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南近兩日體感溫度低 做好風寒保暖

2020-11-24 中國天氣

根據最新氣象資料綜合分析,從9日開始,未來幾天輝南氣溫明顯回升,12日最高氣溫可達零上1℃ ,但近兩日體感溫度遠低於實際氣溫,如果昨天外出的人一定感受得到,明明中午零下1℃氣溫,感覺有零下十多度,好多人都中招,筆者今天就有點小風寒。究其原因,風乾氣燥,風大,溼度小,平均風速為3-4級,瞬間風速可達6-7級;最小相對溼度為12%,這種3、4月才出現的氣象條件1月很少見,所以提醒廣大群眾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輝南 呂春雷)


相關焦點

  • 體感溫度下降6℃至8℃ 寒潮+風寒效應 體感格外冷
    人們裹緊衣物抵禦風寒。王津攝  天津北方網訊:最近的兩次寒潮,不少市民常念叨「體感溫度」這個詞,這次寒潮甚至出現中午比早晨還冷的氣溫「倒掛」,這是為什麼?  氣象專家稱,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冷暖程度,會受到氣溫、風速與相對溼度等綜合影響。因風所引起使體感溫度較實際氣溫低的現象,被稱作風寒效應。因為人的體溫一般為36℃至37℃,在多數情況下會高於周圍環境氣溫,在無風或微風情況下,人體周圍的空氣分子交換很弱,這就在人體和大自然空氣之間,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過渡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這個過渡層就在貼近人體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 溼度和風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若還有颳風,那風寒效應也會大大降低體感溫度,比如前段時間,仲春時節的北方卻被大風整出冬天的感覺。許多朋友對南方冬天最深的印象,大概是陰冷刺骨的溼冷,這種越溼越冷的現象,就是水寒效應的結果。而北方的冬天最怕颳大風,冷風一吹連骨頭都有刺痛感,這種寒風刺骨的感覺,是風寒效應的結果。
  • 北京迎1966年以來最冷早晨:體感溫度比北極還要冷
    今天白天,北京仍有陣風6、7級,最高氣溫僅-7℃,天寒地凍,公眾出行保暖工作要做好,避免在戶外長時間逗留,謹防凍傷。監測顯示,今早06時,南郊觀象臺氣溫降至-19.5℃,打破1969年2月24日-19.3℃的紀錄,迎1966年來最冷早晨。此外,中心城區在-15至-20℃之間,西部地區風力較大,體感十分寒冷。
  • 北京最低溫降至-13℃,體感溫度只會更低
    雨雪大風會使體感溫度比預報值更低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表示,近年來,大家印象深刻的還是2016年1月下旬的那次「霸王級」寒潮過程。今年寒潮天氣過程降溫的速度更快,一些區域更是「斷崖式」降溫,公眾感受到的寒冷也就更加明顯,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年的「跨年」寒潮的寒冷程度將不亞於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潮。
  • 北京體感溫度將會「徹骨寒」
    今天(1月5日)進入小寒節氣,北京也是一派寒冷的景象,今日最高氣溫僅-2℃,夜間最低氣溫-11℃;明後兩天,北京又將迎來新一股較強冷空氣,大風降溫天氣再度「來襲」,提醒市民做好防護工作。昨天,受弱冷空氣影響,北京風力較大,風寒效應顯著,夜間氣溫偏低。
  • 氣溫零下,風力增加兩級,體感溫度至少再降6℃
    天寒地凍的強冷空氣影響下,都說人的體感溫度會更低,那當北風呼嘯氣溫降低時,人的體感溫度和氣溫究竟是什麼關係?中國氣象局介紹,在大風的「加持」下人們為何感覺格外冷。這種因風所引起使體感溫度較實際氣溫低的現象,被稱作風寒效應。
  • 可能是風寒效應惹的禍!
    這種因風所引起使體感溫度較實際氣溫低的現象,被稱作風寒效應。不要小瞧風寒效應,公眾務必注意防寒保暖,體弱人群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需要關注氣溫變化,做好健康防護。「風寒效應」讓人感覺更「凍人」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靜止或徒步行走時,穿著衣服感覺冷暖剛好適宜,這時候如果你騎上電動車,馬上就會感到風聲大作,周身寒冷。這是為什麼呢?
  • 體感溫度已到-30℃!風力每增加2級:體感下降6-8℃!
    最冷天氣已上線,除了氣象溫度,其實還有個體感溫度,更能反映人體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會受到氣溫、風速、相對溼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經常會比氣溫還要更低。昨天晚些時候,北京市的體感溫度就已經降到了-30℃!這是什麼概念?
  • 北京大風、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中,體感溫度比實際更低
    重點提示1、受強冷空氣影響,今天白天北京氣溫明顯下跌,並伴有5級左右,陣風8~9級的大風天氣,由於風寒效應顯著,所以人體感覺特別寒冷,出行需注意防風防寒防凍。2、北風呼嘯,外出請儘量遠離大樹、廣告牌等臨時搭建物,謹防高空墜物,注意安全。3、風大天寒,老人、兒童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出行要注意做好健康防護。
