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大氣層是我們人類的生存之本,但它也限制了我們觀測宇宙的能力,為了擺脫這一困境,1990年4月24日,大名鼎鼎的哈勃望遠鏡發射升空,在隨後的日子裡,哈勃望遠鏡不負眾望,為我們帶來了無數令人著迷的星空圖片,極大地提升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特別是2019年5月公布的「哈勃遺產場」 (HLF),它包含了大約26.5萬個星系,其中最古老的星系目前與我們的距離已經高達400多億光年。
哈勃望遠鏡如此強大的觀測能力著實讓人嘆為觀止,按理來講,以這樣的實力來觀測太陽系內的天體簡直就是「小菜一碟」,那事實果真如此嗎?
上圖為哈勃望遠鏡在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時候所拍攝到的圖像,可以看到,這並不能算是一張清楚的圖片,數據顯示,這張圖片的解析度僅為13公裡,也就是說哈勃望遠鏡只能分辨火星上13公裡以上的物體,它根本就看不清楚火星。現在問題就來了,大名鼎鼎的哈勃望遠鏡,為什麼連火星也看不清楚?
在望遠鏡對目標物體的觀測的過程中,可以看成是目標物體被分為了若干個幾何點(可稱之為「物點」),理想情況下,一個物點發出的光線經望遠鏡捕捉後,就會生成一個精確的像點,就這樣一個物點對應一個像點,若干個像點就組成了目標物體的圖像。
然而由於衍射效應的存在,對應每一個物點,望遠鏡並不能生成一個精確的像點,而只能生成一塊像斑,這被稱為「艾裡斑」,假如兩個物點離得太近,它們對應的「艾裡斑」就會互相重疊從而變得難以分辨,因此望遠鏡是有一個分辨極限的,對於如何定義這個分辨極限,人們通常採用的是「瑞利判據」(具體如下圖所示)。
「瑞利判據」的相關公式為:最小分辨角θ= 1.22 x 波長/望遠鏡口徑,已知哈勃望遠鏡的口徑為2.4米,波長取可見光的平均波長500納米,將它們代入公式,我們就可以估算出哈勃望遠鏡的最小分辨角θ= 1.22 x (5 x 10^-7)/2.4 約等於 2.54 x 10^-7 rad(註:rad為弧度)。
在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時候,兩者的距離約為 5460萬公裡,將其與哈勃望遠鏡的最小分辨角相乘,我們就得出了哈勃望遠鏡對應火星表面的最小分辨距離約為 13.88公裡,這與上面的火星圖片解析度基本相符。同樣的,木星離地球最近時的距離是 6.3 億公裡,那麼在這個時候哈勃望遠鏡在木星表面的最小分辨距離就約為160公裡,就是下圖這個樣子。
而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海王星就顯得「慘不忍睹」了,它是下圖這個樣子的。
「NGC 1300」星系是位于波江座的一個棒旋星系,距離我們大約6100萬光年,將這個數據與哈勃望遠鏡的最小分辨角相乘,我們得出在這個距離上,哈勃望遠鏡的最小分辨距離約為15.494光年。這看上去似乎很誇張,但這與「NGC 1300」星系超過10萬光年的直徑來做對比,就一點都不誇張了。
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就可以知道以哈勃望遠鏡的解析度,在10萬光年的跨度上可以上生成6454個像素,要知道一臺普通的23寸寬屏顯示器的最高解析度也才 1920 x 1080,也就是說,我們需要24臺這樣的顯示器才能將這張圖像完整地顯示出來!
(上圖為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NGC 1300」星系)
雖然以上只是粗略的估算,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哈勃望遠鏡的解析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高,因此它看不清楚火星也在情理之中了,而哈勃望遠鏡之所以能看到那些遙遠的星系,原因是因為這些星系的尺寸實在是太大了。
順便講一下,平常我們所說的哈勃望遠鏡能看到400多億光年外的星系,其實是將宇宙膨脹的因素也算進去了的,事實上,哈勃望遠鏡現在接收到的歷史最久遠的光線來自於130多億年前,而那些發出這些光線的天體,在宇宙膨脹的驅動下,現在已經在距離我們400多億光年之外了。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