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研究解密面孔如何在大腦中編碼

2021-01-09 科學網

 

圖片來源:John Lamb/Getty

本報訊 當你看人臉照片時,大腦會立刻識別出照片上的人是誰,或你之前是否見過。近年來,神經學家一直試圖弄清大腦是如何識別和感知人臉的。近日,刊登於《細胞》期刊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了解靈長類動物大腦中的人臉識別編碼系統。

「這個編碼系統非常簡單。」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教授Doris Tsao說,「我們發現,當一隻猴子看到一張面孔時,其大腦中僅有205個神經元參與了相關編碼過程。」

在更早的研究中,Tsao團隊使用功能性核子共振成像技術識別了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大腦中負責識別面孔的區域。他們將這6個位於下顳皮層的區域稱為面孔補丁。進一步研究顯示,這些區域塞滿了特殊的神經細胞。

在新研究中,Tsao及其博士後研究員Steven Le Chang發現,每個面部識別細胞代表了一個多維空間內的特定軸線。研究人員將這個空間稱為面部空間。與紅藍綠光以不同的方式相結合能產生不同的顏色類似,這些軸線以不同方式組合在一起能出現每個可能的面部。

研究人員表示,一張人臉如果可以分解成50個維度,那麼25個維度與形狀有關,例如眼睛之間的距離或髮際線的寬度,而另外25個維度與形狀無關,主要代表外貌特徵,例如膚色和紋理。

Tsao團隊將電極插入獼猴大腦中,記錄了面孔補丁區的面部識別細胞的信號。結果發現,當一個面孔被投攝入50維面部空間內的單個軸線時,每個細胞被成比例激發。

於是,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算法,以解碼面部識別的神經響應。結果顯示,獼猴的2個面部補丁區的細胞就足以重建面部—— 一個區域有106個細胞,一個有99個細胞。

