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坐落在杭州灣以東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是漂浮在大洋上的寶島聖地。古剎聞名於世,環境優美。凡是去過佛頂山的人,都會去看看那顆古樹,這株古樹不僅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珍稀植物,全世界範圍內也是僅存一株,普陀山三寶之一。目前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普陀鵝耳櫟。
普陀山地處於亞熱帶海洋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溼潤。充沛的降雨量滿足了動植物的生長環境,普陀山上百年樹齡以上的古樹名木就有1300餘株。
1930年5月,著名的植物學家也是近代中國植物學的開拓者鍾觀光先生在浙江東南島嶼考察,在佛頂山慧濟寺西側發現了一顆從未見過的樹種,鍾觀光發現此樹兩年後,著名的林學家鄭萬鈞將此樹正式定名為普陀鵝耳櫟。
後經考證,普陀鵝耳櫟屬中國特有,它高13.5米,樹齡200年。每年春季4月開花,果實9月末成熟,屬於雌雄同株,此樹對生長環境極其挑剔,即喜歡陰溼又耐乾旱,喜歡肥沃溼潤土壤,又耐乾旱貧瘠,春天開花時淺紅色的雌花與黃色的雄花不在同一時間成熟,雌花和雄花的授粉時間非常短暫,僅僅十幾個小時,同時還需要昆蟲的傳播。
本身對環境的要求極盡於苛刻,授粉時間又極短,同時還得有昆蟲去傳播花粉,所以自然條件下授粉率極低,一棵樹上難得結出一顆果實,自然就沒有樹苗出生了。因此在全世界至今未發現第二顆,自然生長條件下僅存一株。因此也被譽為地球獨子。
傳說,普陀鵝耳櫟時觀世音菩薩坐在樹下為眾仙家說法,一顆種子落在觀音頭上,所以被帶回了普陀山。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還有一種說法是天竺僧人來普陀山修行帶來的樹種,但植物學者在中南半島和印度次大陸都找不到同樣的樹種。
為了保護普陀鵝耳櫟,當地有專人24小時看守,防止遊人攀登。為了更好的保存物種,這棵樹被列為國家一級瀕危物種。1978年杭州植物園人工培育出15顆小苗,80年代在普陀林場栽種了近百株樹苗。使普陀鵝耳櫟暫時脫離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