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風暴潮和潮汐周期推高荷蘭沿岸海平面

2020-12-04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5日報導,荷蘭的一項研究發現,風暴潮和潮汐周期導致2017年荷蘭沿岸地區去年的海平面上升到歷史新高水平。

代爾夫特三角洲研究中心(Deltares)的測量結果顯示,2017年,荷蘭沿岸的海平面比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正常水位高11釐米。該中心上一次測到的最高差距是在2007年,當時的差距為9釐米。

該中心指出,2017年一年內發生了多次風暴潮,是自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使得沿岸水平線被推高。

代爾夫特三角洲研究中心也指出,根據潮汐周期,海平面每18.6年就會上升或下降2釐米。「上一個高峰出現在2004年;海平面現在又再上升,預計2023年初將達到另一個高峰。」但該中心強調,荷蘭海岸「足以應付極端水位」,而且「荷蘭海岸海平面每個世紀都會上升20釐米」。

事實上,自1890年以來,海平面因融冰和海水暖化而每年上升約0.2釐米。代爾夫特三角洲研究中心說:「這意味著,大家已預期海平面每年都會升高。」

報導稱,荷蘭大片國土位於海平面之下,因此該國特別關注海水水平和水位問題,並採取了一系列的防洪災措施,包括建造堤防、沙丘、抽水風車和堤壩。(實習編輯:周思敏 審核:田瑞哲)

