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在聚合物固態鈉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固態電池是發展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關鍵技術。在發展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中,聚合物電解質由於具有良好的柔韌性,有利於在電極與電解質之間形成良好的界面接觸,能夠承受電極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形變,且質量輕、易於加工,適合大規模生產,受到學術界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聚合物固體電解質(SPE)傳統製備工藝流程通常是溶液溶解澆築-自然風乾成膜-真空高溫烘乾去溶劑。然而由於真空高溫烘乾為單純物理方法很難將SPE膜中殘餘的溶劑分子100%去除(圖1a),殘留的液體會導致電池在隨後的循環過程中發生溶劑分子分解以及在界面處與電極發生副反應,從而導致界面阻抗增大、極化增大、循環壽命和庫倫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清潔能源實驗室E01組博士劉麗露和戚興國,在研究員胡勇勝和副研究員索鎏敏的指導下,提出一種通過化學反應原位去除SPE中殘餘自由溶劑分子的方法。該方法關鍵在於通過調控選取合適溶劑、鹽以及添加劑組合,在溶劑去除過程中巧妙設計鹽-溶劑分子-添加劑兩步化學反應過程,實現將殘留的溶劑最終轉化為一種穩定添加劑表面包覆層(圖1b),進而達到徹底去除殘餘溶劑的目的。採用去離子水和NaFSI分別作為溶劑和鹽,聚合物選擇可溶於水的PEO。NaFSI結構上的S-F鍵不穩定,遇水會發生微弱的水解產生HF,進一步添加納米Al2O3顆粒將中間產物轉化為AlF3·xH2O(圖1,圖2)。採用該工藝製備的SPE有效地降低了固態電池界面副反應,極大地提升了電池的庫倫效率、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

  採用磷酸釩鈉(NVP)和金屬鈉(Na)分別作為正極和負極組裝固態電池NVP|SPE|Na,NVP|FSI-Al2O3-AQ|Na固態電池首周可逆比容量為110mAh/g,庫倫效率為93.8%,達到了採用液體電解質時的水平。NVP|FSI-Al2O3-AQ|Na固態電池在1C倍率下循環2000周的過程中,庫倫效率始終保持在~100%,循環2000周以後容量保持率為92.8%,平均每周容量衰減率僅為0.0036%。對金屬鈉的對稱電池在100 μA/cm2的電流密度下可穩定循環800h(圖3b)。電池循環過程中電化學阻抗譜也保持相對穩定。採用該研究工作中所設計的SPE組裝的固態鈉電池的循環穩定性是目前所報導的循環穩定性最好的聚合物固態鈉電池(圖3)。

  該工作利用鹽的吸水性和鹽本身的性質,實現了原位化學反應去除SPE中殘餘溶劑(水)分子,並且SPE的整個製備過程在空氣中進行,無需溼度控制或氣氛保護。同時,水作為溶劑實現了綠色、無汙染、低成本的SPE製備過程。該工作對於發展固態鋰/鈉電池中原位反應控制界面、人為調控界面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ACS Energy Letters上(ACS Energy Letters,2019,4, 1650-1657),文章題為In Situ Formation of a Stable Interface in Solid-State Batteries。相關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B09015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25206, 51421002和51822211)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a-b)SPE製備過程示意圖:a)傳統過程;b)所設計的過程;(c)NaFSI和NaTFSI的化學結構

    圖2. (a) FSI-1%Al2O3-AQ、FSI-1%Al2O3-AN和TFSI-1%Al2O3-AQ電解質膜的XPS圖譜;(b) Al2O3分別在NaFSI水溶液、NaFSI乙腈溶液和NaTFSI水溶液中反應後的紅外光譜;(c) Al2O3分別在NaFSI水溶液、NaFSI乙腈溶液和NaTFSI水溶液中反應離心後的照片和TEM圖;(d-e) Al2O3在NaFSI水溶液中反應離心後的高分辨TEM圖(d)和XPS圖譜(e)

