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單星爆發暗示第一代恆星死亡細節

2021-01-14 科普熊貓




宇宙第一代恆星是如何死亡的?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的論文,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2016年11月發現的一顆超新星上。


這是一顆名為SN2016iet的超新星,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最大單星爆炸之一。它的前身是一顆質量超過太陽百倍的超大恆星。更特別的是,SN2016iet歷經3年才徹底消失,人類有幸見證了這一特殊恆星的凋落歷程,留下豐富的數據,堪稱宇宙賜給人類的禮物。而它或許代表著包括宇宙中誕生的第一顆恆星在內的超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方式。


那麼,SN2016iet是怎樣被人類發現的?除了質量大,它還有哪些特性?記錄它的死亡過程究竟有哪些意義?


恆星生命的華麗終結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到流星許願的經歷,那是宇宙中的塊體物質在接近地球時,被地球引力拽過來,「親吻」大氣層並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人的眼睛總是更容易被運動的物體吸引,久而久之,流星就被賦予了美好的意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夜空中的很多恆星,會以更壯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發光發亮的一生——超新星爆發,即一顆恆星的「自爆」。


超新星是指恆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並非所有的恆星都有資格成為超新星。天文學家認為,恆星的演化必定以三種可能的冷態之一為終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太陽在浩瀚的宇宙中算是個「小塊頭」,它將最終演變成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白矮星;相比而言,大質量的恆星(如10倍太陽質量或更重的恆星)更傾向於坍縮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在此之前會爆炸成為超新星。


超新星爆發時極其明亮,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從開始到結束往往只有幾周至幾個月。但這期間內一顆超新星的輻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


但是,普通人卻很難在夜空中看到絢爛的超新星。那是因為一方面超新星爆發是一個星系中很少見的事件;另一方面,超新星爆發基本都遠在數千萬甚至上億光年之外,只有大型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


特殊超新星吸引地球「目光」


2016年11月4日,歐洲太空局(ESA)下屬的「蓋亞」太空望遠鏡最先發現了SN2016iet。隨後,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的「卡塔琳娜」實時瞬變巡天系統(CRTS)以及位於美國夏威夷的全景瞬變巡天系統(Pan-STARRS)分別在2017年1月和2017年3月獨立發現了它。


之後,位於美國夏威夷的直徑8.1米的「雙子星」北座望遠鏡和智利的直徑6.5米的「麥哲倫-巴德」望遠鏡等地面天文觀測系統也紛紛加入「戰團」。其中「雙子星」北座望遠鏡在其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研究中心埃多⋅伯格教授表示,「雙子座」提供了比其他觀測手段更深入的超新星觀測結果。這使科學家得以在發現SN2016iet後800多天還能對其進行研究,儘管當時它的亮度已降低到峰值亮度的百分之一。


研究人員通過多個地面望遠鏡跟蹤超新星逐漸減弱的光線,最後得出結論,在它爆炸之前,這顆巨大恆星的質量在55到120個太陽之間,而其誕生時的質量甚至可能是太陽的200倍。它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逐漸失去一些外層物質,大約在它進入爆炸之前的十年中,它以大約每年三個太陽質量的速度迅速減重。


「除了質量大,與其它超新星相比,它的光譜和光變曲線還具有一些特殊的觀測特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天萌告訴科技日報記者,SN2016iet的光譜中沒有發現氫和氦的譜線,而是以中等質量元素,如碳、氫、鈣等譜線為主,說明在爆發前,其前身星最外層的氫和氦殼層都已經消耗殆盡。而且,它爆發的位置距離它可能的寄主星系很遠,達到54000光年,處於一個比較孤立的環境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李海寧補充道,我們稱光譜中呈現的化學豐度模式為「化學指紋」。因為一個天體的化學成分通常不會隨著它的空間運動遷移發生變化,能夠反映出其誕生地等本質上的特點,這與人類的指紋或DNA類似。SN2016iet具有超大質量,且其所處環境缺乏金屬元素,表明它的前身恆星很可能誕生在宇宙中極早的恆星形成時期,也就是尚未形成足夠金屬元素的早期階段。


