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利用磁共振成像掃描法觀察鈉 研發下一代高性能鈉電池

2021-01-09 蓋世汽車資訊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英國伯明罕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一項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可有效支持下一代高性能可充電電池的研發。

(圖片來源:伯明罕大學)

該項技術本是為探測鈉電池中金屬鈉離子的移動和沉積情況而研發,也可用於加快新型電池材料評估速度,並有助於加快鈉電池的上市。

人們普遍認為,鈉電池有望取代鋰離子電池,而目前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等設備。生產鋰離子電池所需的材料是非常關鍵的戰略性元素,因此,研究人員正努力研發替代性材料以及更加可持續性的技術。

儘管鈉似乎具有生產高效電池的許多特性,但是在優化其性能方面仍存在挑戰。其中的關鍵挑戰就是了解鈉在電池充放電行為中如何表現,從而識別出故障點以及降解機制。

伯明罕大學化學系Melanie Britton博士領導了一個團隊與諾丁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一項技術,可利用MRI掃描監測鈉在現場原位如何表現。該研究小組的成員還包括伯明罕大學冶金和材料學院能源材料團隊以及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

該成像技術能夠讓科學家了解到鈉與不同陽極和陰極材料互動時,會如何表現;還能夠監測枝晶的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此種類似樹枝的結構會在電池內部生長,導致電池失效,甚至起火。

該MRI掃描技術提供了鈉離子電池運行過程中,其電池組件如何變化的信息,而目前無法通過其他技術獲取此類信息。因此,該技術能夠讓科學家們在電池發生故障時,確定探測故障機制的方法,從而了解如何製造壽命更長、性能更好的電池。

