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投入5900萬英鎊開發核電站機器人和下一代高性能電池

2020-12-01 國際能源網

近日,英國政府宣布投入5900萬英鎊支持機器人和先進電池技術開發,助力英國成為上述領域的全球技術領先者。該筆資助由英國政府的產業戰略挑戰基金(Industrial Strategy ChallengeFund)提供,資助詳情如下:

1、下一代高性能電池

投入4400萬英鎊用於「法拉第電池挑戰」,推動開發用於電動汽車和風力渦輪機的下一代高性能電池,也可用於電動飛機等新技術,該項資金還將用於完成首個英國電池工業化中心(UKBIC)的建設,將產生100個高技能工作崗位。UKBIC是英國政府耗資1.3億英鎊建設的一個開創性概念,具有獨特的電池生產設施,將製造、試驗和創新結合在一起,促進已在實驗室或原型規模研究中證明潛力的電池技術過渡到大規模生產。

2、開發機器人技術

投入1500萬英鎊支持開發用於「更安全的世界機器人挑戰」,以開發檢查、維護和修理核電站、衛星和風力渦輪機的機器人。

相關焦點

  • 英國皇家工程院宣布投入2200萬英鎊資助8名新興技術首席研究員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10月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宣布,將通過其最大的研究資助計劃資助8名英國新興技術首席研究員,總計投入2200萬英鎊支持研究人員在其領域開展長期研究新興技術首席研究員的資助經費來自英國商業、能源與產業戰略部(BEIS),該計劃旨在遴選富有卓越遠見的研究人員,並向他們提供長期支持,以引導開發有潛力的新興技術領域。今年獲得資助的研究包括電子紡織品開發、多功能複合材料、機器學習化學、半導體新型材料、核廢料處理新方法、單晶片冷原子系統、農村社區清潔飲用水和廢水處理服務、新的生物傳感技術平臺開發等。
  • 放棄造車一年後,戴森轉向研發下一代電動車電池
    英國家用電器製造商戴森近日宣布,未來5年將在技術和產品開發方面額外投資27.5億英鎊,進軍AI、機器人和電動汽車電池、電機等幾大領域,令其產品組合在2025年之前增加一倍。 一年前,戴森放棄了電動車整車研發生產計劃。當時,戴森的首款電動SUV已初具雛形。但是,戴森稱沒有看到商業化的可行性。
  • 用於下一代電池的可印刷的高性能固態電解質薄膜
    鋰離子電池廣泛用於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和電網規模的儲能系統。然而,由於傳統的有機電解液在許多情況下會引起火災和爆炸,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在過去幾年中屢遭質疑。陶瓷固態電解質(SSE)薄膜有望通過阻斷導致短路和熱失控的鋰枝晶來解決安全問題,同時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提供高能量密度。
  • 可列印的高性能固態電解質薄膜,用於下一代電池
    doi/10.1126/sciadv.abc8641 鋰離子(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和電網級儲能系統。然而,由於傳統的有機電解質在許多情況下引起火災和爆炸,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在過去幾年中屢屢受到質疑。陶瓷固態電解質 (SSE) 薄膜有望通過阻斷導致短路和熱失控的鋰樹突,同時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提供高能量密度,解決安全問題的可行解決方案。
  • UTAS開發下一代噴氣式 商用飛機縫翼和襟翼系統
    中國航空報訊:UTC航宇系統公司(UTAS)正在為下一代商用飛機開發新型UTAS高管表示,這項開發工作是UTAS「多電計劃」的具體體現,「多電計劃」是用電動機載系統以取代傳統液壓、氣壓和機械驅動的系統。UTAS作動和螺旋槳系統事業部負責人鮑爾·史密斯表示,UTAS設計的襟翼和縫翼系統將採用沿機翼內側分布的多個電機驅動襟翼和縫翼伸縮。電機可以實現驅動舵面同步運動,也可以獨立控制舵面,提供新型飛控方式。該項技術將取代目前大型商用飛機採用的大型機械系統。
  • 戴森未來5年投資27.5億英鎊拓展產品線 重點挑戰固態電池...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未來5年,戴森(Dyson)將再投資27.5億英鎊用於技術和產品開發
  • 英國屯3500臺PS5黃牛公司賺了200萬英鎊 一臺賺100英鎊
    之前我們曾經報導過英國一家黃牛公司屯3500臺PS5轉售,今日(11月26日),據外媒VGC報導,這家名叫CrepChiefNotify的英國黃牛公司已經盈利2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760萬元),CrepChiefNotify表示對屯貨轉手近3500臺PS5主機表示「不後悔」,同時在臉書上大肆宣傳
  • 英國利用磁共振成像掃描法觀察鈉 研發下一代高性能鈉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英國伯明罕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一項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可有效支持下一代高性能可充電電池的研發。