經典模型受到挑戰


SN2016iet有許多特殊之處,包括超長的持續時間、巨大的能量、不尋常的「化學指紋」,以及周圍環境的重元素貧乏等。正如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研究中心塞巴斯蒂安⋅戈麥斯教授所說:「當我們第一次意識到SN2016iet有多麼不尋常時,我的反應是——難道我們的數據出現了可怕的錯誤?」


既然它如此特殊,研究它必然有非凡的意義。當一顆典型的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時,它的核心會坍塌成更小更穩定的中子星或黑洞。相當於幾十個太陽的超大質量恆星的死亡過程則有所不同,科學家們研究認為,當其核心加熱到一定程度時,會形成電子及其反物質夥伴正電子。與中子星的中子不同,電子-正電子對沒有任何方法來支撐核心抵抗重力。因此,超大質量恆星在死亡時將一直坍塌,直到它消失在黑洞的奇點中之前,會發生失控的核聚變,引爆整個恆星。這就是天文學家所說的脈衝對不穩定性超新星(PPISN)。但直到現在,這基本上還是一個理論性的想法。


「SN2016iet是被發現的第一個金屬豐度和前身星質量都符合PPISN模型的超新星,其測光和光譜演化或許可以用該模型來解釋。」張天萌談到,它的前身恆星的主序質量被估計為120到260個太陽質量,寄主星系的金屬豐度是太陽金屬豐度的10%。PPISN模型預言大質量、貧金屬的恆星會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正負電子對,使得恆星的狀態方程發生變化,導致其不穩定性增加,進而發生爆炸。


李海寧告訴記者,目前的經典模型普遍認為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應該是大質量甚至超大質量的,而它們正是以超新星爆發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其中PPISN就是一種可能的死亡方式。通過觀測和研究SN2016iet,可以類推第一代恆星的性質及其死亡過程。


「但是,SN2016iet與PPISN模型並非完全相符。」張天萌指出,根據觀測數據,它的前身星在爆發前的短短幾年時間裡,拋出了大約一半的質量,而現有模型認為這需要幾千年的時間跨度。


