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一首唐代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的盛讚和惋惜詩句。
諸葛亮27歲高臥隆中之時,劉備三顧茅廬傾誠相邀,遂作「隆中對」指點江山、侃侃而談,盡剖三分天下之大勢。
劉備得孔明謂之「如魚得水」,事業也做的風生水起,昭烈皇帝駕崩後,諸葛亮也傾力輔佐不堪大任的後主劉禪,並以風燭殘年之軀五出祁山「以攻代守」捍衛蜀漢江山。
然而,終其一生,諸葛亮克復中原的夢想魂斷五丈原,臨死前仰天長嘆發出「悠悠蒼天,曷此其極」的悲鳴,不禁讓人對其「出師未捷身先死」陡生同情。
因此,後世之人將諸葛亮引喻為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而小說《三國演義》的橫空出世更是將其追奉為「聖人」的代表,「完人」的先驅。
毫無疑問,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相,劉備若無其竭力輔佐斷然不可能開創蜀漢江山。
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某位功業比肩諸葛亮,甚至超出的歷史人物呢?
還真有這麼一號人物,他的個人能力遠在諸葛亮之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水準更是絲毫不遜色於諸葛亮,只是因為在他死後國家迅速走向滅亡,史書上才籍籍無名。
此人便是「東晉十六國」的前秦名相---王猛。
1
王猛,字景略,東晉北海郡人,幼年的王猛在劇縣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採光性能良好的茅草屋中度過,及至年長,為生活所迫的他不得不以靠販賣簸箕討生活。
對於胸懷大志的人而言,家境的窘迫不足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反倒還會成為這個人前進的動力。
王猛正是在這種落魄潦倒的情況下,依然韋編三絕博覽群書,眼界在書海中逐漸得到提升,謀略、智慧佔據了智商的「高地」。
他不僅刻苦自習,還拜師學藝。一日,王猛和平常一樣在洛陽街上販賣簸箕碰到一名高價購買簸箕的人,那名男子稱身上沒有帶錢,讓王猛隨他回家去取。
生活潦倒的王猛見有人高價收購他的簸箕,於是就滿心歡喜的跟隨著那名男子走進了深山,進入深山後,只見一名仙風道骨、鶴髮童顏的老人佇立在他的面前,王猛作揖便拜老翁連忙說:「王公,您怎麼好拜我呀!」於是,老翁給了王猛十倍於常價的買畚箕錢,並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頭細看,才認出原來是中嶽嵩山。
偶得良師後,王猛在高人的敦敦教導下,學業有了突飛猛進的收穫。
俗話說「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此時的中國北方大地上盤踞著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各個不同民族建立的十六個割據政權,彼此間相互攻伐,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而王猛已然成為安邦定國的賢才,但他沒有急於選擇「老闆」,而是隱居華山靜觀風雲之變,以待明主降臨。
王猛二十五歲以後數年間,北方的戰亂愈演愈烈,政局瞬息萬變。殘暴的後趙國主石虎被武悼天王冉閔所殺,冉魏頒布「殺胡令」,北方胡人幾乎被屠戮殆盡,此後,前燕慕容雋剿滅冉魏,關中豪強紛紛割據,一時間,北方中原大地混戰四起、烽火連天。
公元354年,東晉權臣桓溫北伐至霸上(長安郊外),關中父老夾路相迎,早已按捺不住激動之情的王猛徑投桓溫大營求見,桓、王二人相見。
王猛竟邊抓身上的蝨子邊對天下大勢侃侃而談鞭辟入裡,桓溫被其才學震驚的半晌不語,良久方感嘆道:「江東沒有哪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啊!」。
愛才心切的桓溫邀請王猛加入東晉集團,王猛猶豫不決就回去徵求老師的意見,老師對此堅決反對,王猛只好作罷繼續隱居山裡靜待時局中「真龍天子」的出現。
桓溫盛情相邀,王猛就沒動過投奔東晉的心思嗎?非也,桓溫乃東晉第一士族豪強,背景極為深厚,面對人生中第一個「伯樂」,王猛也春心欲動,畢竟身體裡流淌的是漢人血液,入股當時唯一的漢人正朔東晉集團可謂名正言順。