  • 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人進入秒死亡
    最新估測顯示福島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核輻射「爆表」  新華社東京2月3日電(記者華義)東京電力公司根據最新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1希沃特為1000毫希沃特),人若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
  • 英國CSS公司將開發新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訊:英國彩色合成科技公司(ColourSynthesisSolutions,CSS)是一家在近年內崛起的化學解決方案供應商,他們得到英國科技政策委員會(TechnologyStrategyBoard,TSB)在未來三年中共60萬英鎊的資助,用於研發新型太陽能電池
  • 澳大利亞投入1500萬澳元支持開發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項目
    近日,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署(ARENA)宣布投入1514萬澳元,支持16個太陽電池研究項目,以提高電池板效率、降低成本並解決回收再利用問題。此次資助重點關注四個主題:改進現有商用矽基面板生產工藝;使用疊層材料提高矽基面板的成本效益;開發新材料;太陽能面板回收再利用。
  • 推進綠色發展,各國競相開發新材料與能源環保技術
    根據這一計劃,英國將發揮傳統海上風電優勢,在未來10年裡將風能裝機容量翻兩番;大力發展碳捕獲、使用和儲存技術,幫助那些難以脫碳的產業得以持續發展;在未來4年投入5億英鎊促進電動汽車電池的研發和大規模生產等。
  • 英國想造個最貴核電站 評論:沒中國的技術很難成
    接管現有的核電站具有一定的金融意義,但承建新核電站需要難以置信的投入,對於公司來說卻沒有金融意義可言,而現有的核電站將一直運行到設計壽命結束。但在1996年私有化之後不久,英國能源公司開始遇到財務問題。到2002年,這家新成立的私營公司陷入一片混亂,以至於最終需要政府提供30億英鎊的救助。如果說「太大而不能倒」的概念是英國銀行業的一個典型特徵,那麼對於核電業務來說也是如此。
  • 韓國電池龍頭SKI聯手98歲諾獎得主,開發下一代電池技術
    鋰離子電池目前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中,但在提高能量密度方面仍存有局限性,續航裡程和體積重量也相應受限。而鋰金屬負極和固態電解質被認為是一種頗具前景的解決方案,可以支持1000Wh/L能量密度的電池,也是眾多電池廠商和車企的重點研究方向。
  • 機器人被「輻射致死」,波士頓動力Spot深入禁區勘察輻射汙染
    他們的任務是在禁區條件下測試遙控機器人,其中一個機器人是世界著名的Spot。Spot的獨特功能是它可以在複雜的地形中移動,越過障礙物,在傾斜的表面和樓梯上行走,以及在摔倒後可以站起來。在Spot 「背面」使用用於安裝設備的特殊平臺便可使其用於遠程輻射測量。如果評選讓機器人代替人類前去的10大地點,車諾比核電站想必能佔一席之地,尤其是它的第4號反應堆。
  • 機器人也會被「輻射致死」,波士頓動力Spot深入禁區勘察輻射汙染
    導讀不久前,布裡斯託大學的工程師訪問了車諾比核電站。他們的任務是在禁區條件下測試遙控機器人,其中一個機器人是世界著名的Spot。Spot的獨特功能是它可以在複雜的地形中移動,越過障礙物,在傾斜的表面和樓梯上行走,以及在摔倒後可以站起來。
  • 為推進Sizewell C核電站項目 英國政府宣布將與法國EDF開始談判
    為推進計劃中的Sizewell C核電站項目,英國政府宣布將與法國電力公司(EDF)開始談判。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BEIS)表示,這將成為英國《能源白皮書》的一部分。該白皮書概述了英國向淨零碳排放清潔能源系統轉型路徑,同時「確保該路徑的經濟可行性」。在白皮書中,這一路徑被稱為「歷史性的計劃」。
  • 鴻蒙最後一塊拼圖出現,華為為此投入2000萬英鎊
    消息顯示近日華為正在英國倫敦舉行開發者大會,在大會期間華為宣布將投入2000萬英鎊鼓勵開發者把應用融合到HMS(華為移動服務)生態系統之中。華為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要用自己的HMS代替谷歌的GMS,進而再次發力海外市場。把2019年失去的份額奪回來。
  • 量子光子學初創公司Nu Quantum籌得210萬英鎊
    圖片來源: Nu Quantum為了使量子密碼學和模擬技術成為現實,該技術需要在單光子水平和環境溫度下工作的高性能發光和光檢測組件目前,它已經籌集了210萬英鎊的種子資金,本輪融資由Amadeus Capital Partners領投。Ahren Innovation Capital、IQ Capital、Cambridge Enterprise和Martlet Capital也在該公司去年9月的種子輪投資前跟進,Seraphim Capital作為新的投資者加入。
  • 高性能鉀電池採用非易燃電解質 打造下一代儲能系統
    (圖源:Wollongong官網)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發一種不易燃電解液,可應用於鉀和鉀離子電池,促進鋰技術以外的下一代儲能系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