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鎮一所小學引進的一款頭環引發爭議,據介紹,這款頭環產品戴在頭上後能監測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情況,頭環的生產商稱小學所用的產品並非監控大腦,主要是用於訓練和提升學生注意力,一個星期只戴一兩次。目前,當地教育部門已責令學校暫停使用。
「智能頭環」引發哪些爭議?望子成龍,如何不被「套路」?
11月2日,《央視財經評論》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進行深入解析。
教學「神器」 真的那麼「神」?
新聞連結:
10月底,浙江金華市金東區教育局已責令學校暫停使用「監控頭環」,並讓全區學校進行自查,並表示「監控頭環」收集的數據不會外流,不會洩露孩子個人隱私。媒體報導,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這款頭環是一名校友向小學贈送的,屬於「回饋母校,沒有任何收費行為」。
楊宏山:科技創新不應違背社會倫理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楊宏山:我認為這個產品引入到課堂是不合適的,學生們上課有的時候是要緊張嚴肅,有的時候也要輕鬆活潑,老師本身也會進行調節,人不是機器。從這個角度講,產品不適應教育基本的規律,相關部門也採取了叫停措施。科技創新不應違背社會倫理,意識是私人領域,他人無權侵犯。
劉戈:何種器材可進課堂是問題關鍵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我在網上看到相關的產品,證書基本是齊全的,但我們討論的焦點是什麼樣的器材可以進入課堂。教育有靈魂、情感,學生如果靠機器提高自己的專注度,而不是靠老師的引導,一定程度會弱化老師教學能力,引進一些技術產品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要有明確的規範,相關部門對此要慎之又慎。
望子成龍 如何不被「套路」?
楊宏山:識別「偽科技」關鍵在監管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楊宏山:要識別有些「偽科技」和黑科技,完全靠家長是行不通的,這些產品本身具有信息不對稱,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高度不對等,識別關鍵在監管,監管部門要與時俱進,幫家長和學生們把好關。
劉戈:「偽科學」迎合的是家長焦慮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偽科學迎合的是家長的焦慮。很多家長覺得被介紹的所謂好東西,如果別的孩子用了,我的孩子沒用上,怎麼辦?所以,有的商家就利用這樣的心態,在科學外衣包裝下,做著「偽科學」的事情,迎合的就是家長望子成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理。
楊宏山:「科技向善」離不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楊宏山:人不是機器,人是有血有肉的。科技是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生活,但「科技向善」離不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
劉戈:科學無邊界 應用要謹慎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大腦對人類來說是神秘的,「腦機互聯」也是科技探索的方向,科學無邊界,但應用在人們生活和學習上需要謹慎。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