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廣漢生產基地灌裝車間。
無論你吃什麼,每天一定離不開一個東西:食用油。油的安全,可以說幾乎關係到所有食品的安全問題。然而,近年來,關於食用油的負面新聞不斷,就在一個多月前,因為致癌物質苯並芘超標,9款食用油被國家食藥監總局點名。
作為廚房、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食用油是怎樣生產的呢?在四川,你所吃到的金龍魚菜籽油、大豆油,都來自於益海(廣漢)糧油飼料有限公司。6月24日,記者探訪了位於廣漢的這家工廠。
層層篩選>>>
進廠前先「體檢」合格才能進廠
走進工廠,一個個巨大的筒倉十分顯眼。不過,一粒粒菜籽要「躋身」這樣高大上的筒倉,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五月底開始,四川周邊的菜籽成熟,每天數百噸的菜籽從各處送來,工作人員也忙得團團轉。在圍牆外,有一個自動取樣器。想要進入工廠的菜籽,必須首先「驗明正身」。
穿著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站在梯子上,轉動著取樣杆,從幾十噸的菜籽中,隨機抽取幾百公斤的菜籽到扦樣房。在這裡,它們要進行第一次「體檢」。「如果水分在11%以上,就是不合格的,不能進廠。」該廠品管部經理馮敏說。
只有在初檢合格後,這批菜籽才能拿到進廠「通行證」。然而,要進廠入筒倉之前,還得通過更嚴格的「考驗」。在品管部實驗室內,這些菜籽還要通過一個黑色儀器的精確掃描,做雜質、黴變和異糧粒的檢查。
實時監控>>>
全天候監測苯並芘被列為風險指標
一切指標過關後,這批菜籽才能進入筒倉,等待加工。而在加工前,還有一道工序:篩選和清理。一番「折騰」,菜籽終於通過傳送帶進入了榨油車間。粗煉、精煉的過程,都是在恆溫的環境中進行的。
從菜籽到毛油再經過精煉成為成品油,到之後的包裝過程,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實行24小時全天候質量監測。
在精煉車間,每兩個小時就會對成品油進行取樣監測,以保證進入成品有關的油品的質量都是合格穩定的。在進行包裝前,這些成品油還要再次接受檢查。「每天,我們都會對油罐進行取樣監測,合格後,才能進行包裝。」馮敏說。
日前,國家食藥監總局曝光了9款苯並芘超標的食用油。苯並芘產生於工藝過程中,是一種對人體有害可致癌物質,為此,這種物質被該工廠列為「風險指標」進行監控。
自動化>>>
生產運輸全程無菌機器成「主力軍」
走在工廠裡,一抬頭,就能看見銀白色的管道。「這裡面就是榨出來的油。」馮敏說。這些管道直徑約10釐米,外部由隔熱材料包裹著,「目的是為了保證油的質量。」
從油脂原料輸入開始的各道工序,以及傳輸過程,都在密封環境下,全程由電腦自動控制。包裝車間,透過透明的玻璃,記者看到,整個流水線只有一個穿著淡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只見她將紅色的蓋子輕輕地放在瓶口,機器自動一扭,便加蓋完畢。而貼標籤、灌油、噴碼、裝箱,都是在「無人」狀態下完成,不僅速度快,也有效避免了二次汙染。
「只有在加蓋的時候,需要人工來幫一下忙。」包裝車間主任王宇說。據了解,整個年產值30億的工廠,加上行政管理人員,總共不到300人。「過不了多久,等換了新機器,自動化程序更高,人員還會進行優化、精簡。」王宇說。
可追溯>>>
該省首個可追溯管理試點24小時內可召回
去年,益海(廣漢)糧油飼料有限公司被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選定為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的首個試點糧油企業。
從走進工廠的一刻起,這批菜籽就有了一個「身份證」——一張電子卡片。每到一個環節,工作人員都會刷一刷卡,而這批菜籽的行蹤就會自動記錄在系統中。「來自哪個區域、客戶、卸貨的位置、質量情況,都有完整記錄。」馮敏說。
「走」出工廠後,這些產品將流向四川人的餐桌。即便如此,它們依舊在工作人員的「掌控」之中。工廠對儲存、運輸過程進行全過程跟蹤和可追溯管理,一桶油的行蹤,全部記錄在案,無論賣到哪裡,都可進行緊密定位。一旦有客戶反映產品有問題,「我們可以在24小時內,對問題產品進行有效召回。」
根據生產日期,在工廠內一查,這桶油是哪一批生產的,原料來自哪個客戶,這些信息就可一清二楚。「今後,可能每瓶油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只要掃一掃,自己就可查到它的『底細』。」馮敏說。華西都市報記者吳冰清攝影呂甲
同步播報
四川省農產品農藥殘留抽檢合格率達98%以上
本周,是今年四川省食品安全宣傳周。6月25日,四川省農業廳舉行實驗室開放日活動。來自成都的市民代表走進農業部農藥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成都),參觀了蔬菜等農產品檢測全過程。
省農業廳負責人介紹,該中心去年共抽檢農產品樣品2.9萬個,整體合格率在98%以上。與此同時,該省今年加大綠色蟲害防控工作。今年已推廣相應補助資金1億多元。該省平均每畝農田減少化學農藥用量0.25公斤,累計一年該省減少化學農藥用量達5000噸以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