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遇到

2020-12-04 冥維空間

如果用一臺「射電望遠鏡」,並把天線對準宇宙中的「虛無」之處時,就會探測到一種電波,而且無論天線指向何方,這種電波都不會消失,更神奇的是它們的強度也完全相同,由於這種神秘的電波來自於宇宙中沒有星星的一無所有的虛空背景,所以科學家給它起個名字叫「宇宙背景輻射」。

1964年,美國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使用號角式的高靈敏度天線系統,以噪聲的形式首次接觸到了「宇宙背景輻射」,這一神秘的「宇宙電波」。

1989年,「NASA」發射了「科比」人造衛星,其目的就是探索「宇宙背景輻射」,結果發現「宇宙背景輻射」中含有大量波長為2mm左右的無線電波,其頻率屬於微波範圍,於是「宇宙背景輻射」,就又加了兩個字,變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圖解:「阿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在號角式的高靈敏度天線系統視察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遇到

小時候是沒有有線電視的,只要在電視上放一根天線,能搜到幾個頻道完全憑緣分,也有很多時候這個天線它是一個臺也搜不到,於是我們就只能看到大片的雪花和「嘶嘶」聲,這種雪花和噪聲,正是由於電視機的天線接收到了與電視播放無關的無線電波後所產生的,研究表明這些無關的無線電波中的1%就來自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那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研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與某種物質所發出的無線電波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特點,而這便是零下270攝氏度的物質所發出的無線電波。我們知道所有物質都在發射與其溫度相應的電磁波,(比如說鐵被加熱到600攝氏度左右時就會發紅,到了1000攝氏度就會變成黃色,這說明鐵能夠根據溫度的變化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無線電波與可見光都是電磁波,只不過它們的波長不同,無線電波是波長最長的一種電波,而隨著波長不斷變短,電磁波一次表現為:「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

研究表明低溫物質,大多發出波長長的電磁波,而高溫物質則發出波長短的電磁波,這是因為電磁波是由電子等帶電粒子運動所產生的,所有的普通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且原子都還有電子,所以所有的物質都可以發射電磁波,由於物質的溫度就是原子運動的劇烈程度,所以溫度越高,原子的運動就越劇烈,其所發出的電磁波在一定時間內的震動次數就越多,也就是它的波長越短。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無線電波與零下270攝氏度的物質所發出的無線電波幾乎完全相同,這意味著什麼呢?

儘管「阿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在1964年就觀測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但在這之後將近一年的時間中,他們倆人一直都不清楚,這種來自宇宙各個方向的均勻神秘的零下270攝氏度的無線電究竟的是什麼?

一開始他們認為這種神秘的無線電波是幹擾天體觀測的背景噪聲,但幹擾來自於何處,卻一直沒有頭緒,他們對天線進行了徹底地檢查,甚至一度懷疑是粘在天線上的鳥屎造成的,但最終也未能找到噪聲的來源。

1965年,「阿諾·彭齊亞斯」把接收到來自宇宙的神秘無線電波這件事告訴了天文學家「伯納德·伯克」,得知這個重要的消息後,「伯納德·伯克」敏銳地指出,這種神秘的無線電波,很有可能是宇宙大爆炸殘留下來的電磁波。

相關焦點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除了那點點星光之外,還有一種我們肉眼所無法看見的光在散發著絢麗的光芒,雖然它很低調,但卻蘊藏著可以揭示各種宇宙之謎的信息,它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3集《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什麼是微波背景輻射?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史蒂芬·霍金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預測就是:我們寒冷、充滿恆星和星系並且正在膨脹的宇宙來自高溫、緻密、均勻的狀態,那麼宇宙早期殘餘的輻射應該大量存在,即使在今天也應該可以檢測到。因此微波輻射是宇宙標準模型的預測結果!什麼是微波輻射?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約140億年前(關於宇宙年齡,還有不同的說法),宇宙形成之初,緻密物質像籠子一樣禁錮了所有輻射,隨著這些物質密度的下降,微波背景輻射才得以掙脫束縛。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當我們說到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時候,總會有人問,你啥知道呢?怎麼算的,靠譜嗎?科學家們在計算宇宙中天體的年齡、距離、密度等數值時,並不是真的拿一個鐘錶或是一個尺子去量它,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去測量。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測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這種「間接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ESA / Herschel / SPIRE/HerMEs但我們的宇宙並非是從巨大的團塊-空洞結構開始演化的。如果觀察宇宙的「嬰兒照」——宇宙微波背景,就會發現年輕宇宙各處的密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相同的。在這裡,「相同」是指宇宙在所有方向上的溫度都是3個開爾文。更精確地說,這個數字是2.725。這說明,宇宙曾經是相當統一的。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理解宇宙演化和搜索系外行星所做的貢獻。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1964年,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 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 正在調試一臺天線,發現無論如何都有一種背景噪聲,無論天線朝向哪個方向,甚至是清理了天線上的鳥糞、重新組裝了天線,都揮之不去。與此同時,有一夥天文學家卻在苦苦追尋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所預言的宇宙背景輻射而求之不得。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 宇宙演化示意圖。最左邊就是微波背景輻射。來自WMAP衛星官網。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這種輻射的存在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
  • 當我們說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時,意味著什麼?
    此外,隨著溫度的升高,所有波長的輻射強度都會增加。這樣的現象你可以從加熱一根鐵棒的過程中感受到。一開始,鐵棒的所有輻射都處於紅外波段(一種波長太長,以至於人類無法看到的光)內。隨著鐵棒的溫度升高,它發出的電磁波的波長進入到可見光範圍,鐵棒開始慢慢變紅。隨後,最強輻射的波長越來越短,你可以依次看到鐵棒從橘黃色變成黃色,最後變成白色。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出現違背宇稱守恆定律的神秘現象
    北京時間 2 月 4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日本兩位科學家觀察到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偏振光,這是宇宙誕生之初釋放的最早光線,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這是因為宇宙中瀰漫著一種光的輻射,它們被稱為「微波背景輻射」。圖片來源:NASA, Public Domain直到1989年,科學家們研製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發射升空。這個探測器的英文縮寫為COBE,它上天后僅用了幾分鐘就將微波背景輻射所有波段的輻射都探測到了,而且所有波段上的探測值都與理論計算值高度吻合。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伽莫夫、阿爾福和赫爾曼在1948年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場」的存在,他們提到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整個宇宙都在發光,在宇宙經歷膨脹並冷卻的今天,遠古宇宙發出光的遺蹟依然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他們還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溫度為10億度,那麼當前的宇宙就會殘留5~10開爾文,均勻分布於宇宙的「黑體輻射」,他們的估算已經非常準確了,現在的測量結果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25開爾文,但在上個世紀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能違反奇偶對稱性,新的物理學呼之欲出
    137億年之後,這些光被空間膨脹所拉長,成了遍布所有空間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翻轉的宇宙,只需要取其鏡像就可以了。這就是奇偶對稱性。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不符合對稱性的定律就只有宇稱不守恆,它是關於弱相互作用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如果我們再找到一個奇偶對稱性破壞的地方,那麼我們會進入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學。 該研究的作者表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極化角有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