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連世界上最好的望遠鏡都看不到宇宙第一代恆星?

2020-08-10 超弦

哈勃是世界上最好的太空望遠鏡之一,可以說,哈勃目前所能看到是人類技術所能達到的一個瓶頸,當然,這個瓶頸在將來肯定會被打破。只不過在觸手可及的現在,哈勃所能達到的極限決定了我們看向宇宙的距離,只不過以哈勃望遠鏡的極限仍然看不到宇宙初代恆星,為什麼?

宇宙初代恆星

天文學家還不清楚宇宙中第一顆恆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因為它們還沒有被觀測到。現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新觀測表明,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可能比先前估計的還要早。為什麼?我們仍然沒有看到它們,我們有最好的望遠鏡已經被推到了極限,這意味著恆星的出現比目前哈勃所能看到的還要早。

一組研究人員利用哈勃望遠鏡儘可能地回望宇宙時間和空間,希望研究這些早期宇宙的第一代恆星,它們被稱為第三類恆星,為什麼呢?別急,接著往下看。目前哈勃可以看到宇宙只有5億年的時候,這被認為是哈勃的極限,在這個時代,我們仍然沒有發現這些最早的恆星的證據。

為什麼叫第三類恆星呢?這些第一顆星不應該被稱為第一類恆星嗎?這其實和科學家的命名有關,天文學家把銀河系的恆星歸類為第一類(像太陽這樣富含較重元素的恆星)時,然後,用「第二類」這個名字對銀河系中重元素含量較低的較老恆星進行分類。

然後「第三類」恆星是由大約138億年前大爆炸產生的原始物質鍛造而成的。第三類恆星一定是完全由氫、氦和鋰組成的,在這些恆星的核心過程產生更重的元素之前,只有這些元素存在,如氧、氮、碳和鐵。

這張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星系團MACS J0416,是哈勃前沿場計劃研究的六個星團之一,它產生了有史以來最深的引力透鏡圖像。科學家們利用團簇內部的光(藍色可見)來研究暗物質在團簇內的分布。

歐洲航天局的拉查娜·巴塔德卡爾領導了這項最新的研究,探索了大爆炸後5億到10億年的早期宇宙。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南部天文臺的地面甚大望遠鏡的支持數據,研究了星團MACSJ0416(和周圍的磁場。

這些觀測是哈勃前沿場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從2012年到2017年觀測了6個遙遠的星系團,並對星系團及其後面的星系進行了有史以來最深入的觀測。這是通過使用引力透鏡效應實現的,在引力透鏡效應中,前景星系團的質量足夠大,足以彎曲和放大來自它們後面更遙遠物體的光。這使得哈勃能夠使用這些宇宙放大鏡來研究超出其名義操作能力的物體。這些觀測顯示,星系的亮度比以前觀測到的要弱10到100倍。

不過前沿場的目標是比哈勃超深場更遠的地方,科學家希望對此獲得大量星系的圖像,因為它們存在於大爆炸後的最初幾億年。好消息是,巴塔德卡爾和她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從構成這些引力透鏡的明亮前景星系中移除光線。這使得他們能夠發現質量比以前用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要低的星系,其距離相當於宇宙不到10億年的時候。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個宇宙時間間隔內,我們仍然沒有發現這些第一代種群III恆星的證據。這些結果產生了深遠的天體物理後果,因為它們表明星系形成的時間肯定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