奈何東晉各大士族輪番把持朝政,裙帶關係枝繁葉茂盤根錯節,對於講究士族出身的東晉來說,寒門卑微的庶族王猛若是投奔必然處處慘遭排擠,抱負難以施展。
且桓溫一直包藏篡晉之心,貿然效力桓溫帳下,必將背負一世汙名,有鑑於此,王猛只好放棄了這個令他心動的想法。
桓溫北伐失敗的次年,前秦肆虐無道人心盡失的國主苻生被苻堅所殺。
氐族人苻堅從小熟讀華夏儒家經典,對漢文化仰慕傾心,可謂深諳人才治國之機要。苻堅被眾人擁立為前秦國主後就命當朝尚書呂婆樓舉薦賢才。
王猛喜歡讀書,但不是書呆子,他顯然不相信「是金子到哪裡總會發光」的這句箴言。離桓溫而去不久,王猛結識了前秦當朝尚書呂婆樓,怎麼結識的?史書沒有記載,可能有貴人代為引薦。
所以說在人生的際遇上「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小人監督、個人奮鬥」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王猛同志憑藉著自己的真才實學得到了呂婆樓的頂禮膜拜。
於是呂婆樓順理成章的向苻堅竭力推薦了門客幕僚王猛,正當苻堅滿腹狐疑地疑惑那個叫王猛的傢伙是否猶如呂尚書傳言的那般神乎之際,氣度非凡、劍眉星宇的王猛大步流星地踏入殿堂與苻堅談古論今、縱橫時局。
二人通宵達旦暢所欲言不知疲倦,苻堅被王猛神鬼莫測胸藏十萬甲兵的才學所折服,感嘆得王猛者如劉備之得孔明也。
2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苻堅剿滅苻生亂黨後,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
在歷史上大凡執掌軍國機密的大臣無不戰功赫赫、德高望重,年僅32歲的王猛有何功德據此高職?皇族外戚和氐族重臣橫豎怎麼看都不服這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
按照當今團隊管理經驗,當一個團隊內部充斥著對「權威」極端不滿的壓抑情緒,內部集體化為一個巨大的「火藥桶」時,同僚們必然攛掇背景深厚與領導有著親密關係的人作為導火索,只待一絲燎原星火的閃現引爆這個「炸藥桶」。
「火藥桶」的導火索很快就要被點燃了,而點燃這個導火索的就是氐族重臣姑臧侯樊世。
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眾臣朝會散去,王猛也打算回家吃個午飯,小憩片刻,樊世突然跑到王猛面前擋住了去路,厲聲質問道:「我們曾與先帝一起從死人堆裡打天下,卻得不到參與機密要事的權力。而你王猛沒有尺寸之功,憑什麼能得到這樣的殊榮?這不是我們種莊稼而你白揀糧食嗎!」。
王猛漫不經心地揚起眉毛冷笑道:「不光是你種我收,我還要你把飯做好端給我吃哦!」,樊世當場氣的青筋爆裂,抄起手裡的玉笏就要跟王猛幹仗,旁邊的大臣趕緊拉扯住了樊世,樊世氣的跺腳咆哮:「姓王的,遲早要你人頭落地,否則我誓不為人!」。
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在歷史上甘羅十二歲出使秦國,憑藉口舌之利讓秦國得到了十幾座城池;諸葛亮二十七歲出山襄輔劉備,奠定蜀漢半壁江山,有能者居之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應該說前秦重臣樊世的這種做法很不明智,至少理應靜觀王猛掌政後有無作為,屆時發難也為時不晚。
可樊世莽撞的被人當槍使的做法很不明智,不久他就要為自己的莽撞付出血的代價。
很快,苻堅獲悉了此事,設局殺掉了姑臧侯樊世。為了剛入職的新人而斬殺重臣元老,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其後果無異於自毀長城。而在苻堅心裡比肩諸葛亮的王猛才是前秦國的「長城」。
經過與朝中反對派的激烈交鋒,王猛完勝穩坐於朝堂,並一路飆升至三公之位。
王猛掃清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的做法,與當年諸葛亮殺李嚴的目的如出一轍,其目標都是為了剷除掣肘,獲取更大的權力,從而一展生平之所學。
奏響毫無後顧之憂的王猛接下來的要在東晉十六國陰暗沉悶的黑夜裡發出一陣陣石破天驚鬥破蒼穹的信號了,前秦要變天了,新的華章即將奏響了。
未完待續,明日繼續更新,敬請關注!白話說史,洞察歷史人心!這裡是由《明月秋風照當年》出品的歷史原創文章,歡迎關注該百家號,每日更新,共同探討歷史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