「因此,未來天文學家們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來修正PPISN模型,或者找到更合理的模型來描述SN2016iet這類超新星的爆發。」張天萌說。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沒有第一代恆星,就沒有今天的宇宙,它們現在在哪裡?
    可是,在這裡,我們仍然無法找到第一代恆星。那麼,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到底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呢?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模型一樣,開始有天體形成,那就是第一代恆星。第一代恆星通過輻射和超新星爆發,促使更多恆星形成,今天的宇宙才如此豐富多彩。理論簡單,驗證卻很難。黑暗時代的宇宙充滿了氣體雲,遮擋了可見光和紅外線,讓我們無法觀測。因此,當時的宇宙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始終是個謎。甚至在未來短時間內,我們都很難具備對這個時期進行觀測的能力。但是,科學家不會放棄。
  • 恆星考古:從第一代恆星中重現宇宙奇蹟
    第一代恆星一定非常壯觀。它們比今天點亮天空的大多數恆星都要亮得多、熱得多、質量也大得多。>大爆炸發生後大約一億年,經歷了一段相對黑暗的時期,在無數暗物質暈的引力作用下,第一代恆星出現了。而幾百萬年後,當它們以劇烈的超新星爆發結束生命時,釋放出了更重的元素,輔助下一代恆星的形成。這些重元素,如碳、鈣和鐵,被天文學家統稱為金屬。金屬有助於坍縮的氫氦氣體雲輻射熱量,從而使得產生質量較小、壽命較長的恆星成為可能。恆星被天文學家以金屬元素含量多少分成三個星族,其中金屬含量最高的是星族I。第一代恆星爆發後,第二代恆星——星族II中最小的那些,仍然存在於銀河系和近鄰矮星系中。
  • 巨大恆星為何忽然消失?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
    ,這顆恆星正經歷著巨大的噴發,鑑於其中的物質從恆星中流失,對此有人指出,這些活動已在2011年後的某個時候停止,由於其亮度是太陽的250萬倍,卻能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可以說該恆星神秘的消失可能暗示著一種恆星死亡的新方式,它甚至已經超出了目前科學界的認識範圍,其原因尚未確認,畢竟像這樣的發光藍色可變恆星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易於爆發,可以讓恆星失去質量,還能導致其亮度急劇上升。
  • 吸血鬼恆星吸食伴侶恆星增壽 亮度超太陽百萬倍
    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中的「吞噬者」成為「吸血鬼恆星」。這種恆星溫度和亮度極高,質量也非常巨大。它們比較活躍,但壽命較短,在星系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謂的「吸血鬼恆星」是指一個雙星系統中體積較小的成員,「吸食」另一顆恆星的物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休格斯-薩納表示:「這種恆星是恆星家族中的大塊頭,體積是太陽的15倍以上,亮度更是達到100萬倍。」
  • 宇宙中的那些第一代發光天體
    宇宙的年齡約137億年,第一代發光天體大概形成於宇宙年齡在幾千萬年到幾億年之間,在這之前宇宙經歷了一段所謂「黑暗時期」(圖源:NASA)第一代恆星圖2:左圖,第一代恆星的藝術想像圖;右圖,銀河系的藝術想像圖。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最新對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中微子研究(極難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讓科學家們離了解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發生了什麼又近了一步。這項研究由莫納什大學引力波發現(OzGrav)ARC卓越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Ryosuke Hirai共同撰寫,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研究了恆星演化模型,以測試不確定的預測。
  • 如果距離四光年的恆星爆發超新星,地球會怎樣?我們該何去何從?
    ,這三顆恆星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因此之後恆星外殼會向內坍縮而引發超新星爆發。地質史上的幾次生物大滅絕儘管我們現在並沒有發現太陽系附近可能爆發超新星的恆星,但並不表示過去沒有,地質史上有多次生命滅絕都疑似由超新星引發!
  • 不會死亡的恆星
    Hester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大約170年前,銀河系中最大、最亮的恆星之一——海山二——曾發生了一場大爆炸,所釋放的能量幾乎等同於一場超新星爆發,並一度成為夜空中第二亮的恆星。但不知怎麼的,海山二本身卻奇蹟般地在這場大爆炸中存活了下來,而天文學家也一直對這背後的原因疑惑不解。
  • 宇宙中的恆星也存在代目之分,太陽至少排行第三代了
    第一代恆星幾乎由氫、氦元素聚合而成初代恆星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數千萬年內,由於早期宇宙不存在碳和重元素超新星爆發釋放出重元素這些重元素與原有的星際氣體雲團混合,然後從中再誕生出來的恆星便是第二代恆星了。第二代恆星雖是誕生於混合了金屬元素的星雲中,但苦於初代恆星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重元素依舊不多,所以第二代恆星中含有的金屬元素還是很低,大約只有太陽的20萬分之一。與初代恆星相比,二代恆星的質量更小,核聚變反應更慢,所以壽命更長。
  • 研究展示宇宙最早期大質量恆星死亡過程