由於這些觀測處於哈勃望遠鏡的極限狀態,那麼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否會打破這個極限呢?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恆星考古:從第一代恆星中重現宇宙奇蹟
    第一代恆星一定非常壯觀。它們比今天點亮天空的大多數恆星都要亮得多、熱得多、質量也大得多。>大爆炸發生後大約一億年,經歷了一段相對黑暗的時期,在無數暗物質暈的引力作用下,第一代恆星出現了。它們的外層大氣中保留了第一代恆星(星族III,沒想到吧是3~)製造的金屬的遺蹟。這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進行「恆星考古」的機會,就像地球上的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古文明遺留下來的史前器物來了解古代文化一樣,天文學家可以藉助星族II恆星上遺存的信息,重構連望遠鏡都無法回溯的130億年前的第一代恆星,看看它們如何形成、演化、如何構建後來的世界。
  • 天文學家建議在月球上安裝一臺超大望遠鏡,用來研究第一代恆星
    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正在重提一個想法,即十年前美國宇航局(NASA)想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天文臺。該天文臺的設施被稱為「超大型望遠鏡」,其性能將輕鬆勝過同類望遠鏡中的所有其他望遠鏡,並且可以發現理論上預測過但從未見過的天體。安裝在月球表面的大型液鏡望遠鏡可以執行其他望遠鏡無法完成的任務:尋找宇宙中第一代星系的跡象。
  • 沒有第一代恆星,就沒有今天的宇宙,它們現在在哪裡?
    到目前為止,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天體叫做MACS 1149-JD,是一個距離我們大約132億光年的星系,是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哈勃極深場圖像中發現的。這意味著,它形成於132億年前。可是,在這裡,我們仍然無法找到第一代恆星。那麼,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到底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呢?
  • 科學家發現了宇宙誕生以來的第一代恆星存在的證據
    天文學家使用ESO的超大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早期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並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第一代恆星的例子潛伏在其中。這些巨大的、輝煌的、以前純理論的物體是歷史上第一個重元素的創造者——這些元素是我們今天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恆星、圍繞著它們的行星以及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所必需的。新發現的「CR7」星系比目前已知的最明亮的遙遠星系要亮3倍。
  • 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郭守敬望遠鏡項目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說。2012年,這一暢想變成現實:世界上第一臺大視場兼大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建成。每當夜幕降臨,巨大的穹頂緩緩打開,由24塊邊長1.1米的六角形鏡片拼接而成的跟蹤反射鏡巨大鏡頭開始工作。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2012年,這一暢想變成現實:世界上第一臺大視場兼大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建成。類似蜂巢的大鏡頭拼接技術、4000根光纖的並行可控定位技術、主動光學技術……中國天文學家的創新,可以更精確、更高效地獲取天體光譜信息,被國際天文界譽為「建造地面高效率的大口徑望遠鏡最好的方案」。它的效率是此前世界第一的美國斯隆巡天計劃的5倍半。「天文巡天,數據為王。
  • 第一代恆星組成的星系
    近日,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與墨西哥國家天體物理、光學與電子研究所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 天文》上發布了一個重要發現。他們利用大型毫米波望遠鏡通過光譜觀測證認了一個紅移大於6.0的正在形成恆星的星系——G09 83808。
  • 宇宙中的恆星也存在代目之分,太陽至少排行第三代了
    世間萬物,始於虛無,終於虛無,人如此,地球如此,恆星如此,就連宇宙也是如此。宇宙誕生在138億年前,混沌之初,氫元素幾乎佔據宇宙物質總量的92%,氦元素也差不多佔了8%,只剩不到1%的物質為鋰元素。由此可見,早期宇宙的金屬含量是多麼貧乏,初代恆星便是在如此環境下形成的。
  • 宇宙中的那些第一代發光天體
    那麼,現在宇宙中那些我們熟知的發光天體:恆星、星系、黑洞等等,它們最早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的銀河系非常古老,其中最老的恆星有一百多億歲。宇宙中最早的發光天體必然形成於更早的時期,那時的宇宙還是一個小孩兒。
  • 什麼樣的望遠鏡能讓我們看到宇宙第一顆恆星的光?
    我們對它們是如此好奇,但就連預計明年發射的最強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也無法看到那麼遙遠的宇宙。想要一探宇宙深處初代恆星的奧秘,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望遠鏡——終極大望遠鏡(ULT)。我們想更多地了解宇宙早期以及生活在那裡的恆星。Anna Schauer等作者在一篇名為「ULT——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設施來探測星族III恆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論文中描述了ULT的概念、必要性以及其工作原理。該論文可在arxiv.org網站上找到(https://arxiv.org/abs/2007.02946)。紅外望遠鏡可以看到遙遠的過去。