  • 身體周圍有「小氣層」 體感溫度受哪些因素影響
    其實冷只是人們的主觀感覺,而人體感覺的溫度與實際溫度不完全一樣,如果把溫度計放在風裡,其溫度顯示不會發生變化。颳風本身並不會讓氣溫的度數降低。比如說同樣在10℃的氣溫中,不颳風是10℃,颳風也還是10℃。但是,颳風卻可以讓體感溫度降低。我們身體平時所感受到的溫度,並不是真實的大氣溫度,而是身體周圍那一層薄薄包裹的空氣層(以下簡稱「小氣層」)的溫度。
  • 鞍山今冬最低氣溫連續兩日被刷新
    鞍山今冬最低氣溫連續兩日被刷新 昨日氣溫跌至本輪降溫谷底,明天白天氣溫開啟回升模式 作者:王鑫 2017-12-13 11:26   來源:千山晚報
  • 明日最低氣溫僅6℃體感溫度更低
    不過小天有個更「壞」的消息 由於風寒效應明顯, 明天早晨的體感溫度將明顯低於實際溫度 加強保暖,謹防感冒。
  • 日韓遭超強寒潮侵襲 首爾體感溫度低至零下19.3度
    受風寒效應影響,首爾28日體感溫度更低至零下19.3度。據報導,韓國氣象局28日對中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發布低溫預警,各地白天的最高氣溫只有零下6至3攝氏度之間。首爾清晨5時許,氣溫低至零下13.7度;受風寒效應影響,體感溫度更低至零下19.3度。仁川和江原道當天分別錄得零下12.4度,以及零下14.7度。
  • 北京最新天氣預報:今日最低氣溫-11℃,疊加風寒效應體感寒冷
    預計今天(1月4日)白天,北京多雲轉晴,受弱冷空氣影響,有3、4級北風,陣風6級左右,最高氣溫-1℃,疊加風寒效應,體感十分寒冷。郊觀象臺氣溫為-8.3℃,氣溫較低,天氣寒冷,市民出門上班時需注意保暖。根據北京氣象臺最新預報顯示,預計今天白天,北京多雲轉晴,北風3、4級(西部陣風6級左右),最高氣溫-1℃;夜間,北京晴間多雲,北風3級轉1、2級,最低氣溫-11℃。
  • 風寒和溼冷 哪種冷更勝一籌?
    從字面來看,溼冷比風冷更勝一籌,風寒直達骨頭,溼冷則更進一步深入到骨髓。那麼,在同等氣溫條件下,究竟是風寒殺傷力更大,還是溼冷更勝一籌?南方冬天體感溫度更低?溼冷指數和風寒指數了解一下溼冷和風寒,描述的都是人對外界氣溫的主觀感受,即體感溫度。除氣溫外,風力和相對溼度是影響體感溫度最重要的兩個氣象條件。
  • "炸彈氣旋"暴擊美國:最低體感溫度-69 致22人死亡
    空口無憑? 那我要放「大招」了! 請各位小夥伴抱好你的小暖氣, 先來幾張圖隨意感受下! 目前,美國國家氣象局對東北部大約1.1億人發出風寒預警,預計有超過30個城市將經歷創紀錄的寒冷天氣,部分地區最低溫度甚至將降到-46 。 而波士頓人每年例行出現的暴風雪「狂歡」,今年變成了海水倒灌,部分街區都泡在了冰冷的海水中,然後被凍結住了,凍……住……了……
  • 台州最低氣溫將掉到個位數,這兩個重要指數影響你的體感溫度
    今天到明天受弱冷空氣影響,氣溫逐漸下降,明天局部小雨,後天陰天;11月29-30日多雲,早晨氣溫低,北部地區5~7℃,其它地區7~9℃;12月1-2日高空西南氣流影響,部分地區有小雨。不怕冷=內衣+普通厚薄外套普通人=內衣+厚外套怕冷=秋衣秋褲+毛衣+外套特別怕冷=秋衣秋褲+毛衣+羽絨服說到這裡有一個南北方人必爭論的話題就是風寒vs溼冷哪個更冷?溼冷指數和風寒指數了解一下溼冷和風寒,描述的都是人對外界氣溫的主觀感受,即體感溫度。
  • 體感凍人!今天北京陣風將達5級風寒效應明顯
    中國天氣網訊 預計,未來三天(12月2日至4日)北京將以晴天為主,但受弱冷空氣影響,今天北風漸起,陣風較大將達5級,最高氣溫3℃,風寒效應明顯。由於有一股弱冷空氣來襲,今明天北京北風漸起,體感更加凍人。北京市氣象臺預計,今天白天多雲轉晴,北風3級左右(陣風5級),最高氣溫3℃;夜間晴間多雲,北風3級左右,最低氣溫-4℃。雖然冷空氣頻繁,但缺乏水汽的配合,未來三天北京雨雪難現身,將以晴好天氣為主。
  • 上海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明確穿衣指導(圖)
    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走在馬路上就像被放在烤爐上一樣,這天氣至少有40℃。」而讓不少市民無法理解的是,氣象臺給出當天的實況最高溫時往往只有37℃或38℃。昨天,在就上海高溫答記者問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談建國解釋,氣象臺現在預測的氣溫是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但他們將在兩年內推出體感溫度的預報,即人體所感覺到的環境溫度高低。  體感溫度:太陽直射下皮膚感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目前在國際上是個熱門話題,它涉及到超過150個指數。
  • 北京氣溫破本世紀最低紀錄 風寒效應讓人感覺更「凍人」
    其中,觀象臺氣溫為-17.9℃,已突破近20年1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16.7℃)。  強冷空氣來襲,氣溫將繼續下降  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雷蕾介紹,受西伯利亞南下強冷空氣影響,6日白天北京出現大風、強降溫天氣,大部分地區偏北風5級左右,陣風8—9級;氣溫大幅下降。夜間氣溫將繼續下降,預計7日早晨平原地區氣溫為-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