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方人,是在山區長大的。但很慚愧,偏偏對山中常見的蛇非常害怕,也許是因為被蛇咬了的原因,難道不是有一句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口咬」,所以後來見到蛇總是敬而遠之。但生活在山區的人,遇到蛇是不可避免的事,上學的路上,菜園裡,甚至家裡,常常會遇到蛇。遠距離看也不錯,可以繞過去,或者找根棍子把它趕走。最為害怕的是它的動作沒有一點響聲,經常不聲不響的出現在你面前,嚇得你一大跳。
但是有一種小蛇並沒有讓我感到恐懼,相反,很多小夥伴,包括我都特別喜歡它。每當夏天來臨,我們閒得無事時,就會四處尋找它。如果發現有人,就會抓起來,用繩子牽著,四處溜達一段時間,當作寵物養。
當時只是覺得好笑,不知其價值可貴,如今卻很難看清。
這種小蛇,我說,其實就是俗稱的「山泥鰍」。
山泥鰍,又名四腳蛇,是一種分布在南方很廣的小動物,雖然因地而異,各地叫法也不一樣,狗婆蛇、狗爬蛇、狗毛蛇等等都是它的別稱。雖然在其各種叫法中都有蛇字,但它實際上並非蛇,而是蜥蜴的一種。
也許是因為頭比較圓,肉乎乎的,而且比蛇多了四條腿,所以雖然看起來像蛇,但讓人感覺很不舒服。我們稱之為「山泥鰍」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在山裡人眼中,它與田裡的泥鰍並無二致,只是一個住在田裡,一個住在山上。
山泥鰍一般只在炎熱乾燥的夏季才出來活動。由於它無毒,長得又可愛,所以經常被我們這些小夥伴抓來抓去玩,大人們也不會說什麼,只是在抓的時候經常提醒我們,不要傷到他們,他們會抓蚊子和田裡的害蟲吃,是人類的好朋友。
所以我們在抓它的時候也會非常小心,一般只抓它的頭,然後用繩子系住它,牽著它溜達一段時間之後再放掉。抓山泥鰍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碰它的尾巴,因為它和壁虎一樣,遇到危險就會斷尾求生,雖然說過一段時間後尾巴會重新長出來,但是對它也是一種傷害。
據說,在兩湖兩廣的一些地方,還有一種美食,有吃山泥鰍的習慣。有的人為了品嘗它的美味,專門到山上去抓山泥鰍,就是為了吃得更好。那時民間有一些土方子,說山泥鰍是大補品,把它切成肉餡包成包子,吃了以後可以補腎養顏,強身健體。而在閩南,甚至經常用它來煲湯做菜。
前些年我們鎮的烤肉店裡還流行過一段時間的烤山鰍,很多人都試過,據說味道還不錯。由於從小就對爬行動物有心理陰影,我一直不敢嘗試。後山泥鰍這道菜在城裡大飯店也開始流行,價錢也不低,為了賺錢,很多人來到我們這裡來抓山泥鰍,導致山泥鰍的數量銳減,如今我們這山村裡很難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