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文章,語言精練,實用性強。大部分的學術論文,基本遵循了「前言/背景介紹→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設計→研究結果→討論」的框架。換句話說,當你在寫作一篇學術論文時,完全可以按照上述路徑架構自己的論文,然後在這個框架中,填充自己的具體研究內容就可以了。很多學者認為的「學術論文的八股文寫作方法」,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1.前言/背景介紹
描述研究所涉及的相關社會背景和清晰闡述具體研究問題。如研究在哪裡開展的,研究的社會背景和脈絡是什麼,以及本研究對該領域的實踐和政策等方面的有什麼重要意義。
將本研究問題和具體的研究目標跟與此相關的社會問題、健康問題或相關知識、理論聯繫起來。簡要論述為什麼定性研究方法適用於該研究問題。
2.文獻回顧
首先,回顧與本研究問題相關的最新研究發現。
其次,簡要討論相關的,尤其是研究對象相關理論視角。
然後,指出在回應類似研究問題的複雜性時採用不同研究方法可能會遇到的局限。
最後,總結以往研究的優點和不足。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部分應詳細闡述開展本研究的原因、研究過程以及執行步驟。應注意,如果定性研究只是研究所採取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在文章中應儘早明確這一點。
描述研究者的價值判斷或者所持觀點和立場,包括可能會影響到研究過程和結果的研究者的個人特徵和背景。描述作者的反身性(reflexivity)不僅能使讀者清楚地認識到作者是如何看待研究對象和研究本身,而且對透明化(transparent)研究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部分一般需交代以下各方面要求的內容,但也視具體研究而定,如不適用,請簡述原因:
01
具體研究方法
確定具體的研究視角或方法(例如傳記法、敘事研究法、民族志法、紮根理論法、現象學法和影像發聲方法等)。
簡要描述研究中用到的理論視角和關鍵概念(允許使用圖表來幫助理解這些概念)。
告訴讀者關於選擇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為什麼這個方法適合此研究問題,以及所選的研究方法將如何完成論文所描述的研究目標。
02
招募和抽樣過程
詳細闡明研究成員是如何招募來的。如果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話,他們是如何參與到本研究中的。
清楚描述抽樣方法和抽樣的類型(如目的性抽樣、方便性抽樣、滾雪球抽樣等)。
匯報樣本量以及樣本的特徵,被調查者是否存在中途退出或拒絕參與的情況,並解釋為什麼該樣本量足夠滿足本研究需求。
詳細描述本研究抽樣方法在內的研究單位、涉及物質環境及調查環境,但需要保護被調查者的隱私。
描述樣本飽和狀態是如何執行、記錄和實現的(例如,不再進一步收集新的數據,是因為增加的數據對產生的理論貢獻很少,或對研究結果/主題幾乎沒有新的影響和變化)。
03
數據收集過程
收集數據的方法。詳細描述收集數據的方法(例如訪談法、觀察法、文獻資料法等),從而幫助讀者了解該研究數據的潛在充分性(如對每一位被調查者不僅只是一次訪談,還在研究過程中進行了長期細緻的觀察)。
誰收集數據。匯報數據收集者的信息,以及他們是否接受過相關定性研究訓練等簡要的背景信息。如何保證數據準確度。數據是否經過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即有三個以上研究人員對定性數據和結果進行相互檢驗與核查)。假如是單個研究人員在單個時間點收集的數據,則應標註此研究局限。
說明研究中是否採取了特殊的數據收集方法。詳細介紹這些特殊的方法,解釋為什麼選擇此方法,或是此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的優勢之處。
「在哪」及「何時」收集的數據。標註數據收集的地點,以及數據收集的時間。
如果採用了多種數據收集方法,那麼還需要匯報不同方法之間是如何相互補充的。
04
數據分析
提供數據分析的詳細步驟,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
對研究主題分析進行充分描述,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研究主題是如何產生的;這些信息是增強研究發現可信度的關鍵。
描述用於提煉研究主題的標準。避免使用模糊的詞語來表述數字或頻率,比如若干(a number of)或者一些(some);相反地,可以使用一些能相對清楚表達頻次概念的詞彙,例如很少(few)、許多(many)、最多(most)、大多數(a majority)。
確定編碼者(coder)的數量。
如果有多個編碼者,需解釋編碼者之間一般是如何保持一致的(編碼標準),以及對不一致的編碼是如何處理的。
描述設計和檢驗編碼過程的步驟。
描述所有步驟中如何建立內部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或者一致性(concordance)。
描述如何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credibility)、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可核查性(auditability)、可確定性(confirmability)或者其他方面的好的標準。例如,同行核檢(peerdebriefing)、審核追蹤(audit trail)、負性個案分析(negative case analysis)、長期的參與觀察(prolonged engagement)、數據三角校正(datatriangulation)、內部成員校驗(member checking)等。
如使用了軟體輔助分析數據,可考慮標註所使用的定性數據分析軟體的類型。例如,如果軟體的使用對於如何進行數據分析具有重要影響,那麼標明軟體的類型就是比較關鍵的信息。
05
研究倫理
明確說明該研究是否獲得相關倫理審查委員會(如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的審核和批准(或者豁免)。
描述知情同意書的發放過程(如口頭或書面形式)。
簡要描述如何保護被調查者的隱私,以及匿名化的具體措施,特別是在論文報告中應使用化名。
此外,還應描述如何確保研究數據的安全。
文章應避免匯報那些對了解調查方法或理解研究發現的不重要的信息,以防止不經意間暴露被調查者的身份。例如,當研究場所的相關信息並不是解釋選擇該研究方法的關鍵因素,那麼應該避免長篇大論地對研究場所進行過於詳細的描述。
4.結果或發現
結果(或研究發現)部分應該呈現從分析中提煉出來的主題,換言之,這部分的內容不應只是簡單的描述性內容,而應挖掘現象背後的東西,如:檢驗不同研究主題之間的關係,討論某些現象之間的規律,而非簡單地報告一系列主題。此外,應考慮是否能找到某些理論來幫助解釋研究發現。
指出研究發現之間的可能存在的複雜性,如果有可能,還應指出那些意想不到的研究發現。
謹慎引用研究對象的語錄以豐富文章,從而讓研究對象自己「發聲」來支持所要呈現的研究主題或對其他觀點進行進一步闡釋。
確保引文充分和準確地表達想要呈現的主題、話題或概念等。
確保研究發現和文章的闡釋跟引文之間是相互聯結的。
研究的引文可以來自多種渠道和形式。例如,為了防止信息遺忘,研究人員可能引用來自數據剛收集完後的詳細的田野筆記。
必要的話,可加入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研究的圖表。但是,這些圖表不應該重複文本可以表達清楚的內容,而應該用於幫助闡明那些靠文本很難完全描述的某個概念或某種關係。這些圖表應該清楚易懂,作者應清楚地標註圖例或注釋來幫助讀者理解圖表。
5.討論
總結研究發現,並將這些發現跟研究問題聯繫起來。
討論本研究的優勢和不足。例如,有關定性研究普遍會遇到的抽樣的局限性,或是相對較少的樣本量或缺乏深度的數據也許會降低研究的推廣性(transferability)。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定性研究中,缺少普遍性或概括性(generalizability)並非是一種不足。
闡述研究發現如何有助於豐富社會工作相關實踐知識,或對發展相關政策起到的影響或貢獻作用。
解釋研究發現可以應用到社會工作相關實踐、研究或者公共政策領域的方法。描述研究發現是如何豐富和貢獻相關領域知識,即描述研究發現是否與以往相關文獻或理論相符合,或者對現有的知識或理論進行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