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胖五」揚帆。11月17日,被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中國探月,如今邁出意義更為深遠的一步。
按照國家航天局公布的計劃,此次「胖五」的乘客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實現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路,可謂精彩紛呈。
探月工程,是我國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2007年10月24日,長徵三號甲遙十四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月球的大幕,首次實現零窗口發射;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發布;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試驗探月工程二期部分關鍵技術,深化月球科學探測。2010年10月1日,長徵三號丙遙七火箭,將嫦娥二號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刷新了中國探月工程新高度,也是我國火箭首次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2013年12月2日,攜帶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的嫦娥三號探測器,用長徵三號乙遙二十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標誌著探月工程第二步進入實施階段。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裡程碑。
2014年10月24日,我國自行研製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丙遙十二火箭發射升空,準確進入近地點高度為209公裡、遠地點高度41.3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2014年11月1日,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嫦娥5T」按既定方案平安著陸。在探月工程三期採樣返回任務中,最終攜帶樣品返回地球的返回器對任務的成敗至關重要,我國此前尚沒有地球軌道以外的太空飛行器完成過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著陸與回收經歷。
2018年12月8日,長徵三號乙遙三十火箭,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2019年1月3日,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穩穩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至今仍在進行著對月球的探測和研究……
經歷過浴火重生,「胖五」大火箭家族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和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已經先後運送了實踐二十號衛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等重磅「乘客」。
如今,長徵五號的第五次啟航將負責護送嫦娥五號,讓我們共同期待!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