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大家好,天文館「空中課堂」上課啦!
自從20世紀中期射電天文學誕生以來,太陽射電天文學就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先進太陽射電望遠鏡的研製,一直是世界各國太陽物理學家的頭等大事。在這一領域,我國太陽物理學家也有不俗的表現,緊跟國際先進水平。進入21世紀,我國天文學家自主設計研製建造了「新一代釐米-分米波射電頻譜日像儀」,又叫「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MUSER)」。它是一個可在大量頻段、以極快速度給太陽畫像的設備。
圖1
圖1 草原天眼——我國新一代釐米-分米波射電頻譜日像儀(MUSER)。圖源: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
MUSER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鑲白旗境內,地處草原,四周丘陵環繞,海拔1365米。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在本世紀初,國家天文臺顏毅華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中國射電頻譜日像儀的研製方案。2016年7月6日通過驗收,驗收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MUSER是國際太陽射電物理研究領域的領先設備。
圖2
圖2 左側兩圖為MUSER最新太陽射電頻譜成像觀測結果,右側三圖為計算得到的該區域三維磁場。圖源: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
整個MUSER望遠鏡系統由106面天線組成天線陣列,分布在方圓近10平方千米的3條旋臂上。整個MUSER陣列分為高、低頻兩個子陣。其中,MUSER-I為分米波陣,由40個口徑為4.5 米的拋物面天線構成;MUSER-II為釐米波陣,由66個口徑為 2.0米的拋物面天線構成。
MUSER的研製受到國內外太陽物理同行的高度關注,項目研製人員多次應邀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介紹項目研製進展和觀測結果。2014年MUSER-I建成,試觀測結果清楚地顯示了豐富的太陽日冕結構,細節比以往取得的任何太陽射電圖像都更豐富,空間解析度也更高。
最近,科研人員還通過MUSER的太陽射電頻譜成像觀測數據與其他衛星多波段成像觀測數據的綜合研究,獲得了新的科學成果,研究論文於2019年在國際著名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
(在本文章的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譚寶林研究員的幫助,特表感謝!)
公眾號名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微信號:bjast-wx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