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立秋,江邊河灘上石頭下大量藏匿著另一個品種的蝽,北方的臭大姐,也就是大屁蟲,在貴州,叫酒香蟲,賣300元一斤,用油炸,是招待貴客的上等菜。一到季節當地人蜂擁而至,河灘上搬開石頭尋找打屁蟲。打屁蟲一般也是油炸,在炸之前要擠出臭腺。有好事者,嫌打屁蟲名稱不雅,特意杜撰出個酒香蟲的名字來。你敢吃嗎?
綏江本地人叫打屁蟲,指甲大小,落地後蠢笨無比,可以泡酒渴。舊《綏江縣誌》載云:「此蟲少時青色,撒尿臭不可聞,每到白露後,河水初退,遂成百千萬飛藏巖底。身體肥大,肚中儘是白脂,月餘絕跡,翻石捕之置溫水中去尿炒食,味鮮而美且大溫補,實乃綏江特產中之奇異者。」又有俗語稱「雲南十九怪,酒香蟲成了上等菜。」
綏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因河水上漲而奇特,也因江水消退而靚麗。以往每到金秋十月,楓紅露白,豔陽高照,帆檣絡繹的金沙江邊、亂石凌錯的鐘磧壩上,每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遠觀則異彩紛呈,如爛漫的山花;近視則飛沙走石,似拼殺的戰場。
男女老少傾城出動,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把鍾磧壩每塊能翻動的石頭幾乎翻了數千個身。這浩大的聲勢,壯觀場面,奇特的風物引得過往客商停車痴望,駐足留連。不知情者,以為綏江人在搞什麼大型活動,待弄清這些人是成群結隊搬九香蟲時,盡皆拍手叫絕,咋舌驚呼:「雲南十九怪,九香蟲成了上等菜。」
現因向家壩水電站蓄水,曾經搬九香蟲的江灘聖地已不復存在,可這並不會影響綏江人民搬九香蟲的「傳統」和興致,每當閒暇之時,總會三五邀約,到附近郊區的河溝、水塘等地尋找那香脆可口的九香蟲。
九香蟲學名蝽蟓,當地人叫打屁蟲,指甲大小,復翼善飛,落地後蠢笨無比,任人擺布,可以泡酒渴。舊《綏江縣誌》載云:「此蟲少時青色,撒尿臭不可聞,每到白露後,河水初退,遂成百千萬飛藏巖底,約一小時,頓變黑色。身體肥大,肚中儘是白脂,月餘絕跡,翻石捕之置溫水中去尿炒食,味鮮而美且大溫補,實乃綏江特產中之奇異者。」
九香蟲是綏江的特產,搬九香蟲吃九香蟲更是綏江人的「專利」。放眼鄰縣以及全國各地的河谷深溝,蠢笨肥碩的蝽蟓雖多如牛毛,但從未見人捕食。外地人在綏江吃九香蟲吃得津津有味大快朵頤,回鄉後也仿而捕之,然食時味道大變,究其原因,可能是水土之差異。
傍晚時分,九香蟲那怪怪美美的香氣瀰漫著依山傍水的俏麗江城。長街兩旁的小吃攤上,霓虹閃爍的闊店高廳以及木樓竹椅的百姓家裡,無不高朋滿座,笑語生香。黃霜霜、油亮亮、脆生生的九香蟲成了一道令人口舌生津的絕妙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