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裝劇裡的戰爭情節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叫火摺子的道具。一般是士兵在夜行或夜襲時使用,只要輕輕一吹,馬上就能著,就跟現代的打火機一樣智能。
那麼問題來了,想要瞬間製造出火焰,即便是放到現代,大眾知曉的唯一方式也只是通過電打火。而如今的燃氣灶、打火機無不是這個原理。但古代沒有電,火摺子又是怎麼製造出這種瞬時火焰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火摺子的原理入手。既然叫「摺子」,其必然跟紙脫不了干係。火摺子最基礎的材料便是紙,通常用那種易燃的草紙,特殊情況下,那種燒給死人的未打孔紙錢也可以替代。
在製作火摺子時,一般會把這些草紙裁成比竹筒長三分之一的長度,之後捲起來插入竹筒中。緊接著會預先把竹筒裡的草紙點燃,然後在竹筒末端加蓋一個通風的蓋子,保持竹筒裡的草紙在一個緩慢燃燒的狀態。如此,一個火摺子算是大功告成。
相信看到這裡,不少來自農村的讀者已經知道火摺子的復燃原理了,其就跟農村平時燒柴火差不多。有過生火經驗的農村朋友應該知道,我們在添柴時,為了引燃這些柴火,通常會對著灶臺底部燃燒殆盡的木炭吹氣。一來是提升木炭的燃燒利用率,二來是氣流會讓木炭迅速升溫變紅,從而引燃新加的柴火。
火摺子就是這個道理,那些被預先點燃的草紙,便是那燃燒殆盡的木炭。加蓋一個通風蓋子,無非是不要讓其徹底熄滅。等到使用時,取下蓋子,對著這些緩緩燃燒的草紙有技巧地吹氣,便能輕鬆使整個火摺子復燃。
至於為何吹氣能讓木炭和火摺子復燃,原理其實很簡單,中學物理便告訴了我們。一根剛熄滅的火柴棒,在氧氣濃度足夠高的環境下,必將復燃。而火摺子在緩慢燃燒時,由於蓋子封住了大部分通風口,竹筒內的氧氣含量很低。
打開蓋子吹氣後,能加速竹筒內的氧氣流通,還能增大緩慢燃燒的草紙和氧氣接觸的面積,復燃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是基於草紙緩慢燃燒的復燃,這種火摺子保存的時間相當短,乃是最低檔的一款,基本都是普通百姓再用。而那些達官顯貴的火摺子,除了草紙外,還會加入助燃的硝石或是硫磺、棉花等等,甚至是加入能在空氣中自燃的白磷。總而言之,這種富人的火摺子不管是在引燃方式和保存上,都要比草紙的那種強多了。
此外,一些有情調的富人,還會在火摺子裡加上松香、檀香等一些香料,即便在燃燒時,也不會發出刺鼻氣味。不得不說,古人這個黑科技著實讓現代人嘆為觀止。
遺憾的是,自從19世紀末,火柴從西方傳入我國後,火摺子算是正式推出了歷史舞臺。火柴這種靠摩擦起火的生火工具,不僅比火摺子保存時間長,點燃方式穩定,價格也是相當便宜,很快就佔據了我國百姓的日常生活。
時至今日,雖然火摺子已成了歷史文物,但依舊難掩其身上散發著的古人智慧的光芒。