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射電天文學

2020-11-24 騰訊網

通過研究從太空傳來的射電波,天文學家已發現了宇宙中眾多的活動天體和爆炸事件。這包括超新星遺蹟、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磁漩渦,以及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輻射。射電望遠鏡也可以跟蹤太空中的分子、新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研究宇宙的波長不允許廣播佔用。即使如此,射電望遠鏡受到的無線電汙染也越來越嚴重,如手機幹擾。

射電望遠鏡

射電天文學家不是簡單地收聽從太空傳來的射電波。在大多數射電望遠鏡中,射電波遇到蝶形反射器的大拋物面內側,會被反射並聚焦到一個天線上——類似於電視天線。天線將產生的電信號發送給計算機,進行存儲和轉換成電子圖像。我國的天眼就是典型的射電望遠鏡。

射電頻譜

射電波的波長超過了任何別種電磁輻射,大於1毫米的波長都屬於射電波。大多數射電波都能穿透大氣到達地球表面,不過波長100米以上的射電波會被大氣頂部的電離層反射回太空。科學家經常使用頻率——即每秒鐘經過的波長來描述射電波。波長越短,頻率越高。

射電天線

日本野邊山射電天文臺的大型射電望遠鏡擁有45米的大口徑蝶形拋物面,比網球場面積的10倍還大。然而它的表面十分光滑,誤差不到一片草葉的寬度。這種精密表面有利於收集星際氣體分子發出的毫米波輻射。

望遠鏡陣列

射電波比光波波長更長,因此射電望遠鏡不如光學望遠鏡清晰。為揭示更多細節,天文學家將幾個小望遠鏡連接起來,模擬或組成一臺更大的望遠鏡。甚大陣的27個蝶形天線可沿著三條軌道向外移動,組合成的最長基線可達36千米。甚至基線射電望遠鏡陣位於美國,能提供比哈勃空間望遠鏡更清晰的圖像。

地球自轉綜合天線陣

一字排列的望遠鏡——甚至是Y形的甚大陣——都會使綜合式的大望遠鏡留下缺口,從而導致最終接收到的射電圖像扭曲。20世紀50年代,馬丁·賴爾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望遠鏡不是通過快照來獲取「千瘡百孔」的視圖,而是對同一個射電源連續觀察12小時。在地球自轉的作用下,每一個天線都會繞著其他天線慢慢劃出一個半圓,從而「綜合」成了更大的望遠鏡。

同步加速輻射

從超新星遺蹟到星系,許多射電源的射電波都是由電子高速穿過磁場而產生的。這種類型的射電波被稱作同步加速輻射,在較長波長長處能量最強。從這張天爐座A星系的圖片上,能看出射電波瓣中的電子嗖嗖穿過複雜磁場的場景。

射電大事件

1932年,卡爾·央斯基發現來自銀河系的射電「噪聲」,射電天文學由此發端。

1942年,英國科學家斯坦利·海伊(1909~2000)發現太陽強烈的射電爆發。

1949年,澳大利亞的射電天文學家確認了太陽系外的首批射電源。

1951年,哈佛科學家接收到了銀河系氫氣所發出的21釐米波長信號。

1963年,第一個類星系3C273被確認:它是一個能量極強的射電源。同時,人們在它18釐米波長的輻射中還發現了第一個星際分子(羥基)。

1965年,阿爾諾·彭奇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了大爆炸微弱的熱回聲——宇宙背景輻射。

