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宇宙奧秘,了解宇宙背景輻射被證實為黑體輻射
光子之間的間隔仍保持著約一個典型波長的距離,如黑體輻射那樣。按此推理,從量上說,隨著宇宙的膨脹,充滿宇宙的輻射仍可繼續使用普朗克黑體公式精確地進行描述,即使它不再與物質保持著熱平衡。射電自 1965 年以來,射電天文學家多次測量古老的微波輻射強度,範圍從 73.5 釐米波長到 0.33 釐米波長不等
-
科普| 射電天文學
通過研究從太空傳來的射電波,天文學家已發現了宇宙中眾多的活動天體和爆炸事件。這包括超新星遺蹟、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磁漩渦,以及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輻射。射電望遠鏡也可以跟蹤太空中的分子、新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研究宇宙的波長不允許廣播佔用。即使如此,射電望遠鏡受到的無線電汙染也越來越嚴重,如手機幹擾。
-
天文學家發現全新宇宙之謎 神秘天體「奇特射電圈」
近期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太空深處出現的一種全新奇怪環形天體:「奇特射電圈」(ORCs)。第一個ORC是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AnnaKapinska在2019年9月發現的,當時她正在檢查宇宙演化圖(EMU)項目試點調查的數據。
-
天文學家發現全新宇宙之謎神秘天體「奇特射電圈」
近期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太空深處出現的一種全新奇怪環形天體:「奇特射電圈」(ORCs)。第一個ORC是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AnnaKapinska在2019年9月發現的,當時她正在檢查宇宙演化圖(EMU)項目試點調查的數據。
-
全新宇宙之謎「奇特射電圈」令天文學家困惑不已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隨著快速射電暴之謎看似即將被解開,天文學家們需要一個新的宇宙難題來思考。近期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太空深處出現的一種全新奇怪環形天體:「奇特射電圈」(ORCs)。第一個ORC是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Anna Kapinska在2019年9月發現的,當時她正在檢查宇宙演化圖(EMU)項目試點調查的數據。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星系的角度來看,「穩恆態模型」預測各種不同的星系在宇宙中是均勻分布的,這也就是說「嬰兒星系」將遍布整個宇宙,而上個世紀40年代~60年代科學家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宇宙中的射電源進行了一項普查,結果發現「射電星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距離越遠分布越密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星系的角度來看,「穩恆態模型」預測各種不同的星系在宇宙中是均勻分布的,這也就是說「嬰兒星系」將遍布整個宇宙,而上個世紀40年代~60年代科學家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宇宙中的射電源進行了一項普查,結果發現「射電星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距離越遠分布越密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這種輻射的存在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 宇宙演化示意圖。最左邊就是微波背景輻射。來自WMAP衛星官網。
-
都說背景輻射是原初宇宙的體溫計,為什麼最早只能測到38萬歲?
人類對自己所處世界的認識隨著科學發現一點點拓展,很多以前我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事物,都是在科學這臺超強的探測器下顯露出來的,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種現象。它的發現和意義也證明了人類這個種族探索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
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導語: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是2019年5月20日,這一年的第140天。1964年的今天,美國的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用一臺精密校準的天線捕捉到了一種非常奇怪的訊號。這種奇怪的訊號,存在於各個方向,並且不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而變化。在排除了一系列的幹擾源之後,這兩位天文學家斷定,這個訊號就是科學界於早前的1940年代預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被稱為是「宇宙中最為古老的光」。
-
宇宙微波背景中發現神秘亮點:或存在平行宇宙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近日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發現神秘亮點,該亮光信號的發射時間可追溯至宇宙大爆炸後的十萬年左右。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或許能證明存在另一平行宇宙曾與我們宇宙相撞,該平行宇宙擁有與我們宇宙截然不同的物理現象。天文學家近日觀測到,有一平行宇宙與我們的宇宙發生過碰撞。
-
鴿子屎帶來的諾貝爾獎: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大爆炸理論早在1948年,伽莫夫和他的合作者就提出了一個「大爆炸」宇宙理論,預言了早期宇宙遺留下一個微波輻射背景,溫度應是5K。由於他們的計算在細節上不完全正確,以及當時高能物理達到的階段尚不足以使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早期起源感到有信心,這個理論未受到物理學界的認真對待。天線上的噪音在1965年以前的好些年裡,天體物理學家並不知道大爆炸理論要求存在一個微波背景輻射,並可能實際被觀測到,儘管有關的技術條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已具備了。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1964年,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 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 正在調試一臺天線,發現無論如何都有一種背景噪聲,無論天線朝向哪個方向,甚至是清理了天線上的鳥糞、重新組裝了天線,都揮之不去。與此同時,有一夥天文學家卻在苦苦追尋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所預言的宇宙背景輻射而求之不得。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遇到
如果用一臺「射電望遠鏡」,並把天線對準宇宙中的「虛無」之處時,就會探測到一種電波,而且無論天線指向何方,這種電波都不會消失,更神奇的是它們的強度也完全相同,由於這種神秘的電波來自於宇宙中沒有星星的一無所有的虛空背景,所以科學家給它起個名字叫「宇宙背景輻射」。
-
FAST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快速射電暴,廣袤宇宙中一種射電波瞬間暴發的現象,其持續時間極短,通常只有幾毫秒。它們往往「神龍見首不見尾」,出現一次,便再無蹤跡。過去十幾年,天文學家一直在收集相關信息,只為探求真相:到底是誰發出了這種電波?如此快速閃現的射電波究竟包含了什麼信息?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於是他們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為題發表論文正式宣布了這個發現。不久狄克、皮伯斯、勞爾和威爾金森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即這個額外的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中國天眼」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中國天眼」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2020-11-16 08:37:02 來源:科技日報 快速射電暴,廣袤宇宙中一種射電波瞬間暴發的現象,其持續時間極短,通常只有幾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