    但事實上,這是宇宙中一顆最早期恆星死亡時候的場景。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早期恆星的死亡是獨特的,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發生爆發,並完全焚毀,不會留下黑洞,而是將大量的化學物質撒播到宇宙空間之中。這一程序設計中考慮了一些恆星演化的關鍵過程,如核燃燒以及恆星對流等機制,另外還加入了針對大質量恆星的一些特點某些原始恆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5.5萬至5.6萬倍,這樣的龐然大物,其死亡方式將是不同尋常的。
  • 銀河系裡的恆星,排名第一的是不是太陽
    太陽是第二代還是第三代恆星很難確認,但太陽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理由也非常簡單,因為以太陽的體量是無法在聚變中生成除碳氧後的元素的,但從太陽的光譜中發現金屬元素鐵的含量很高,質量佔比達到0.2%!然而鐵元素只會在8-10倍以上的恆星中心聚變時才能產生,因此認定太陽至少是二代恆星是沒有問題的。太陽以及結構太陽最主要的元素是氫和氦,以質量計算它們分別佔74.9%和23.8%。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其生成的重元素散落在星際空間,在這其中誕生的下一代恆星便包含著這些重元素,並繼續生成新的重元素,就這麼一代代傳遞下去,宇宙中的重元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而恆星的誕生,並非是「勻速」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表示,此前觀測表明,在宇宙早期,物質密度漲落較小,也缺乏恆星形成必需的冷氣體。
  • 第一代恆星組成的星系
    、第一代星系等等。這是迄今第二遙遠的塵埃恆星形成星系,僅比宇宙年輕10億歲(距今128億年)。這個誕生於128億年前的第一代大質量星系,是宇宙中最年老的天體之一。而這些明亮的大傢伙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它們常常被認為是宇宙中第一代恆星的家園。
  • 被精心設計的太陽系(一)——非主流的單星系統
    如果沒有以上的情況,兩顆星會在以質心為焦點的橢圓軌道上互繞著,形成一個穩定的恆星系統。75%並且距離足夠近,那麼它們將能夠為其所圍繞著的行星提供足夠舒適的生命誕生環境,並且生命在雙恆星系統下的存活概率甚至要比單恆星系統下存活的概率要高不少!
  • 天文學家在距離太陽最近的單星身邊發現「超級地球」
    ESO距離太陽最近的單星身邊存在一顆質量至少為地球3.2倍的行星,一個所謂的「超級地球」。這顆冰凍的行星,是距離最地球第二近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主星名叫「巴納德星」,距離地球僅6光年。這顆行星的發現者,同時也是半人馬座比鄰星身邊行星的發現者。新發現的這顆行星被命名為「巴納德b」,公轉周期大約是233天。
  • 史上首次!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史上首次!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首次清楚地探測到一顆遙遠的恆星正在發生一種類似日冕物質拋射的噴發活動,迄今為止,這種噴發活動一直以來只在我們的太陽上被觀察到。義大利巴勒莫大學天體物理學家Costanza Argiroffi說,這樣的爆炸活動可能會對恆星周圍的任何星球均造成嚴重破壞。科學家們對我們太陽的星體動力學最熟悉了。太陽耀斑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爆炸。
  • 科學家發現了宇宙誕生以來的第一代恆星存在的證據
    天文學家使用ESO的超大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早期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並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第一代恆星的例子潛伏在其中。這些巨大的、輝煌的、以前純理論的物體是歷史上第一個重元素的創造者——這些元素是我們今天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恆星、圍繞著它們的行星以及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所必需的。新發現的「CR7」星系比目前已知的最明亮的遙遠星系要亮3倍。
  • 我們從哪裡來 - 宇宙大爆炸、恆星的產生
    當質量大到一定的程度後,這些物質組成的球就點燃了內部核聚變,突然間光芒四射,照耀整個天空,於是一顆恆星就這樣誕生了。宇宙的第一代恆星就這樣在宇宙大爆炸約30萬年後誕生了。由於宇宙大爆炸後只形成氫和氦這兩種元素,第一代恆星都是由於這兩種元素組成的。
  • 超大質量恆星的徹底湮滅
    這場超新星爆發使得天文學家不得不將幾十年的研究置於一邊,而把注意力轉移到一種新的超新星上。這種超新星爆發時可以將其母星完全毀滅,不留一點殘骸。這場天文學家之前從未目睹過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可能展現了宇宙中第一代恆星以及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如何死亡的。
  • 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史上最強超新星爆發現象(圖)
    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終點發生的劇烈爆炸被稱作超新星爆發  據《後漢書》記載,早在2000年前,我國天文學家就發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這顆現被稱為SN185的超新星被天文學家劃歸為Ia型。自那以來,人類記錄了上萬顆超新星爆發,其中最常見的類別就是Ia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