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粒子對撞機能為物理學帶來什麼?

2020-09-11 一切交給時間

不久前,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Frank Zimmermann和哲學家Grigoris Panoutsopoulos聯合撰寫了一篇有關粒子物理學的文章。在文章中,兩位學者探討了粒子物理學家計劃花費200億美元建造下一代更大的粒子對撞機——未來環形對撞機(FCC)。為了證明他們的觀點,作者引用了1977年的一段話,並忽略了此後的40年,這確實很好地說明了目前粒子物理學存在的所有問題。

根據作者的觀點,新一代粒子加速器將會告訴我們有關宇宙創生的信息,還能有望揭開神秘的暗物質之謎。為此,新一代的對撞機需要遠超目前最強的對撞機——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然而,無論是大型強子對撞機,還是未來環形對撞機,都不大可能會告訴我們宇宙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這些對撞機所能做的就是通過把重原子核相互撞擊而產生高密度的核物質,這種物質可能也存在於早期宇宙中。然而,即使是重原子核的碰撞也只能產生高密度核物質的微小團塊,而這些團塊幾乎會立即解體。理論上,它們的存在時間只有大約10^-23秒。

事實上,這種情況一點也不像早期宇宙膨脹空間中的等離子湯。因此,這些實驗能告訴我們當時發生了什麼非常值得懷疑。

另一方面,即使從樂觀的角度來看,未來環形對撞機所能產生的核物質密度遠低於早期宇宙的密度,預計低了70個數量級。

就算忽略這些微小團塊以及它們的立即衰變和70個數量級,這些實驗仍然沒有告訴我們物質如何產生,更沒有告訴我們宇宙如何產生。

顯然,下一代大型對撞機並不能告訴我們宇宙起源的信息。另外,也沒有理由認為下一代大型對撞機會發現暗物質粒子的證據。

根據現有的理論和觀測證據,宇宙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但在宇宙誕生之後的前38萬年離,密度和溫度很高的早期宇宙並不是透明的,光子與帶電粒子互相耦合。也就是說,如果藉助電磁波觀測手段,我們最遠只能探測到宇宙誕生38萬年後的事情,而無法知道更早的宇宙。

不過,在自由光子出現很早之前,宇宙中就已經存在中微子。這種基本粒子是電中性的,並且極其微小,它們很容易在宇宙中穿行。如果可以探測到早期宇宙中的中微子,這有助於了解宇宙的起源。

另一方面,宇宙創生之初,密度極高的物質碰撞會產生引力波,這種原初引力波將能揭示宇宙最初時刻的狀態。由於黑洞產生的引力波已經在2015年首次直接探測到,天文學家正在努力嘗試探測原初引力波。

