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驅動下的新型單血細胞分類方法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AI技術驅動下的新型單血細胞分類方法

攜手健康網 發表於 2020-03-11 09:28:43

(文章來源:攜手健康網)

來自慕尼黑的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大學LMU的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顯示,在對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分類時,深度學習算法的性能與人類專家相似。他們的概念驗證研究為不久的將來進行自動化,標準化和現場樣本分析鋪平了道路。該論文發表在《自然機器智能》上。

AI的深度學習算法以自動化和標準化的方式分析樣本。左:人類專家的分類。右:對於AI分析很重要的像素。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 Carsten Marr。

每天,在醫學實驗室和診所都要對數百萬個單細胞進行疾病診斷診斷。大部分重複性任務仍由受過訓練的細胞學家手動完成,他們檢查染色塗片中的細胞並將其分為大約15個不同類別。該過程存在分類可變性,並且需要訓練有素的細胞學家的存在和專業知識。

為了提高評估效率,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LMU大學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訓練了一個具有約20.000個單細胞圖像的深層神經元網絡,以對其進行分類。團隊由來自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的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Carsten Marr博士和醫學博士生Christian Matek博士以及來自LMU慕尼黑大學醫院第三系的med Karsten Spiekermann和Simone Schwarz教授,這些圖像是從100例患有侵襲性血液病AML的患者和100例對照的血液塗片中提取的。然後通過比較其性能與人類專家的準確性來評估新的AI驅動方法。

用於圖像處理的深度學習算法需要兩件事:首先,具有數十萬個參數的適當的卷積神經網絡架構;第二,足夠大量的訓練數據。到目前為止,儘管臨床上普遍使用了這些樣本,但尚無大型數位化血液塗片數據集。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的研究小組現在提供了該類型的第一個大型數據集。目前,Marr和他的團隊正在與LMU慕尼黑大學醫院的第三醫學系以及最大的歐洲白血病實驗室之一慕尼黑白血病實驗室(MLL)緊密合作,以數位化數百種患者血液塗片。

為了將我們的方法帶到診所,患者血液樣本的數位化已成為常規。必須使用來自不同來源的樣本來訓練算法,以應對樣本製備和染色中固有的異質性。與我們的合作夥伴一起,我們可以證明深度學習算法顯示出與人類細胞學家相似的性能。下一步,我們將評估使用這種新的AI驅動方法可以預測出其他疾病的特徵,例如基因突變或易位。」

該方法展示了AI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能力。這是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在血幹細胞單細胞分類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的擴展(Buggenthin等人,Nature Methods,2017),該研究已於2018年獲得了Helmholtz協會的Erwin Schroedinger獎。由德國研究基金會(DFG)的SFB 1243以及德國何塞·卡雷拉斯白血病基金會向克裡斯蒂安·梅特克博士提供的博士學位獎學金提供支持。