  • 史上最大單星爆發暗示第一代恆星死亡細節
    宇宙第一代恆星是如何死亡的?那是因為一方面超新星爆發是一個星系中很少見的事件;另一方面,超新星爆發基本都遠在數千萬甚至上億光年之外,只有大型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特殊超新星吸引地球「目光」2016年11月4日,歐洲太空局(ESA)下屬的「蓋亞」太空望遠鏡最先發現了SN2016iet。
  • 哈勃望遠鏡新發現:宇宙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時間或更早
    原標題:宇宙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時間或更早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歐洲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對大爆炸後5億到10億年間的宇宙展開研究,沒有發現第一代恆星——所謂第三星族恆星存在的證據。這一最新結果表明,早期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時間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在現代天文學領域,探索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如何以及何時形成仍是一項重大挑戰。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此前提供的數據表明,恆星約在大爆炸後5.5億年開始形成。哈勃望遠鏡研究項目由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攜手開展,可觀測大爆炸後5億年內宇宙的情況。
  • 為什麼現在看不到銀河了?宇宙正在膨脹,星星都飛到看不見了嗎?
    可能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抬頭看看夜空,但很多時候我們抬頭也看不到多少天體,除了明晃晃的一輪月亮和時常掛在西邊天空的金星,或者不同季節出現的恆星和經常跑丟的行星外,璀璨的銀河不見了!為什麼銀河看不到了,因為宇宙膨脹,星星都飛遠了嗎?其實銀河一直都掛在天空中,仍然還像過去一樣,穿過牛郎織女以及天津四構成夏季大三角,橫跨天空,但很可惜的大多數時候,只能在模擬軟體中看到銀河的存在了!
  • 這都蘊含在宇宙最古老的恆星裡
    宇宙大爆炸的3分鐘裡產生了大量的氫、一些氦和極其微量的鋰,隨後這波大爆炸「濃湯」開始冷卻,直到2億年時宇宙中才出現了第一代恆星,它們開始製造新的化學元素,最終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這鍋大爆炸「濃湯」開始冷卻,冷卻大概到2億年的時候,宇宙裡出現了第一代恆星,它們開始製造新的化學元素。這些恆星非常明亮而龐大,它們用極其壯烈的方式——超新星,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而它們所生產的這些化學元素被噴射到四面八方,並且遺傳給了下一代恆星。
  • 宇宙的「盡頭」,生與死的神秘規則,連星系和恆星都逃不過
    古往今來的哲人和聖賢皆是如此,他們不斷的悟出來生就是不斷地走向死亡的過程,似乎這就是宇宙的真理,或者稱之為規則。近來,天文學家對宇宙天體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在趨向於宇宙「盡頭」的地方,環境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平淡無奇,而是存在苛刻的環境和條件。在那裡,就連宇宙「星系」都不能存活,它們一步步被剝離,停滯和死亡。
  • 那是來自134億年前的星光,見證了宇宙第一代恆星的誕生!
    但是行星間的距離,就算最遠的一個,從恆星和星系的大尺度上看其實離得很近。一旦我們離開太陽附近,我們就得把距離單位從光時變成光年,光年才是宇宙的尺度,一光年就有近百萬億千米,這是一個距離單位,和米或公裡一樣,光年就是光傳播一年的距離,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即比鄰星距離地球有超過4光年的距離。四光年有多遠呢?
  • 既然恆星在動,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而且星座總可以保持一副模樣?
    如果你在晴朗無月的夜晚仰望過星空,你就會有這樣的感受,天上的恆星總是一動不動,在同一個位置不停的閃爍。在肉眼看來,它們互相之間不會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整個夜空中的恆星像是鑲嵌在一塊黑色幕布上的亮點一樣。
  • 如果銀河系存在地外文明,為什麼連飛船之類的證據都看不到
    依然看不到! 也就是說,在太陽系裡,地球只相當於一顆塵埃那麼大,而在銀河系裡,不要說塵埃,不要說微生物,地球甚至連個原子的最小單位夸克都算不上!那麼人類算什麼?
  • 黑洞離我們那麼遙遠,又看不到,我們是如何找到它的?
    可是,它在經過恆星時,這個在它背後的恆星是不是會被它遮擋一下,這樣我們就能感覺到黑洞的存在了呢?還是不行。因為一個一般大小的黑洞,周長大概也只是50千米,它的圓盤張成的角不會大於10^-7弧秒。這樣大小的黑洞,從離我們4光年遠的地方去看,比我們看月球上的一根頭髮的直徑還小。比世界上最好的望遠鏡所能分辨的東西還小1000萬倍。這麼小的暗天體,我們是不可能發現它的。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在星球內部合成的重元素,通過「恆星風」被釋放到宇宙空間,或者在超新星爆炸時擴散到宇宙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含有這些重元素的星際氣體會重新聚集形成新的星系。如此反覆,構成人體和地球的元素就逐漸形成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被稱為「星星的子孫」的緣故。模擬初期宇宙萬物都有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