於任何作物都可以使用,對很多真菌性病害都有不錯的效果。
  • 4大真菌引發的農作物常見病害,找對病因才能輕鬆防治
    防治用藥推薦:保護性農藥——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克菌丹、代森錳鋅、百菌清等。治療性農藥——烯醯嗎啉、噁唑菌酮霜脲氰+霜脲氰、氰霜唑、氟嗎啉、甲霜靈等。 保護性農藥治療性差,但能夠有效防止病菌侵入,而且還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治療性農藥速效性好,但持效性差,所以我們在進行防治的時候,最好用保護性農藥和治療性農藥進行混配,這樣做既提高了效果,有增加了持效性。 比如——嘧菌酯+烯醯嗎啉+克菌丹、吡唑醚菌酯+烯醯嗎啉、霜脲氰+代森錳鋅等。
  • 廣譜殺菌劑吡唑醚菌酯,了解一下
    吡唑醚菌酯,作為一款廣譜殺菌劑,因為兼具治療和保護作用,所以常被農友提起。吡唑醚菌酯到底有哪些作用,使用上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吡唑醚菌酯可用於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果樹、菸草、茶樹、觀賞植物、草坪等各種作物。
  • 吡唑醚菌酯會影響柑橘著色嗎?三唑類殺菌劑對著色影響大嗎?
    吡唑醚菌酯是比較常用防治真菌類病害的藥劑,著色期噴了是否會影響著色還存在爭議,有認為有利著色,有認為會延緩著色。吡唑醚菌酯會影響著色嗎?兩個版本第一個:吡唑醚菌酯能夠增加葉綠素的含量,促進植物對氮的吸收,會導致果實著色延緩。第二個:吡唑醚菌酯使果樹葉片增綠,促進光合產物的合成,提高果實品質。
  • 吡唑醚菌酯+芸苔素+磷酸二氫鉀,能產生多大的好處?
    其實,有些套裝,農民自己也可以配,比如近幾年最火的吡唑醚菌酯+芸苔素內酯+葉面肥套裝。這個配方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值得農民盡折腰呢?,吡唑醚菌酯一直都是榜單中的姣姣者,作為甲氧基丙烯酸類的殺菌劑,自上市以來憑藉其廣譜的殺菌、卓越的效果、對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對作物的生長促進作用,很快就獲得了用戶的青睞。
  • 真菌病害治不住?這幾個配方幾乎防治所有病害!
    吡唑醚菌酯是防治病害非常廣譜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是該類產品中活性最高的化合物。具有保護、治療、剷除、滲透、強內吸及耐雨水衝刷作用。可防治由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幾乎所有類型的真菌病原體引起的病害。被稱為「萬能殺菌劑」。
  • 86.2%氧化亞銅(銅大師)的混配您了解了嗎?
    銅大師是挪威--勞道克斯公司(NORDOX)生產的一種保護兼治療的廣譜性無機銅殺菌劑,適用於防治果樹、蔬菜、糧食等作物的真菌性和細菌性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