(責任編輯:fq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Nature:新型單細胞分析技術揭示幹細胞中的複雜突變
    2014年12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新型的單細胞基因分析技術揭示了多能幹細胞的多種遺傳突變,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為後期開發治療疾病的新型再生性療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希望
  • Cell 新工具|新型鈣整合器揭示驅動行為厭惡的大腦細胞類型
    對這一過程的深入理解繼續開發對DNA、RNA等多種水平的短暫細胞事件進行記錄的新型工具,從而幫助我們回答一些重大問題,如相互聯繫的神經細胞類型如何形成網絡,或者這些細胞的活動性如何驅動行為事件。細胞水平的成像技術常用於鑑定與特定行為、經歷相關的細胞亞群。
  • AI驅動的超分辨技術落地實踐
    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快速發展,基於AI的超分辨技術在圖像恢復和圖像增強領域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受到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在RTC視頻領域中,很多AI算法並不能滿足實際場景下的應用需求。本文將著眼於AI技術從研究到部署的落地問題,分享超分辨技術在RTC領域落地應用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天津大學科學家首創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
    天津大學科學家首創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 2019-10-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燕玲     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原理示意圖
  • 天大科學家首創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10月2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胡春豔 通訊員 焦德芳 全莉)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團隊成功研發新型細胞超低溫保存術,首次實現低成本無毒副作用超低溫保存人類軟骨細胞,有望成為細胞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為血液病、癌症患者等人群帶來福音。
  • 德國研究發現:人工智慧可對血細胞分類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在對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樣進行分類方面,深度學習算法表現出色。這一概念驗證研究為將來廣泛使用對樣品的自動化、標準化分析鋪平了道路。該論文發表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研究人員每天要在醫學實驗室和診所評估數百萬個血細胞以診斷疾病,將其分為大約15個不同的類別。
  • 中國青年報:天大科學家首創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10月21日電(記者 胡春豔 通訊員 焦德芳 全莉)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團隊成功研發新型細胞超低溫保存術,首次實現低成本無毒副作用超低溫保存人類軟骨細胞,有望成為細胞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為血液病、癌症患者等人群帶來福音。該成果現已發表於美國化學會權威期刊《生物大分子》。
  • 新型塑料化糞池分類及標準是什麼意思
    新型塑料化糞池分類及標準是什麼意思 ,「ic5sunm」   合肥峰昊化糞池公司專業生產玻璃鋼化糞池、水泥化糞池、塑料檢查井、大口徑埋地排水管材等一大批新型建材產品,如有需要,歡迎隨時來電諮詢!
  • 動態三維組織培養系統驅動方法的研究現狀
    文題釋義:動態三維培養:是一種高度仿生的體外模型培養方式,通過三維培養可以重建體內複雜微環境的模型來克服傳統體外模型的局限性;動態培養下的培養基流動可以為細胞和組織提供各種生物力學刺激微流控技術:是一門在微流道(100 nm-100 μm)中操縱微量(10-9-10-18 L)流體的微系統技術,可以用於生成和精確調節流體流動和時空梯度,以及通過可控制的方式向細胞提供營養和其他化學信號。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而醫學圖像的分類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可以判斷人是有病還是無病、以及是哪類病,像 Nature、Science 雜誌就發表過皮膚癌、胸片、眼底照等醫學場景的圖像分類模型。但在實操過程中,我們發現將醫學影像當成一個分類問題來處理,任務設置未免過於宏大和粗放。
  • Serverless 架構下 Python 輕鬆搞定圖像分類
    簡介: 本文將會通過一個有趣的 Python 庫,快速將圖像分類的功能搭建在雲函數上,並且和 API 網關結合,對外提供 API 功能,實現一個 Serverless 架構的「圖像分類 API」。前言圖像分類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通俗解釋就是,根據各自在圖像信息中所反映的不同特徵,把不同類別的目標區分開來的圖像處理方法。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研究者Lihong Wang表示,通過遺傳性地修飾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使其表達BphP1蛋白,我們就可以利用光聲層析成像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在組織1釐米深處清楚地觀測成百上千個活的癌細胞,光聲層析成像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無損無創生物醫學影象技術;本文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首次將深度侵入技術、高解析度的光聲成像技術同可逆轉的可變開關非螢光的細菌光敏色素相結合進行研究
  •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技術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的分類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和消除已被感染或受損的細胞以及已發生癌變的細胞。這是因為我們體內被稱為殺傷性T細胞的免疫細胞能夠識別癌細胞表面稱為抗原的標記物。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主要利用了這種天然能力,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
  • 電梯驅動主機減振隔振方法的探討
    劉 磊1 郭有松2 李德鋒1 韋方平11 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 常州 213000 2 常州工邦減振設備有限公司 常州 213000摘 要:針對電梯驅動主機引起的振動和噪聲,分析了目前已有的各種整治方案的優缺點,提出了一種新型電梯驅動主機減振隔振方法。
  • 技術驅動下的智慧旅遊迭代新景
    不僅如此,一些酒店正在針對房型推出VR導覽服務,5G有望令這一技術加快實現。在票務和景區預約方面,攜程發布的「景區智慧雲平臺」針對景區購票、入園、遊玩和售後四大環節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實現全渠道、全場景、全業態的實名預約,幫助景區進行數位化升級。作為一項新型基礎設施,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該平臺可以幫助景區實現不超標、不排隊、不聚集。
  • 軟體機器人新型驅動技術來臨:外加電場和磁場
    軟體機器人由於其本質上的可塑性,有著傳統的剛性機器人無法具備的一些優點,比如更安全,更抗摔,並且能夠兼容各種獨特的運動方法。但是由於常用的供電和驅動方法並不具備柔性特質,軟體機器人的這些優點不得不打折扣。但是在上周,兩種新的方法被發表,分別利用外部磁場和電場來驅動軟體機器人的撲翼運動。上圖為浙江大學研發的軟體機器魚。該軟體機器魚利用介電高彈體薄膜作為軟體撲翼。
  • 細胞工程可分為動物細胞工程、植物細胞工程、微生物細胞工程
    第一章1、細胞工程: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通過類似於工程學的步驟,在細胞整體水平或細胞器水平上,按照人們的意願來改變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以獲得新型生物或一定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技術。2、分類:根據研究生物類型不同,細胞工程可分為動物細胞工程、植物細胞工程、微生物細胞工程。(1)動物細胞工程包括:細胞培養技術(包括組織培養、器官培養);細胞融合技術:胚胎工程技術(核移植、 胚胎分割等):克隆技術(單細胞系克隆、器官克隆、個體克隆)。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
    2020年2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同時作為附件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第四版)。為指導各級疾控部門和其他相關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驗室檢測工作,特制定本技術指南。本指南主要介紹目前已經比較成熟、易於實施的核酸檢測方法。
  • Facebook AI 年度總結來啦
    我們更新的 XNLI 數據集(https://code.fb.com/ai-research/xlni/)中的語言包括兩種資源很少語言(斯瓦希裡語和烏爾都語),我們的方法有助於跨語言理解,從而減少了對監督訓練數據的需求。
  • 1500萬個標記圖像、2萬多個分類!如今的AI圖像分類器還是「睜眼瞎」
    但在過去的十年中,ImageNet一直都是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所依賴著名的訓練數據集,ImageNet有一個「對象識別集」:對「人物」的分類——即著名的ImageNet分類實驗,這其下包含了達2833個子類別且各個子類別下都包含了上百張圖像,每個子類別都在試圖幫助軟體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人類分類任務。但這其中卻存在明顯的短板:它通常很難去識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