就目前來看,一味地做大粒子加速器的現實意義可能不是特別重大。如果想在基礎物理學上取得突破,這不是前進的方向。

相關焦點

  • 粒子物理學在地球上有未來嗎?
    從根本上講,我們的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問題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 即使我們取得了所有進步,我們仍然不知道這一切。雖然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本十年早些時候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並完成了標準模型,但我們所知的全套粒子僅佔宇宙總能量的5%。我們不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但它的間接證據是壓倒性的。同樣處理暗能量。
  • 物理學:新的粒子加速器將探測帶電粒子如何呈現新的身份!
    物理學:新的粒子加速器將探測帶電粒子如何呈現新的身份!粒子加速器是一種功能強大的設備,它使用電磁場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進帶電粒子,如電子或質子,然後將它們正面粉碎。在這些高速碰撞中眨眼間發生的事情可以告訴我們一些自然界的基本秘密。
  • 歐核中心發布最新粒子物理學戰略,擬建「未來環形對撞機」!
    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網近日報導,經過近兩年討論和審議,6月19日,CERN理事會全票通過新的《2020歐洲粒子物理學戰略》,為歐洲粒子物理學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將對全球粒子物理學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 下一代大型直線對撞機選定超導加速技術
    「決定」指出,下一代大型直線對撞機的技術方案確定為低溫超導加速技術。這一重大決定為國際高能物理界聯合進行下一代大型直線對撞機的設計、確定造價、選擇host country等奠定了基礎。 擬議中的直線對撞機是一臺超高能量的正負電子對撞機,是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正在建造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之後世界高能物理的下一代高能加速器。
  • 不穩定的介子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
    這是雄心勃勃的計劃,但目前是不切實際的,它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都已被直接探測到,最近一次被探測到的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上圖中,可以看到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它們都已經被發現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本世紀初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儘管大型強子對撞機仍有很多科學工作要做,粒子物理學家們已經在設計未來的對撞機。
  • 為什麼物理學需要大型強子對撞機以外的粒子對撞機?科學家這樣說
    由於量子物理的規則,對於「這個粒子什麼時候會衰變,它會衰變成什麼?」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確定唯一的答案。相反,我們只有一組概率。我們可以量化一個粒子的平均壽命、它可能的衰變路徑、與每個粒子相關的概率等等。如果我們有正確的物理學理論,對這些性質的預測應該與我們從類對撞機實驗中得到的實驗結果相匹配。
  • 十問「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希格斯粒子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全球數千位科學家,花費數十億美元,堅持50年在尋找它?它被喻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最後的一塊拼圖」,可是為什麼當它終於被發現,科學家們卻說這是人類探索基本粒子的新開端?中國科學家為什麼想要建造下一代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來「批量生產」它?為什麼這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甚至國家發展的難得機遇?
  • 粒子物理前途迷惘?推進物理前沿,方可探求未知領域
    (伊森·西格爾/超越銀河系)聽上去很誘人,所以,假設建造一個超級粒子碰撞機可能會是一場無用功。實際上,這種情況還是有可能發生的。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對發生在粒子間的配對有明確的預測。現在仍有一點可憐的既定參數,不難想像,下一代對撞機不會發現新的粒子。
  • 中國將建世界最大粒子對撞機 全長達52公裡
    但中國提出的一項建議使人看到了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可能很快來到粒子物理學的前沿。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7月23日報導,在國際合作者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正計劃到2028年建造一個「希格斯粒子工廠」。那將是一個長52公裡的地下環路,它能使正負電子發生對撞。這些基本粒子的碰撞將使得人們能以更高的精確度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 國際直線對撞機參考設計方案出臺
    本報北京2月12日訊(記者祝魏瑋)2月8日,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ICFA)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向全球宣布,擬議中的未來國際高能物理加速器——國際直線對撞機(ILC)已完成參考設計和參考造價。 國際直線對撞機是擬議中的未來國際高能物理加速器,是粒子物理學家研究質量起源,探索暗物質、暗能量以及空間和時間的基本性質的工具。
  • 能量回收直線加速器擬用於下一代物理研究
    研發創新的ERL最終可能會在物理學的另一個領域——高能粒子物理學中產生重大影響,而這一領域的功率需求使其節能性特別吸引人。"科學儀器在粒子物理實驗中的耗電量持續上升。為了進行可持續的研究,物理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降低這種功耗,"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對撞機-加速器部門的負責人、開發ERL方法的科學家之一Thomas Roser說。
  • 解讀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何為希格斯粒子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以表彰他們對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所做的預測。那麼,到底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呢?希格斯粒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也就是說,理論上認為它應當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實驗觀測證實。科學家們提出的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了這種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釋為何其它粒子會擁有質量。
  •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新的粒子加速器將為物理學取得突破
    原標題: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新的粒子加速器將為物理學取得突破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上圖是希格斯場的想像圖。希格斯場充斥著宇宙,當基本粒子與其相互作用時,就被賦予了質量。 這些粒子被稱為夸克和輕子,其中夸克存在於質子和中子內部,而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核;電子則是最常見的輕子。標準模型還解釋了除引力之外所有已知力的行為。這是相當了不起的科學成就。 然而,標準模型並不能解釋理論物理學中的一切。它不能解釋夸克和輕子為什麼似乎能存在於三個不同的,但幾乎相同的類別中。
  • 能做些什麼?
    高能物理學家期待的大對撞機又能做些什麼?  對撞兩粒橙子籽兒,不那麼容易  你真正感興趣的是兩粒橙子的籽兒能撞出來什麼,但你得用兩個橙子去撞,結果是汁液四濺,碎屑橫飛,亂七八糟啥也看不清。  對撞機,顧名思義,專門製造「天雷地火大碰車」。兩輛大貨車全速撞在一起必然是火星四濺零件兒亂飛。
  • 解碼「對撞機」:為什麼越建越大、能做些什麼
    圖為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目前的世界大型粒子對撞機尺寸對比(中國的BEPC正負電子對撞機最小,但未來建立的CEPC環形虛線區域則最大)  9月4日和5日,網絡上掀起一場關於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對撞機的爭論,丘成桐和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發文力挺大對撞機
  • 中國 大型粒子對撞機的選擇
    亮度升級後,BEPC-Ⅱ在國際競爭中再次成為其能區內性能最好的對撞機,其代表性成果包括了四夸克態的發現、XYZ粒子族譜研究等。秉承一機兩用的理念,BEPC在進行高能物理前沿探索的同時,也奠定了我國同步輻射光源的基礎,為凝聚態物理、材料、生物、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 緊湊型直線對撞機(CLIC)——大型強子對撞機未來的接班人?
    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論能量和物理學前沿的研究能力,它確實無人能及。但這一切榮耀都只是過眼雲煙,在2035年左右,這個17英裡長的強子對撞機就將會退役,那之後怎麼辦呢?預印本平臺arXiv在8月13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其中一個設計理念,理念中的對撞機被稱為緊湊型直線對撞機(CLIC, Compact Linear Collider),這個擬議中的大型亞原子超電磁炮看起來很有希望。希格斯玻色子的真正性質是什麼?它和頂夸克有什麼關係?我們能在標準模型之外找到一些物理學的其他任何線索嗎?CLIC或許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但它需要一臺比曼哈頓還要長的粒子對撞機。
  • 【經典】追尋「上帝粒子」
    48年前,6個物理學家寄出3篇文章給《物理評論快報》,這些文章描述了類似的物理機制,6人中,完成最早的是希格斯,於是,希格斯獲得了首創權,那個機制被稱作「希格斯機制」——這種機制能掃除物理學實現自己野心的重大障礙,其副產物就是希格斯粒子。  物理學的終極追求是希望利用一套自洽的規則來解釋所有的自然現象,只有規則,不需要「神器」,也沒有「例外」。
  • 物理學家計劃建造新一代粒子加速器:比大型強子對撞機大3倍,能量高...
    前沿物理學的進步得益於強大的粒子加速器,通過高能粒子的碰撞,物理學家逐漸理解了宇宙的本質。目前,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但不久之後它的地位將會被打破。
  • 引力子:粒子物理學的最後一塊拼圖,可能引發物理學革命
    他在《物理學》中解釋道,在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地心模型中,像地球和水這樣的中物體被吸引到中心,而像火和空氣這樣的輕物體被向上拉,因為那是它們的起源。他說:「每個事物都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對於局部和整體都是一樣的,例如對於整個地球和一塊土地或火焰和火花」。 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我們對引力的理解已經變得更加精細,然而,引力已經證明它本身比亞里斯多德所能想像的還要奇怪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