相關焦點

  • 英國完成世界首例磁共振成像心臟手術
    新華社倫敦1月11日電 (記者黃堃)英國醫生最近為一名六歲男孩進行了心臟手術,與其他手術不同的是,這次手術並沒有使用X光來透視人體,而是在世界上首次採用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這種心臟肺動脈瓣擴張手術。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1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利用與德國同行合作研發的技術進行了這次手術。這名男孩患有先天性肺動脈瓣狹窄,即心臟右心室通向肺動脈的出口狹窄,導致血液流量不足。其治療方式是將一根導管順著血管送到肺動脈瓣的位置,用導管前端類似氣球的裝置將肺動脈瓣撐開,過去都是使用X光來「透視」跟蹤導管在人體血管內的運動位置。
  • 湖南大學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成功研發高容量高穩定性碘-鈉電池
    日前,一種新型的碘-鈉電池由我校魯兵安教授課題組研發成功,相關論文《An iodine quantum dots based rechargeable sodium-iodine battery》於10月24日在線發表於《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15.23),博士生龔德才與博士後王斌為共同第一作者
  • 蘇州醫工所開發磁共振波譜成像研發新平臺
    例如,磁共振鈉成像(23Na-MRI)可無創檢測生物組織中鈉離子濃度及其分布,但其體系模型為高自旋量子數體系(I>1/2);磁共振波譜成像(MRSI)可無損探測生命體內代謝物分子的濃度變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先進成像技術課題組發布了一套新型磁共振波譜成像模擬系統Spin-Scenario,該系統基於量子密度算符理論設計,支持構建任意通用自旋體系,為磁共振波譜學(MRS)和成像學(
  • 俄德合作開發鈉電池
    科技日報莫斯科7月19日電 (記者 董映璧)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生物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日前研發出可以替代鋰離子電池的鈉電池。由於鈉電池材料價格低廉,或可成為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的新一代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能源》雜誌上。
  • 科學家研發新型鈉電池,百次循環97%容量
    ,鈉電池,百次循環,依然97%電量✪ 更多內容猛戳『閱讀原文』歡迎分享! 近日,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通過在鈉元素中整合液態銫突破性的研發出全新的電池電極,讓鈉電池(NBBs)具備高效率、極高安全係數和極長使用壽命諸多優點。這項新技術屬於同類似於太陽能和風能的可再生能源,如果這項技術未來成功商用,將會極大的推進電動汽車領域發展。
  • 新一代高性能短磁體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 ASTA 1.5T
    企業全稱:奧泰醫療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簡介:奧泰醫療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5年,是一家紮根中國、胸懷世界的高科技醫學影像技術公司,致力於研發、製造和銷售醫用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MRI)、CT、DR、乳腺機、彩超等高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核心部件和整機。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物理所在聚合物固態鈉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
    固態電池是發展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關鍵技術。在發展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中,聚合物電解質由於具有良好的柔韌性,有利於在電極與電解質之間形成良好的界面接觸,能夠承受電極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形變,且質量輕、易於加工,適合大規模生產,受到學術界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後鋰電池】(二)鈉電池:利用鐵的氧化還原反應
    【新聞連結】 【後鋰電池】(一)鈉電池:從正極到固體電解質 【後鋰電池】(序):鈉電池及有機電池開發如火如荼 未來數年鋰電池和部材市場中中國企業份額有望大增 NTT開發出可嵌入內衣隨時獲取心律及心電圖信息的電極材料
  • 鈉電池會取代鋰電池嗎?
    所以,作為電池來說,鈉電池與鋰電池相比的一個突出優點就是便宜,這對於產業化來說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優勢。因為產業界最關心的是成本。當然,成本優勢不等於技術優勢,關鍵還要看鈉是不是真的可以做電池。電池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是三個基本的組成部分,這些對鈉電池來說都沒有原則性的困難。所以鈉電池是可以存在的。
  • 俄德合作開發鈉電池價格低廉 或可替代鋰離子電池
    原標題:俄德合作開發鈉電池價格低廉 或可替代鋰離子電池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生物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日前研發出可以替代鋰離子電池的鈉電池。由於鈉電池材料價格低廉,或可成為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的新一代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能源》雜誌上。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了解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成像的結果才能得到準確的解釋。
  • 科學家研製成功雙人磁共振成像掃描儀
    可用於雙人同測的磁共振掃描儀,其中一臺正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持下進行研發,另一臺已經進行了初次測試,相關結果上月在BioRxiv上以預印本形式發表。兩個研究小組希望通過上述實驗開闢新方法,研究大腦如何通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肢體接觸,交換微妙的社交和情感線索。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製出高比能全固態鈉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DNL21T3)吳忠帥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餘彥教授團隊以及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姚霞銀研究員團隊合作,構築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和正極材料的一體化集成系統,有效降低了固固界面阻抗,顯著提高了電子、離子和電荷的傳輸效率,研製出高比能、柔性的全固態鈉電池
  • 鈉電池穩定性大幅提高
    因此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發出一種更安全更高效的動力選擇以替代鋰電池。由於鈉元素儲量豐富、分布廣泛,鈉離子電池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視作大型電能存儲系統的新興選擇。但目前鈉電池研發卻遭遇一個棘手問題:鈉陰極(通過電池傳送電子的電極)在高壓下極其不穩定。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在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中,李睿副研究員參加吉林大學牽頭負責的「數位化腦血流儲備功能診斷評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項目,並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其中的「基於磁共振的腦血流儲備個體化參數測量」課題。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磁共振成像系統是人體結構和功能成像的強大工具,近年來已成為醫院裝備現代化和醫療診斷水平高低的典型標誌。然而磁共振成像學科交叉多、理論體系複雜、技術門檻高,對於磁共振成像技術開發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 哈佛利用磁共振技術繪製人腦內部3D圖
    哈佛利用磁共振技術繪製人腦內部3D圖與此同時,哈佛大學的教授傑夫·利希曼(Jeff Lichtman)曾利用多種顏色的螢光蛋白基因轉移技術,繪製出了動物大腦的神經網絡圖。研究人員通過激活神經元中的複合螢光蛋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成像,並且成功獲得了色彩斑斕的「大腦彩虹」圖,這將有利於對大腦工作方式進行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