1967年,安東尼·休伊什和喬絲琳·貝爾·伯內爾發現了第一顆脈衝星PSR 1919+21。

1992年,宇宙背景探測器測量到了宇宙背景輻射中的波紋,這是星系形成的最初跡象。

撰文:呂亞亞

審核:劉廣益

相關焦點

  • 空中課堂|中國大型太陽望遠鏡——新一代釐米-分米波射電頻譜日像儀
    自從20世紀中期射電天文學誕生以來,太陽射電天文學就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先進太陽射電望遠鏡的研製,一直是世界各國太陽物理學家的頭等大事。在這一領域,我國太陽物理學家也有不俗的表現,緊跟國際先進水平。進入21世紀,我國天文學家自主設計研製建造了「新一代釐米-分米波射電頻譜日像儀」,又叫「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MUSER)」。它是一個可在大量頻段、以極快速度給太陽畫像的設備。
  • FAST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我們認為,快速射電暴是由自然的天體物理過程產生的。根據探測的輻射特徵和觀測特性,我們覺得它應該來自磁星的磁層。」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說。磁星是宇宙中一類緻密天體,它的周圍有著特別強的磁場。事實上,關於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主流的理論假說可以分為兩派。
  • 「中國天眼」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中國天眼」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2020-11-16 08:37:02 來源:科技日報 快速射電暴,廣袤宇宙中一種射電波瞬間暴發的現象,其持續時間極短,通常只有幾毫秒
  •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在Nature發表快速射電暴最新研究成果
    快速射電暴是已知宇宙中射電波段最強的爆發現象。它們持續時間極短,釋放能量巨大,起源眾說紛紜,是現代天文學一大謎題。目前該領域最緊迫的任務是尋找快速射電暴的對應天體。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充滿了「射電背景輻射」
    如果對整個天空進行這種掃描,那麼就會得到20億個這樣的天體,射電源在整個天空的分布呈現出各向同性,這是射電天文學上的重大進展。(編譯:雙螺旋)
  • 科普:天文學中使用經典牛頓力學對黑洞質量的測量
    黑洞示意圖說到天文學,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極為高深的宇宙起源問題,應用的是極為艱深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使用的是極為深奧的數學知識。但實際上經典的牛頓力學在天文學的研究中仍然有著很大的應用範圍,比如在本篇科普小短文中即將討論的黑洞質量的估算(或者測量)。先簡單的說一下黑洞的定義,黑洞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惠勒於1969年提出的,但是黑洞的物理最早在1916年由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過計算得到的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
  • 30億光年之遙的神秘射電暴每隔157天就會「復活」
    他們預測該射電暴在7月或8月某個時間再次活躍,而依據對該射電暴源的最新觀察,事實確實這樣。同時,該研究小組預測FRB 121102射電暴活躍階段將在8月31日至9月9日之間結束,之後將開始為期67天的寂靜期。  如果9月9日仍有證據表明該區域存在射電暴,那麼該射電暴要麼演化,要麼預測是錯誤的。
  • 科普:電是怎麼產生的?
    科普:電是怎麼產生的?時間:2017-07-26 12:1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普:電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周圍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本身也有結構,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其中,帶負電的電子數目和原子核內帶正電的質子數目相等。
  • 技術發明|天文學的好幫手 牛頓望遠鏡
    一束陽光從圓圓的小孔中射進來,照在對面碩大的白色銀幕上。這束光的中間橫放著一個三稜鏡,可以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瑰麗的七色光帶照映在銀幕上。這次,他準確的測量了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七種光帶的位置,以及比原來的光點偏移的距離。
  • 廣西科技館圓周率線上主題科普之十七:圓周率與天文學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們,歡迎進入廣西科技館圓周率線上主題科普之應用篇!有小夥伴問,難道圓周率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大家永不停息地算下去嗎?當然不!我國有個成語叫「鬥轉星移」,用來形容天空中星鬥的輪迴變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天文學與數學之間的特殊聯繫。
  • 中國慧眼衛星確認快速射電暴來自於磁星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天文學》。快速射電暴(簡稱FRB)是2007年發現的神秘的天文現象,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其起源和產生機制是當今天文學最大的謎題之一。要弄清快速射電暴產生的原因,關鍵有兩點:第一是要找到其對應的天體,第二是看到快速射電暴在其它波段的輻射,限制其物理機制。
  • 科普|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天文學從此進入望遠鏡觀測時代。此後,人類不斷製造出更多用以觀測來自太空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藉助這些光學望遠鏡,人類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以及無數恆星、小行星和其他星系;此外,根據星系可見光的光譜特徵與測定出的星系距離,天文學家還發現了宇宙膨脹的證據。另一方面,物理學家在19世紀建立起電磁學,證明我們熟悉的可見光只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波。
  • 何謂天文學?研究天文學有何意義?!
    天文學按觀測手段分類主要有三個分支學科: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和空間天文學。天文學按研究對象分類還可分出一系列分支學科。圖1.1.1就是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關於按不同分類法所劃分的天文學各分支學科及其相互交叉關係的示意圖。
  • 紅外線對射感應開關的原理 淺談紅外線對射感應
    紅外線對射感應開關的原理 淺談紅外線對射感應 工程師譚軍 發表於 2018-09-17 09:20:44   本文主要是關於紅外線對射感應開關的相關介紹,並著重對紅外線對射感應開關的原理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 為什麼說天文學是純粹的?
    作者: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 朱進作為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天文學可能是最純粹的一個。它不像其他學科領域那樣,人們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切實的利益、滿足當下的需求。天文學的研究是從單純的好奇心出發的,希望通過對天文問題的研究,去了解宇宙更多的秘密。而正是這種催人不斷探索的好奇心,才會給我們帶來出乎意料的發現,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
  • 在月球上建4G網絡,對射電天文學來說是一個噩夢
    現在的總能量可能只相當於幾顆雪花,但是天文學的無線電信號通常要比人造信號小很多。如果喬德雷爾·班克天文臺能夠從火星上的電話信號中接收幹擾,那麼與整個4G網絡在月球上的表現如何?射電天文學的先驅者之一伯納德·洛弗爾爵士(Sir Bernard Lovell)發現,他在曼徹斯特的工作受到RFI的限制,無法在城市中通過電車,他說服大學的植物學系讓他在柴郡的田野裡待了兩個星期(他從未離開過)。
  • 中國青少年最愛天文學
    8名全球知名科學家與科普學者,通過演講與面對面答疑等形式,向青少年講述科技領域的前沿成果及其背後故事。  活動期間發布的年度《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顯示,天文學已成為中國青少年最關注的科學領域。這是騰訊連續兩年與《科學》雜誌共同推出的《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今年,投票參與人數從去年的10萬增至120萬。  今年的榜單涵蓋了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和化學等4個領域。
  • 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天文學發展主要障礙—資訊—科學網
    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計劃如火如荼推進的當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天文學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專業科研與科普人才的雙短缺 「當下天文學人才的匱乏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天文學專業科研機構的後備人才不足,二是天文學科普人才的嚴重缺乏。而後者更容易被忽視。」朱進說。
  • 天文學世界
    不同類型的望遠鏡肩負著不同的科學使命,比如通過射電望遠鏡,天文學家可以追蹤宇宙中氫氣的分布,還可以拍攝到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伽馬射線望遠鏡則會看到一些極端的現象,比如超新星爆發,雙中子星併合等;太空中的普朗克衛星可以接收到無處不在的微波——這是宇宙大爆炸遺留下的餘暉;未來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搜尋最古老的恆星發出的光。引力波,通常被美稱為時空的漣漪。
  • 天文學是什麼?入門必看!
    天文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現代的一級學科。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發展。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應用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不少有關天文的記載成為現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資料。但是,在我們現今的基礎教育中,天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21世紀將是人類著眼太空的時代,世界科技飛速發展,人類開始開發宇宙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