據介紹,該成果不僅對神經編碼研究意義重大,還能應用於人工智慧領域。(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7-06-06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研究解密面孔在大腦中的編碼—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ohn Lamb/Getty 當你看人面照片時,大腦會立刻識別出照片上的人是誰,或你之前是否見過。近年來,神經學家一直試圖弄清大腦是如何識別和感知人臉的。近日,刊登於《細胞》期刊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了解靈長類動物大腦中的人臉識別編碼系統。 「我們發現,這個編碼系統非常簡單。」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教授Doris Tsao說,「我們發現,當一隻猴子看到一張面孔時,其大腦中僅有205個神經元參與了相關編碼過程。」
  • 靈長類動物能區分熟人面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ierfotoagentur 近日,研究人員在獼猴大腦中鑑別出兩個新區域,似乎能幫助該動物識別
  • 狗狗的大腦無法識別人類面孔?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狗狗無法識別人類面孔,因為在它們的大腦中沒有用來區分人類後腦或前腦的區域。結果表明,人類大腦中有大面積專門的神經網絡用來區分人臉和非人臉。In dogs there are no brain regions that fire to differentiate faces.然而在狗的大腦中,卻沒有用來區分面孔的區域。
  • 解鎖大腦編碼情緒模式
    原標題:解鎖大腦編碼情緒模式 伏隔核中編碼「喜歡」和「  《自然—神經科學》期刊9月22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胡海嵐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利用TAI-FISH技術觀察大腦邊緣系統的情緒效價圖譜》的文章將帶你解鎖大腦中的情緒密碼。 科研人員利用一項叫作TAI-FISH的新技術揭示了小鼠前腦邊緣系統各腦區對於喜好或者厭惡的情緒反應的編碼模式。
  • DARPA:腦部植入晶片技術,解決大腦如何編碼記憶的謎題是第一步
    打開APP DARPA:腦部植入晶片技術,解決大腦如何編碼記憶的謎題是第一步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6-20 15:37:00
  • 文獻分享|【week42】大腦的預測編碼
    而現在又在找另一個話題,也就是預測編碼理論,早在2003年,Kosslyn的一篇文章中就專門提到了這個理論,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對未發生的時間都有一個預期。隨後整理了六篇文獻,作為本周的主題。【why】我的大腦對大腦如何使用預測性信息加工外在世界產生了好奇~【發現】首先是模型:心理學研究和深度學習的結合,產生一種新型的自我監督式深度語言模型以模擬大腦如何對我們加工語言時對即將出現的詞語進行預測(技術的革新~);其次發現大腦的預期在我們的初級視覺皮層就發揮作用了幫我們更好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接著,在綜述的基礎上提出雙加工模型,也即我們的大腦預期先起作用與輸入信息進行對比,當不對等的時候也就是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
  • 工作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存儲的?
    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眾多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比如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 大腦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呢?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持續性編碼和瞬時性編碼。
  • MIT最新研究!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徐寧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由於我們的大腦接每天接收到客觀世界的海量的感覺信息,而我們能夠形成的概念和採取的行動則數目卻非常有限。為了形成有意義的認知來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大腦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高效的組織管理,而其中最基本的過程就是範疇化。」 徐寧龍說,「『範疇化』簡單地說,就是『分類』」。
  • 科學家首次揭開嗅覺產生之謎,驚訝於大腦也會「編碼」
    在7月1日的《自然》雜誌上,研究人員首次描述了不同氣味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在負責處理氣味的大腦皮層中編碼的。這些結果為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將氣味化學信息轉化為嗅覺感知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HMS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副教授Datta說:「這是第一次演示嗅覺皮層是如何編碼與它所負責的東西有關的信息,氣味化學是嗅覺的基本感覺線索。」
  • 科學家提出記憶形成新解:大腦玩的拼圖遊戲
    科學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fMRI)分析了大腦活動圖像,結果發現,通過多次學習記住一張面孔或一個單詞,與忘掉它相比,其神經活動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樣的神經連接方式能將事物印在記憶裡。這與心理學家40年前提出的編碼變異假說結合,能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
  • 全光學編碼大腦GPS系統
    >用光編碼大腦GPS系統的開創性工作倫敦大學學院生理學與藥理學系的神經科學家Nick T.M.Robinson和Michael Hausser使用光打開小鼠的特定神經元,從而提供了對空間記憶的新見解,並展示了記憶如何支撐大腦內部的GPS系統。
  • 實時編碼為定性研究提供便利
    實時編碼為定性研究提供便利 2020年07月16日 09: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禹同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盤點人臉識別中的黑科技——人工神經網絡
    我們的大腦可以用來識別面孔,我們也很少停下來思考它的運作方式,但是當大腦參與這種識別時,其中發生的事情還遠未被理解。他們發現大腦中編碼人臉的方式和成功地執行人工智慧系統(稱為深度神經網絡)的驚人相似性。當我們看一張面孔時,視覺皮層中的神經元群被激活並發射它們的信號。事實上,某些神經元對面部有選擇性的反應,而不是對其他物體的反應。但是單個神經元的激活是如何共同產生面部感知和識別的呢?
  •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機制
    光波是電磁波,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因為大腦給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了標籤。北京時間8月26日深夜,國際學術期刊《Neuron》(《神經元》)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發表了一項研究,內容男性和女性大腦的結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隨年齡變化。他說:「我們觀察到一種特殊的模式,而且非常謹慎地只進行了描述,人們應該這麼做,而不是跳到功能上的解釋。」然而,儘管拉茲納漢做了種種努力,媒體還是很快發表了一篇文章,引用他的研究為單性別學校教育辯護,認為男孩和女孩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因為他們的大腦解剖結構略有不同。
  • 都有一個貝葉斯大腦?預測編碼理論可啟發 AI 構建和人類似的意識
    不過,這個實驗結果能被重複出來,只是需要關注一些原作者在最初論文中沒有寫出的操作細節。在預測編碼理論的發展中,這種波折不是第一次。庫塔思博士的實驗結果也不止有預測編碼一種解釋,而且該實驗結果也不是對預測編碼理論的決定性證明,因為它並沒有解釋大腦神經活動的內在機理。為了提高預測編碼理論的可信度,支持者決定做更多實驗,涉及人類大腦的更多思維活動。
  • 我們是如何分辨顏色的?多虧了大腦中藏著的「調色板」
    王偉解釋,「生理顏色空間,是根據顏色對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激活程度來定義的,用來描述視覺神經元編碼外來光譜信息的神經信號反應,也就是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入;而認知顏色空間,是通過心理物理實驗等測量方式測量人們對顏色的主觀感受而建立的,描述的則是這些外源光譜信息在大腦中經過複雜的運算整合後直觀反映的人類對顏色的心理感知和認知,相當於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