    圖3.(a)NVP|FSI-Al2O3-AQ|Na的長循環性能及其循環過程中的阻抗變化;(b)Na|FSI-Al2O3-AQ|Na的循環性能及其循環過程中的阻抗變化;(c)聚合物固態鈉電池的平均容量衰減率總結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製出高比能全固態鈉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DNL21T3)吳忠帥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餘彥教授團隊以及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姚霞銀研究員團隊合作,構築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和正極材料的一體化集成系統,有效降低了固固界面阻抗,顯著提高了電子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7-01 化學研究所 【字體此後,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採用聚合物PBDB-T與多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共混製備光伏器件,研究結果表明,該聚合物十分適合用於製備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基於此,科研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Org. Electron.
  • 上海科技大學在全固態鋰電池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研究中取得突破
    然而全固態鋰電池仍存在不少挑戰,固態電解質和電極之間固固接觸所形成的高界面阻抗仍是限制其實際應用的關鍵問題。此外,由於電極中較長的離子擴散路徑,全固態鋰電池的活性物質負載通常較低(<1 mg cm-2),該值遠小於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鈷酸鋰正極的12 mg cm-2和石墨負極的6 mg cm-2。
  • ACS Energy Letters:超穩定全固態鈉電池
    由於可以直接使用金屬鈉負極和高電壓正極,因此使用不易燃固體電解質的全固態鈉電池可以實現長周期循環穩定性和高能量密度。NASICON結構固體電解質Na1+xZr2SixP3-xO12(0≤x≤3)由於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是良好的固體電解質材料。進一步提高其室溫鈉離子電導率,並改善其與電極材料的界面接觸,將有效降低全固態鈉電池的內阻,改善電池的充放電性能。
  • 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了進展。針對聚環氧乙烷基固態電解質中鋰離子電導率和遷移數較低的問題,利用多硫化鋰的穿梭效應,通過原位電化學還原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與硫的共聚物,製備了-S4Li接枝的聚環氧乙烷固態電解質,從而實現快速的鋰離子傳輸,並有效改善界面穩定性,使得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在50°C下表現出高達1200圈的超高循環穩定性。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物理所在高性能緊湊型柔性熱電模塊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模塊能把產生於自然熱源(如太陽能或地熱能)的熱能和工業、生活廢熱直接轉換為有價值的電能,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也可用於固態製冷,在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具有重大的意義。面對傳統無機熱電材料存在的不足,對環境友好且價格低廉的新型柔性熱電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巨大關注。由於在熱電模塊中,p型和n型熱電材料組成的熱電偶是基本工作單元。
  • 上海矽酸鹽所在固態電池界面激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提出的碳酸鋰親附締合的界面改性模式,避免了鈍化層消除或電解質倍加呵護的額外複雜步驟,極大改善了陶瓷基固態電池在常規環境中的可操作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空氣中表面張力自減小的液態金屬在石榴石型固態電解質表面上的潤溼行為
  • 瀋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固態電池是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新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點。目前,研究者們已經開發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無機固態電解質及複合型固態電解質等多種研究體系。其中,聚環氧乙烷(PEO)因其輕質、易成膜以及與電極間良好的界面接觸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固態電解質的研究。
  • 理論物理所在奇特強子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奉坤最近在奇特強子態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精確測量奇特強子態X(3872)質量的全新方法。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色禁閉使得強子譜成為研究強相互作用的物質結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夸克勢模型在強子譜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類模型將介子(自旋為整數的強子)和重子(自旋為半整數的強子)分別描述為一對正反夸克和三個夸克的束縛態,超出此圖像的強子便被稱為奇特強子態(包括膠球、混雜態、多夸克態、強子分子態等)。
  • 中國科大等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多孔有機聚合物中貫通的孔道結構對實現陰離子的快速傳遞具有重要意義;陰離子在受限空間中具有不同於緻密膜結構的傳質特性。審稿人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他們利用了商業化的試劑,製備了高性能的陰離子交換膜。所得材料各個方面的表徵很完整,性能令人驚嘆。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繼用實驗手段直接觀測到RRAM器件中導電通路的動態生長過程(Adv. Mater.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記者9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提高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的優異電化學性能。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馬騁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發中心在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合成了系列含偶氮形狀記憶聚氨酯(azoPU)並研究了其光致異構作用。結果表明作為硬段的偶氮苯的加入,由於增加了聚氨酯的硬度及內部結合力誘導偶極-偶極作用引起的相分離的增加,能夠得到良好的機械性能、形狀固定率和形狀回復率(接近99.9%)。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可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因其具有成本低,重量輕、柔性好、顏色可調、易於製備大面積、半透明電池板等獨特的優點而成為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劉玉龍教授:聚合物全固態鋰電池的研究
    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又稱為離子導電聚合物。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用作鋰離子電池電解質。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在電子、醫療、空間技術、電致顯色、光電學、傳感器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但由於在使用過程中鋰枝晶的生長,以及所使用的有機液態電解液具有潛在安全風險,使其在可攜式設備和電動車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因此,與液態電解液相比,具有高安全性能的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在全固態電池當中,有望搭配高容量的鋰金屬(3860 mA h g−1)作為負極,可以大幅度提高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