相關焦點

  • 研究:風暴潮和潮汐周期推高荷蘭沿岸海平面
    原標題:研究:風暴潮和潮汐周期推高荷蘭沿岸海平面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5日報道,荷蘭的一項研究發現,風暴潮和潮汐周期導致2017年荷蘭沿岸地區去年的海平面上升到歷史新高水平。
  • 荷蘭的長城——三角洲工程
    1953年的洪水淹沒了荷蘭的城鎮整個工程從1954年開始逐步實施直到1997年最後一個項目竣工共耗費82億荷蘭盾,其中包含4座風暴潮屏障、9座大壩和1條運河以及相關設施,被美國土木工程學院入選為現代工程界的七大奇蹟。
  • 來自太陽和月球的禮物——太陽風和潮汐
    其他相關的現象包括極光(北極光和南極光)、總是指向太陽的彗星的等離子體尾巴,以及可以改變磁場線方向的地磁風暴。這些預測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太陽和月球的排列、潮汐的相位和振幅(深海中的潮汐模式)、海洋的無潮系統、海岸線的形狀和近岸水深測量(測深學)。然而,它們只是預報,潮汐的實際時間和高度會受風和大氣壓力的影響。一些海岸線每天都會經歷近乎相等的高潮和低潮這兩個半日潮。其他地點每天只經歷一次高潮和低潮。「混合潮」 - 每天兩次不均勻潮汐,或者一種高潮或者一種低潮也是有可能的。
  • 行業首份「風暴潮區域地圖」 ,精準掌握風暴引發的洪水風險
    為什麼熱帶風暴讓人談「風」色變?風暴潮風險不容小覷熱帶風暴會帶來強風、強降雨以及風暴潮,其中強風與強降雨的危害顯而易見,但名字有點陌生的「風暴潮」,其實也很可怕。地勢平坦的沿海地區遭遇風暴襲擊,風暴潮可能是主要的破壞因素。由風暴潮引發的洪水可能深達數米,例如在美國的「卡特裡娜」颶風期間,當地測得的水位超過8米。因此,受風暴潮影響的人們可能遭受重大生命和財產損失。
  • 福建海平面未來30年將上升65~125毫米
    除4月、11月,去年其他月份我省沿海海平面均高於常年同期,其中,6月和8月海平面分別高151毫米和166毫米,8月海平面為1980年以來同期最高值。  歷史數據顯示,1981—2010年,我省沿海的年代際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自2001年以來,福建沿海的海平面總體處於歷史高位。  曾從盛是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曾從事近十年的海平面研究。
  • 別的國家是怎麼防洪抗洪的,按國土算中國的水壩和屏障還是太少了
    內陸河流和湖泊附近的低洼地帶,老舊水壩附近的城鎮,沿海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城市尤其脆弱,並且隨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城市自身的膨脹,洪水泛濫變得更加頻繁。 在日本,英國,荷蘭和其他飽受洪水威脅的國家,科學家和建築師已經開發出了一些有效防止洪水的技術。 1. 英國泰晤士河防洪屏障 在英國,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創新的活動式防洪屏障,以防止泰晤士河沿岸的洪水泛濫。泰晤士河防洪屏障的水閘由定製的閘門組成,可以靈活的控制打開和關閉,以阻止水流過並保持泰晤士河的水位安全。
  • 海平面真的是平的嗎?就算消除了所有的波浪和潮汐可能也平不了
    那麼讓我們再回過頭來,造成全球海平面差異的原因有哪些呢?在假設海平面沒有任何波浪的情況下,科學家認為造成海平面差異主要有三個原因: 我們先從慣常所熟知的潮汐開始,正確理解潮汐對海平面的作用,也有助於解釋另外兩個原因。每天隨著月相的變化,潮汐力量也隨著時間而對海平面產生影響。
  • 潮汐現象
    海水的這種運動現象就是潮汐。法國文學稱之為"大海的呼吸"。潮汐,是發生在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在白天的稱潮,夜間的稱汐,總稱"潮汐"。一般每日漲落兩次,也有漲落一次的。那麼為什麼會有潮汐現象呢?如果說潮汐是月球的引力造成的,在離月球最近的地方海水隆起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什麼在遠離月球的地方海水也隆起?
  • 荷蘭高科技防洪網絡:對抗海平面上升
    荷蘭的一千七百萬人中過半都生活在危險的低洼地區中,他們的幸福生活全仰仗著自身的勤奮,毅力,以及他們背靠著的高科技結晶——由一萬七千五百千米高的海堤、沙丘以及堰壩組成的防洪網絡。 在氣候劇變以及狂亂風暴讓海平面不斷上漲之時,荷蘭人掌握了庇護這些低洼地區的妙招,並讓這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經驗遙遙領先。
  • 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產生嚴重影響
    其中,秦皇島市海港區和撫寧縣部分地段海水入侵長度已達32公裡,入侵面積300多平方公裡,造成了該地區地下水水質鹹化、土地鹽鹼化。天津遭受風暴潮威脅    天津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每年2.2毫米。2004年~2006年,天津沿海海平面都高於常年。
  • 關於潮汐知識的學習筆記
    一、什麼是潮汐嚴格意義的潮汐,是指由於日、月引力的作用,地球的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產生的周期性運動和變化。完整的潮汐研究對象包括地潮、海潮和氣潮。根據周期潮汐又可分為三種類型:半日潮型:一日內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與後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漲潮過程和落潮過程的時間也幾乎相等(6小時12.5分)。我國渤海、東海、黃海的多數地點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島、廈門等。
  • 月亮對潮汐的作用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對於潮漲潮落,古人和我們一樣,覺得美妙又神奇。但潮汐是怎麼形成的,要搞清楚可不容易。直到公元1000年,北宋官員餘靖根據實測,認為潮汐的形成主要與月亮有關,即「月亮起潮論」,並將之寫入自己的《海潮圖序》中。
  • 青島海平面年均漲0.64毫米 未來30年海岸線後退50公裡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近期發布《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數據,數據顯示,去年山東沿海海平面比2011年高出55毫米,半島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各月海平面均高於常年同期,海平面最高月份出現在8月。  在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作用下,去年山東沿岸的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災害較重,颱風風暴潮影響較大。
  • 月亮與潮汐
    ,各地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不斷在變化,使地球上的海水發生了時漲時落的運動,從而形成了潮汐現象。潮汐是非常守時的,它幾乎和時鐘一樣準,月亮繞地球一周是24小時48分鐘,潮汐的周期也是24小時48分鐘,一晝夜之間大部分海水有一次面象月亮,一次背對月亮,海水自然有兩次漲落。
  • 荷蘭工程師設計出浮動大城市,來對抗海平面上升
    很少有國家能說他們對洪水和水的管理做得比荷蘭人好。荷蘭是一個極度低洼的國家(Netherlands按字面的意思是低地國),3分之2的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現在,在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戰線上,這個領域的創新需求更加重要。
  • 神秘的月亮與潮汐現象:潮汐是如何形成的(圖)
    所以,各處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也出現差異,一般正對著月亮的地方引潮力就大,而背對著的月亮的海水所受引潮力變小,離心力變大了,海水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象背對月亮那面跑,於是也會出現長潮,由於天體是運動的,各地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不斷在變化,使地球上的海水發生了時漲時落的運動,從而形成了潮汐現象。
  • 月亮與潮汐是什麼關係,潮汐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潮汐是非常守時的,它幾乎和時鐘一樣準,月亮繞地球一周是24小時48分鐘,潮汐的周期也是24小時48分鐘,一晝夜之間大部分海水有一次面象月亮,一次背對月亮,海水自然有兩次漲落。    我們知道潮汐現象是月亮起主導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太陽的影響,在天體運動過程中,月亮、地球和太陽形成直角時,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面的漲落差距很小,這就是小潮,當太陽、月亮和地球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亮引潮力和太陽的引潮力齊心合力
  • 海平面上升或再次引發美國「大遷徙」
    隨後,根據對受影響沿海地區進行的人口統計數據,研究人員能推斷出在既定的時間後將有多少人生活在每個被淹沒的地區。  該團隊發現,海平面上升1.8米——通常是海平面上升預測的上限值,到2100年將會使太平洋、墨西哥灣和大西洋沿岸足夠多的區域被淹,從而使1310萬居民陷入危險中。如果海平面上升0.9米——這位於聯合國預測的範圍內,將影響420萬人。
  • 為什麼海洋有潮汐,而湖泊等水體沒有產生潮汐?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人們發現海水每天都在做有規律的漲落,而漲落的時間和高度呈周期性的變化。於是,人們將海水的這種垂直漲落叫做潮汐。其中海水白天漲落叫做「潮」,夜晚的漲落叫做「汐」,全稱潮汐。早在漢朝時期,我國民眾就已觀察到潮汐現象同月亮的關係,即有所謂「濤之起也,隨月盛衰」的記載。其中的「濤」就是指海水的潮汐現象。
  • 海平面上升威脅是此前估計的三倍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9日發表一項氣候學報告,通過最新結合神經網絡的模型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認為,海平面上升和海岸洪水對全球海岸線的威脅,是此前估計的3倍。一般認為,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融化、上層海水變熱膨脹等原因,引起了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現象。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及生態系統等有著重大影響,可淹沒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區,並使風暴潮強度加劇,頻次增多。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海平面上升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