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潤澤講歷史,專注原創文章創作。
小時候,人們對於鳥還是比較友善的,從來不會想著吃鳥或者吃鳥蛋。因此,除了家禽,村子裡還有很多種鳥,包括麻雀、白頭翁、燕子、布穀鳥、啄木鳥、鵪鶉等。在犁地的時候,後面會有很多鳥跟著,等著土裡翻出來的蟲子。

人們尤其喜歡燕子,「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你看富人王謝也是喜歡燕子的。燕子時而在高空翱翔、時而貼水面飛行,輕盈而優美(這一點麻雀就比不了,麻雀飛行總是又直又短,達到目的即可)。冬去春來時,燕子也從南方回來了,一對一對的老燕子一般會回到以前的人家、以前的窩。燕子的窩在堂屋的梁上,一般通過大門進出,門不開的時候,燕子可以通過門上面的洞進出。在燕子壘窩或者哺育小燕子時,燕子的父母會頻繁地在堂前穿梭。

小燕子學飛的時候,開始是在屋裡的梁上跳來跳去的,有力氣了再飛出去。由於農村是在堂屋裡吃飯的,為了防止燕子拉屎到碗裡,有心的人家會在燕子窩下搞個東西遮擋一下。由於燕子是吉利的象徵,人們是不去打擾燕子的,燕子的窩是不準小孩碰。我們家的門比較密封,因此,沒有燕子做窩,堂弟家總是有燕子的,這讓我豔羨不已。

比較大的鳥要算是灰喜鵲了(土名為麻嘎子,我原來一直以為是白頭翁),它一般築巢在高高的樹頂,遠離人家。「良禽擇木」,我的印象裡,灰喜鵲也總是選擇桐樹的。我小時候,灰喜鵲還是比較多的,後來,有的人家有了鳥槍,灰喜鵲就逐漸絕跡,只剩下麻雀了。

麻雀一直是我們那兒最多的鳥(土名為小小蟲),總是在房屋的牆洞裡做窩。早上、傍晚,麻雀嘰嘰喳喳像是在開會一樣,熱鬧得很(我們形容比較吵的時候,會說像是「麻雀開會」)。傍晚,我們餵雞的時候,麻雀會飛下來和老母雞搶食,老母雞會追著啄它們。天一黑下來,麻雀就會回窩,偶爾能聽到幾聲,像是夫妻在拌嘴。我們用麻雀來形容將黑不黑的一個時間段「麻擠眼」,麻雀閉眼睛睡覺的意思。

有時候我也去掏鳥窩,主要是掏麻雀窩,因為麻雀在屋子牆洞裡做窩。當春天來了的時候,麻雀窩裡就會有嘰嘰喳喳的小鳥,去掏的時候,手伸進去,能感到好幾隻光屁股、熱熱的小鳥,它們張著黃黃的嘴巴等著鳥媽媽來餵食,沒有一點抵抗力(古人常說的「黃口小兒」大概就是從這兒來的吧)。對於我們這樣的龐然大物,鳥媽媽也是一點抵抗能力都沒有的,只能在遠處嘰嘰喳喳地求情。我心軟,很少禍害他們,一般是不拿走的。另外,小夥伴們之間也流傳著「掏鳥窩時,經常被蛇咬的傳說」。也因此,我是不常去碰鳥窩的。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在綠水青山裡,應該有很多小生靈吧。上海現在多了很多種鳥類,希望老家也是。
本文是潤澤講歷史的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個人。感謝大家的閱讀。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歡迎關注潤澤講歷史,開心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