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6日 09: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禹同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近日,美國猶他大學教育心理學助理教授烏瑪·帕拉莫斯瓦蘭·多恩(Uma Parameswaran Dorn)和護理學院副教授格溫·拉坦泰斯(Gwen Latendresse)等人在《定性社會工作》雜誌7月號發表論文《實時(編碼)或非實時:一種新型定性研究編碼方法》,介紹了一種「實時編碼」方法,用於增強轉錄過程對訪談參與者表達內容的「捕獲」,可作為傳統文本轉錄方法的替代選擇。
保持與原始數據的聯繫
編碼是使用訪談法或焦點小組座談法進行定性研究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前的慣例做法是在編碼之前將音頻或視頻數據轉錄成文字。然而,即使是非常細緻地進行轉錄,也難免造成數據收集中細微情緒表達、非語言交流、上下文細節等信息的部分丟失。此外,轉錄過程還需要對參與者的表達進行判斷和解釋以形成文字。因此,文本轉錄是一個選擇性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簡化和對參與者角色進行弱化。當轉錄不是由主要研究者完成,或者轉錄員不是研究團隊的一分子時,轉錄的錯誤率會很高。
對音視頻文件進行編碼而不是對轉錄後的內容進行編碼,可以讓研究者保持與原始數據的聯繫,對非語言內容和互動行為進行更深入的編碼。論文中提出的「實時編碼」方法有兩個特點:第一,對文本轉錄中容易丟失的信息進行更有利的捕捉;第二,目前使用數字工具,已經可以跳過文本轉錄環節直接編碼音視頻數據。但與此不同的是,研究人員將闡述重點放在基於手工工具的「實時編碼」,而非使用軟體進行編碼。基於數字工具的數據分析,可以作為下一個步驟,對「實時編碼」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論文中介紹了一項有關心理幹預的研究案例,展示了「實時編碼」的操作流程。第一步是創建半結構化訪談協議,協議中的問題和答案可作為編碼過程的初始方案或主題。第二步是對參與者進行錄音或錄像訪談,音頻記錄需要保證研究人員可以對語氣、語速、語調等副語言溝通行為進行編碼,視頻記錄需要保證包括非語言信息在內的可視數據和聲音數據進行編碼。第三步是聆聽或觀看音視頻記錄以整體理解內容,注意除口頭表達外,視頻中參與者的非語言暗示行為同樣可以被用來編碼。第四步是在使用「時間戳」的前提下,做筆記和編碼。具體而言,研究人員需要一邊聆聽或觀看文件,一邊進行編碼。編碼主題是根據半結構化訪談內容確立的,包括與代碼相關的非語言行為和副語言行為。這個步驟還要求研究人員在此期間完成分析備忘錄,如發現某些信息有助於闡明特定主題,將其以文字形式轉錄和摘抄下來。第五步是根據理論分析框架的需要,重複進行多次聆聽或觀看,最終完成編碼。
捕捉更多信息
以同樣的訪談為基礎,研究人員分別採用文本轉錄和「實時編碼」兩種編碼方法並進行對比,發現「實時編碼」的一個顯著優勢是開放性。編碼團隊可以對浮現的主題進行小組討論。在自反性方面,研究者個人和團體的反身性分析注釋筆記,讓研究人員可以對研究者的訪談臨場反應和事後反思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這有助於將所選擇的代碼確定下來。
在研究實踐中,研究人員親身體會到了這種新方法的另一個優點,即能捕捉更多信息,還可增加研究洞見。例如,採用傳統文本轉錄法,將無法親眼看到少數族裔參與者進行表達,訪談參與者的種族身份這一主題可能無法被清晰地識別出來,甚至無法進入研究視野。一名負責編碼的研究人員表示,當他用文本轉錄進行編碼時,經常迷失在文字中,不得不反覆閱讀文字以捕捉內容要點。而通過音視頻記錄文件,他可以將自己與參與者的故事聯繫起來,從中提取出突出的主題思想。
在編碼過程中,以音視頻記錄而非文本為基礎,可以將文本轉錄中容易遺失的非語言信息和副語言信息整合到數據分析中,為定性研究提供便利。但是對焦點小組訪談而言,由於訪談中的互動有許多細微差別,不適宜將訪談內容轉化為文字。在這種情況下,「實時編碼」會是一種更全面、更有吸引力的方法。
(陳禹同/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