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山野奇談系列。
作者申明:傳承民間文化,說出魅力故事。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節等。更與現實生活無關,請理性、正確地欣賞故事。
不知曾經在農村生活過的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沒,「夜半莫開鬼敲門,一聲喊人,掉三魂。」意思就是天黑關門後,無論是誰敲門喊你,都不要答應也不能回答。我相信不少在農村長大的朋友,爺爺奶奶肯定告誡過,就比如我,每當晚上奶奶總是守在我身邊,就怕有人敲門喊我名字。當時很納悶,於是問奶奶,為什麼晚上不能開敲門人的門?不知奶奶是為了嚇唬我還是真事,奶奶說這是鬼敲門,而且講了一個她小時候發生的一件古怪事。
當年老太奶還在,奶奶家是個大戶人家,家裡祖宅就有兩處,奶奶小時候就在老宅住過。只可惜在後來的日子裡,因為一些原因,落下個家毀人亡的地步,一大家子,走的走逃的逃,就剩下老太奶和奶奶母女倆。就我們現在住的三間大瓦房,也僅僅是老宅一個長工屋而已,可想而知當年老宅有多大,據說佔據了半個山頭,光長工就30多個人,丫環就更不用說了更多,誰讓除了老太奶這位,還有好幾位姨太奶呢。而奶奶說的這個古怪事,就是發生在這老宅裡。
那一年正月裡,趕上大雪,老太爺和他幾個兄弟被堵在村外,長工和丫環也都回家過年,一個大宅也就剩下幾個女人和小孩。老宅離村子還有些路,附近並沒有人家,說實話還挺慎得慌。當時大姨太奶家小孩已經十幾歲了,比奶奶足足大了13歲。那時候又沒電,更沒有電話,根本聯繫不上村外被堵在路上的老太爺他們幾個。一連好幾天無音訊,家裡人擔心不已,心想莫不是碰到啥事了?要不然咋連個送信的人都沒。因此,就派大姨太奶家兒子,和另外幾個年紀偏大點的男孩,一起出去找找。
其實老太爺還真碰到事了,奶奶說,當時老太爺回來的路上,突然下大雪,一天一夜人困馬乏,大雪都快到腰那了,是一點都走不動。況且還有七八輛驢板車,上面可都是上好的紅茶,就指望開春賣個好價錢。可是現如今一點都走不動,就想著找個地方休息休息,等雪融化了再走。再不濟買點乾糧吃頓好飯也成。
可惜,幾天幾夜過去了,別說人家了,就是人,這路上也碰不到一個。就在餓了一天後的夜晚,忽然聽見路前方吹吹打打的聲音,這難道是有人唱戲?真的是天不絕人,當大家絕望到極點的時候突然來了希望,頓時激動萬分。果然,前方百十米遠很熱鬧,上面戲臺上唱著小曲,下面有暖和的茶水和點心,看的老太爺眼冒著金光。
於是趕緊前去,聽聽戲吃吃東西,眼瞅村子不遠,今晚好好享受,明天卯足勁快馬加鞭就能到家。可是奇怪的是,老太爺明明只是聽一晚上的戲,可怎麼一過就是好幾天?等被人發現的時候,個個皮包骨頭,傻愣愣的坐在雪地裡,就差凍僵了。這段故事是後話,咱有機會另寫一段。
還是接著講大姨太奶家兒子出門的事吧。這一行人吃過晚飯出門,個個打著燈籠備足乾糧。也就是一個時辰的功夫,大傢伙圍在堂屋爐子邊取暖,突然聽到敲門聲,先是一下一下「咚、咚、咚」的聲音,後面又開始一連串急促的拍門。「小文,開門吶,是我回來了。」這是老太爺的聲音,喊的也是老太奶的名字。老太奶心喜,答應一聲就趕忙去開門。
說來很奇怪,老太奶剛走到大門口,突然後院的貓不知什麼時候跑來,對著大門狂叫不止,隨著第一聲貓叫,門外的老太爺的聲音戛然而止。「不應該啊,這貓見到老太爺難道不是歡天喜地地搖尾巴,怎麼像是看見鬼了一樣。」
鬼使神差地,老太奶收回了放在大門木梢上的手。這時門外的聲音又傳了進來「嫂子,開門,是我啊。小磊給伯伯開門,門外的聲音把裡面的人喊了個遍。」一會是老太爺的聲音,一會又是其他人的,最後竟然連大姨太奶家的兒子也在敲門喊人。詭異的是狗是不叫喚了,但是絕對不是見到家人那樣,而是蜷縮在牆角瑟瑟發抖。
更加讓人不敢開門的是,敲門聲一會在門下方,一會在門上方,要知道這大門足有3米多高,誰敲門能敲到門頂呢?這敲門聲一聲聲進入心底,讓大家在這冰天雪地的前院,瞬間涼透了。
一直持續到後半夜雞叫,敲門聲才停止。這個時候大家才敢打開門看看,你猜怎麼著,門口竟然一個腳印都沒,那昨晚門外敲門喊你的人又是誰?沒過幾天,皮包骨頭的老太爺被大姨太奶家孩子帶了回來。問起此事,紛紛表示從沒回來過。無論是詭異的鬼敲門,還是老太爺遭遇的鬼唱戲,都讓人感覺毛骨悚然,聽著奶奶講完這個故事,我也被嚇到了。
其實換個思路想一想,在農村,熟人多半是鄉裡鄉親,有什麼事都是白天找你,誰會深更半夜敲你家門?就算不是鬼敲門,也準沒好事,好事能見不得光?哪怕是報喪,也是有規律的,不一定都是晚上報喪,一般都拖到清晨雞叫後。就算很急,也是站在門外敲幾下門,報喪是不會進別人家門。所以,奶奶講半夜最好不開門,也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溫馨提示:山野奇談民間事,用盡半生寫紅塵。好聽的故事,好看的文,感謝您一直以來的陪伴,接下來的故事更加精彩。故事雖好,但切莫與現實相照應,當真不得。
本故事屬民間文學作品,杜絕封建迷信。配圖來自網絡,需要請聯繫刪除。了解民間文化,從欣賞故事開始。有您喜歡,才有半杯水作品存在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遺落民間的精神瑰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