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堂吉偉德:考研熱降溫拐點有助高教回歸理性
作者:堂吉偉德
今天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多個省份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未完成計劃的情況。其中遼寧缺額2259人,地方院校缺額最為嚴重,超過招生計劃的10%。在廣東,個別地方院校的招生計劃只完成了1/3,創下歷史紀錄。(12月30日中國青年報)
所謂物極必反。任何一種現象在達到了頂峰之後,勢必會回歸於合理的狀態與區間,一度火爆異常的考研熱同樣如此,當其達到了歷史的峰值之後,接近於拐點而處於降溫就無以避免。因而可以說,考研熱出現降溫拐點是一種必然趨勢,只是到來的時間早晚不同而已,對此倒不免大驚小怪。不過,對於長期處於亢奮的中國高等教育來說,若不能擺脫由此形成的路徑依賴,那麼就會面臨無所適從的境地。
在高等教育產業瘋狂擴張的黃金時期,在文憑貶值的大背景下,考研熱也就應勢而生。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在南開大學承辦的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2014年國際論壇上發表演講指出,自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30多年間共培養博士研究生49萬人,碩士研究生426萬人,其中近5年培養的研究生約佔培養總量的50%。
在教育產業化的模式下,研究生一直堅持的是「批量生產」,2012年,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完成的「中國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專業評價」課題顯示,2012年全國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計劃和在校生規模都在不斷擴大,部分已超過本科生。麥可思發布的2013屆畢業生求職壓力分析顯示,碩士畢業生求職壓力大的比例要超過本專科生。有專家指出,研究生就業壓力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研究生持續擴招所致。本研比例倒掛,研究生質量的注水,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一是國內大學培育的現狀,也使得高學歷教育被冠以文憑注水,研究生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化,通過一些例子可以佐證:一是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曾在兩會上指出:「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大專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二是一些研究生為了就業而進行整容,一改之前文憑優先的比較優勢。如此看來,從供需兩個方面都折射出,研究生是到了應當降溫的地步。
泡沫化和注水化的研究生教育在市場上競爭削弱,也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當教育作為一種投資之後,若是更大和更多的投資,不能帶來預期中的回報,那麼考研和讀研的衝動就會降低,考研熱也應會順勢而下。而對於教育界和主管部門來說,也必須對降溫熱的到來作好準備,看到降溫造成的真正原因,不能一味在降低門檻和分數上去實現完成招生計劃,而是要尋求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培養精品人才上下功夫。只有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達到了應有標準,並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品牌形象被重新塑造和提升之後,供需關係之下的需求才會被重新調動,並保持較為穩定的產業規模和招生數量。
考研熱降溫拐點的到來,對長期追求數量擴張的中國高等教育來說,未嘗不是一個理性回歸的契機,也是實現教育改革,重新審視和重視教育質量的節點。隨著供需關係的改善和調整,高等教育的市場也將面臨更大的競爭與挑戰,以質為本的競爭規律和教育內涵,才會得到雙重體現和落實。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